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体,了解并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从而理解编者的意图,深入理解阅读教学的精髓。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文体角度,引领学生探寻语言形式,从而提升语文能力。现根据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立足文体,感受童趣表达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的精短,没有冗长的叙事描写,但却充满了诗歌的韵味,这种文体形式称之为诗体化的小说。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朗读的时候非常的优美,不但能够学习和吸收语言的精髓,而且能够感受到这种特殊文体所具有的审美意涵。作者通过讲述自己栽花、拔草等童年趣事,折射出儿童内心的童真和浪漫。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从富有童心的猜想开始,猜猜作者是多大的时候写的。很多学生读完以后才想她应该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哪些文字能够让你感受到她的童真和童趣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进入文本探究的环节中,由此打开了通往文本的大门。学生从课文当中发现,萧红在种菜的时候,麦苗和韭菜分不清楚,跟着自己的祖父瞎捣乱,做事三心二意,就像一个随心所欲的任性孩子。通过这样的评论,学生慢慢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通过文字的描写,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对生活进行联想的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里,也是非常快乐的,由此实现了文本和学生自然生活的有效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文体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语言学习中,让孩子和文本之间毫无距离,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深入领会了诗化小说的审美性和独特性,最重要的是,由此体会到了独特的童趣表达。
二、立足文体,品味语言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所留下来的沉淀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很多队员文字的敏感度大部分来自于曾经朗读过的文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学习推广中,朗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作者萧红没有落于俗套,去描写冗长的生活常态,而是采用诗化的语言,选取了生活当中的童年趣事,语言句子活泼清丽,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这一文体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朗读的角度来体会文字之美,感受语言的审美意味。
比如,我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和句子,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将这些语言按照诗歌的排列形式,组成段落和句子,想一想朗读的时候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即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变换,将这篇小说转化为诗歌。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是诗化小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例子,学生通过变换语言的排列形式,从而记住了这独特的叙事方式,并能够由此获得深刻的语言感受。
三、立足文体,建构故事画面
一部作品当中一定具有画面的特质,对于小说而言更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充满了鲜活的画面,都融合在语言文字当中,这些文字具有诗歌的韵味,同时也具有画面的特質,营造出一个故事的氛围。有鉴于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写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子来。学生在进行分析和朗读的时候,眼前也会出现一幅画面,那里倭瓜,黄瓜开出来的花,都爬上了房子,这样的画面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开始编写一个故事,大自然的故事,瓜如何生长,花儿如何绽放等等,在品味文字的时候,由此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张扬和舒展。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文体形式的梳理,带领学生从语言中领会故事画面,挖掘文本语言背后的画面质感,由此通过对课文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但读懂了景物在课文当中的作用,阅读思路也被打开,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阅读学习离不开课文文体的引导,教师要加强文体形式的解读和领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培养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亟待思考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中心小学(221126)
一、立足文体,感受童趣表达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的精短,没有冗长的叙事描写,但却充满了诗歌的韵味,这种文体形式称之为诗体化的小说。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朗读的时候非常的优美,不但能够学习和吸收语言的精髓,而且能够感受到这种特殊文体所具有的审美意涵。作者通过讲述自己栽花、拔草等童年趣事,折射出儿童内心的童真和浪漫。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从富有童心的猜想开始,猜猜作者是多大的时候写的。很多学生读完以后才想她应该是个六、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哪些文字能够让你感受到她的童真和童趣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进入文本探究的环节中,由此打开了通往文本的大门。学生从课文当中发现,萧红在种菜的时候,麦苗和韭菜分不清楚,跟着自己的祖父瞎捣乱,做事三心二意,就像一个随心所欲的任性孩子。通过这样的评论,学生慢慢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通过文字的描写,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对生活进行联想的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里,也是非常快乐的,由此实现了文本和学生自然生活的有效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文体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语言学习中,让孩子和文本之间毫无距离,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深入领会了诗化小说的审美性和独特性,最重要的是,由此体会到了独特的童趣表达。
二、立足文体,品味语言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所留下来的沉淀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很多队员文字的敏感度大部分来自于曾经朗读过的文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学习推广中,朗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作者萧红没有落于俗套,去描写冗长的生活常态,而是采用诗化的语言,选取了生活当中的童年趣事,语言句子活泼清丽,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这一文体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朗读的角度来体会文字之美,感受语言的审美意味。
比如,我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和句子,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将这些语言按照诗歌的排列形式,组成段落和句子,想一想朗读的时候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即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变换,将这篇小说转化为诗歌。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是诗化小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例子,学生通过变换语言的排列形式,从而记住了这独特的叙事方式,并能够由此获得深刻的语言感受。
三、立足文体,建构故事画面
一部作品当中一定具有画面的特质,对于小说而言更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充满了鲜活的画面,都融合在语言文字当中,这些文字具有诗歌的韵味,同时也具有画面的特質,营造出一个故事的氛围。有鉴于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写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子来。学生在进行分析和朗读的时候,眼前也会出现一幅画面,那里倭瓜,黄瓜开出来的花,都爬上了房子,这样的画面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开始编写一个故事,大自然的故事,瓜如何生长,花儿如何绽放等等,在品味文字的时候,由此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张扬和舒展。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文体形式的梳理,带领学生从语言中领会故事画面,挖掘文本语言背后的画面质感,由此通过对课文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但读懂了景物在课文当中的作用,阅读思路也被打开,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阅读学习离不开课文文体的引导,教师要加强文体形式的解读和领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培养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亟待思考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中心小学(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