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感训练点滴谈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语文;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很重视语感训练,他说过: “一个人即使不具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可见语感训练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提示了语感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呢?
  1 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1 用直观的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1.2 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2 加强简单句的理解训练,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
  3 初步训练咬文嚼字,感受书面语言的精确妥帖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样的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课文虽浅显,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3.1 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
  (1)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
  (2)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
  (3)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3.2 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3 用想象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4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在实践中积累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4.1 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读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4.2 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操作的教学,最好的方法莫如演示与练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演示案例时有诸多讲究。教学过程演示案例对课堂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演示案例  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却被中考高考的“主要科目”挤在了次要的位置。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绝不能自暴自弃,看轻自己的学科,
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外部的,而要树立现代的评价观,就要使评价从外部的转化为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使评价从外部转化为内在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数学;自我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中评价主体多样化是指数学学习评价中应将自我评价、学
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教学;体会  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如何阅读关系到阅读的质量,以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引导,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获得知识和深化历史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 阅读 方法 引导  一、引言  阅读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一种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作为文科类学科,历史教学中也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要“在掌握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