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开来先生:
你好!
见字如晤。
三月一号的晚上,我在书房听到了隐隐的雷声。那时候我刚好在电脑前发呆,在雷声中我想起了去年刚拍的电视剧《惊蛰》,这个节气终于又一次来临。后来我找了一张白纸写下“惊雷破浪,特工醒来”八个字,然后对着这张纸持久地发呆。这是多么奇怪的念头,于是我想,特工其实只是我写的小说和剧本中的人,而万物醒来,才是最正确的表达。
春天正在如火如荼地行进着,我们宅在屋子里,闻到春风的气息,或者偶尔看到小区里绿化丛中一朵花的悄悄开放。
陈开来先生,你晓得的。因为写作的缘故,我睡得越来越晚。新冠疫情下的城市,静得能听见小区内一只流浪猫的呼吸声。陈先生,我还听到了隐隐的雷声,以及雷声以外万物的声音。你呢?
我总是在小说中写到医院。我记得我老家诸暨枫桥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办在一家腾空了的医院里。后来服装厂也搬走了。就在这座医院里,我和我的妹妹相继出生。我父亲在这座医院里,因为骨折而动过两次手术。我的母亲也在此动过一次手术。我当兵离开家乡之前,体检就在这家医院。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一群小伙子脱光衣衫围着一只生起来的火炉学蛙跳。医生和部队的军医,用炯炯有神的目光观察着动画片一样的我们。陈先生,我说这些,不是想回忆青春,是想说,其实你和你的家人,也必定和医院发生着各种关系。
我以这座医院为故事发生地,写过一篇叫《医院》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叫唐小丫的女人一生之中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在我以前的旧小说《麻雀》中,一个叫李小男的姑娘,她的代号就是医生。而在这次疫情自我隔离的一个多月里,我收到过护士的短信,知道很多医生护士的故事,他们奔向武汉疫区,义无返顾。
我想那是他们的战场。
陈开来先生,我特别想写一部电影,写医生和护士,写短短的几天,他们平凡的生活被一场疫情打破而改变。当千帆过尽,他们变得达观,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我想写的是人。如果这部电影能拍,我特别希望我的那些医生和护士朋友,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亲人。
陈开来先生,我不晓得你是如何理解出门这个词的,在我的老家,出门不是去上班或下楼取个快递,而是出远门的意思。出门是一个直接而且令人感到温暖的词。如果是在古代,需要选择春风浩荡的日脚,带好盘缠,备马车行李,或者过驿站,或者乘舟船,想着半個月后经过苏州,是要看看哪位老友并去观前街听一曲评弹的。如果到了济南,必定是需要向哪位朋友讨杯酒喝,顺便看一看大明湖。半年以后,到了京城,可能是需要夏末初秋了……那时候站在大红宫墙之外,穿起了秋衣,开始想什么时候是归期。
你有没有想过要出门?
现在,一个叫桃渚的明代千户所,戚继光抗过倭寇的地方,成为我心向往的地方。那是台州府的地盘,保留着古旧的痕迹。如果你站到那个古老的兵营,一定能听到喊杀声就此响了起来。我想,桃渚的惊蛰恐怕也要到了吧,也一定有雷声会滚过桃渚的上空,一直向那片海域奔去。而那片海涂,曾经是倭寇们上岸的地方。于是我能看到明朝的烽火,那时候的战船,以及那时候已经在使用的一种叫鸟枪的火枪。
其实我说到桃渚,是因为它会成为我古代谍战系列中第三部《昆仑海》的故事发生地。这是一个连绵的故事,是一场与六和塔和武林门,与桃花和春潮有关的,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特工战。我即将虚构的那江南一役,已过去四百年了。而故事总会连绵不绝,春天,也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陈先生,尽管你只是我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十分真诚地给你写了这封信。小说中你在拱宸桥边的春光照相馆里当伙计,不晓得生意如何。另外我告知你一声,以你为男主角的小说《醒来》,已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今年的第三期。
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陈先生,春安。
海飞
2020.3.4
(选自《杭州日报》3月6日)
【鲍老师点读】
这是海飞一篇运用了虚构的散文。首先是想象,先想象在古代春日里出门远行的隆重与舒展惬意的情形;接着又想象桃渚的惊蛰,并点明这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战场;两次想象,是对春天美好的憧憬,表现不能出门时期精神上的苏醒与放飞,拓宽了文章境界,富有艺术感染力。其次,作者很有创意地与自己笔下的虚构人物对话,巧妙地凭借书信这种文体完成了情感的抒发。陈开来是作者发表在2020年《人民文学》第3期长篇小说《醒来》中虚构的男主角,暗合本文标题和内容,到文末才揭示出对方的虚构身份,制造出一种悬念感,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及自己笔下人物的尊重,另一方面作者虚构与陈开来的对话,展示疫情期间礼赞逆行者的内心,行文自由且情感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本文把作家的个体感受与时代洪流连接,显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风范。
你好!
见字如晤。
三月一号的晚上,我在书房听到了隐隐的雷声。那时候我刚好在电脑前发呆,在雷声中我想起了去年刚拍的电视剧《惊蛰》,这个节气终于又一次来临。后来我找了一张白纸写下“惊雷破浪,特工醒来”八个字,然后对着这张纸持久地发呆。这是多么奇怪的念头,于是我想,特工其实只是我写的小说和剧本中的人,而万物醒来,才是最正确的表达。
春天正在如火如荼地行进着,我们宅在屋子里,闻到春风的气息,或者偶尔看到小区里绿化丛中一朵花的悄悄开放。
陈开来先生,你晓得的。因为写作的缘故,我睡得越来越晚。新冠疫情下的城市,静得能听见小区内一只流浪猫的呼吸声。陈先生,我还听到了隐隐的雷声,以及雷声以外万物的声音。你呢?
我总是在小说中写到医院。我记得我老家诸暨枫桥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办在一家腾空了的医院里。后来服装厂也搬走了。就在这座医院里,我和我的妹妹相继出生。我父亲在这座医院里,因为骨折而动过两次手术。我的母亲也在此动过一次手术。我当兵离开家乡之前,体检就在这家医院。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一群小伙子脱光衣衫围着一只生起来的火炉学蛙跳。医生和部队的军医,用炯炯有神的目光观察着动画片一样的我们。陈先生,我说这些,不是想回忆青春,是想说,其实你和你的家人,也必定和医院发生着各种关系。
我以这座医院为故事发生地,写过一篇叫《医院》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叫唐小丫的女人一生之中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在我以前的旧小说《麻雀》中,一个叫李小男的姑娘,她的代号就是医生。而在这次疫情自我隔离的一个多月里,我收到过护士的短信,知道很多医生护士的故事,他们奔向武汉疫区,义无返顾。
我想那是他们的战场。
陈开来先生,我特别想写一部电影,写医生和护士,写短短的几天,他们平凡的生活被一场疫情打破而改变。当千帆过尽,他们变得达观,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我想写的是人。如果这部电影能拍,我特别希望我的那些医生和护士朋友,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亲人。
陈开来先生,我不晓得你是如何理解出门这个词的,在我的老家,出门不是去上班或下楼取个快递,而是出远门的意思。出门是一个直接而且令人感到温暖的词。如果是在古代,需要选择春风浩荡的日脚,带好盘缠,备马车行李,或者过驿站,或者乘舟船,想着半個月后经过苏州,是要看看哪位老友并去观前街听一曲评弹的。如果到了济南,必定是需要向哪位朋友讨杯酒喝,顺便看一看大明湖。半年以后,到了京城,可能是需要夏末初秋了……那时候站在大红宫墙之外,穿起了秋衣,开始想什么时候是归期。
你有没有想过要出门?
现在,一个叫桃渚的明代千户所,戚继光抗过倭寇的地方,成为我心向往的地方。那是台州府的地盘,保留着古旧的痕迹。如果你站到那个古老的兵营,一定能听到喊杀声就此响了起来。我想,桃渚的惊蛰恐怕也要到了吧,也一定有雷声会滚过桃渚的上空,一直向那片海域奔去。而那片海涂,曾经是倭寇们上岸的地方。于是我能看到明朝的烽火,那时候的战船,以及那时候已经在使用的一种叫鸟枪的火枪。
其实我说到桃渚,是因为它会成为我古代谍战系列中第三部《昆仑海》的故事发生地。这是一个连绵的故事,是一场与六和塔和武林门,与桃花和春潮有关的,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特工战。我即将虚构的那江南一役,已过去四百年了。而故事总会连绵不绝,春天,也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陈先生,尽管你只是我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十分真诚地给你写了这封信。小说中你在拱宸桥边的春光照相馆里当伙计,不晓得生意如何。另外我告知你一声,以你为男主角的小说《醒来》,已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今年的第三期。
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陈先生,春安。
海飞
2020.3.4
(选自《杭州日报》3月6日)
【鲍老师点读】
这是海飞一篇运用了虚构的散文。首先是想象,先想象在古代春日里出门远行的隆重与舒展惬意的情形;接着又想象桃渚的惊蛰,并点明这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战场;两次想象,是对春天美好的憧憬,表现不能出门时期精神上的苏醒与放飞,拓宽了文章境界,富有艺术感染力。其次,作者很有创意地与自己笔下的虚构人物对话,巧妙地凭借书信这种文体完成了情感的抒发。陈开来是作者发表在2020年《人民文学》第3期长篇小说《醒来》中虚构的男主角,暗合本文标题和内容,到文末才揭示出对方的虚构身份,制造出一种悬念感,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及自己笔下人物的尊重,另一方面作者虚构与陈开来的对话,展示疫情期间礼赞逆行者的内心,行文自由且情感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本文把作家的个体感受与时代洪流连接,显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