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例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nla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现实主义手法探索“国民性”,企图通过文字来唤醒国民。他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知识分子问题、反封建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和思考,热情地呼唤新民主革命的到来。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封建制度;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1-02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無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鲁迅的小说中,表现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肥皂》《高老夫子》等。鲁迅不是单纯地描写知识分子形象,而是以自身体验来对这些形象给予肯定和批判。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形象
  中国有史以来大部分时间由封建制度统治,而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人民,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就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牺牲者。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善良朴实;另一方面迂腐顽固。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朴实善良体现在他教“我”写“茴香豆”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过了几天,掌柜也说“我”干不了,所以从此就专管温酒。孔乙己虽然也是“长衫者”,却没有“嫌弃”“我”,还耐心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孔乙己温两碗酒和要了一碗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从这个“排”字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字可以看出其并不富有。“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从这个“便”字可以看出孔乙己对待孩子们还是很“大方”的。
  孔乙己也有着他自身的性格悲剧——“迂腐”,作为一名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总是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即使再穷,也穿着长衫,觉得脱下长衫就不能代表他读书人的身份,所以他成了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另一点体现孔乙己迂腐在于他的那句“窃书不算偷”。当大家嘲笑他偷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荼毒下,精神上十分迂腐,生活上不会营生,穷困潦倒。终日在人们的嘲笑中度日,最后成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白光》中陈士成和孔乙己是同一类型的旧式知识分子:思想上深受“八股取士”的毒害,不肯踏踏实实地劳动过日。陈士成是从一个几岁的孩童一直考到两鬓斑白,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最后发了疯,在自己编织的想象中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看似平淡地描述了孔乙己的“失踪”和陈士成的死亡,其实是向读者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他们的结局是由谁造成的?”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形象
  鲁迅小说中典型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追随者的知识分子形象要数《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他神气十足地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却丑恶至极。在最开始,四铭是提倡开学堂的,但是后来他认为学堂的流弊竟至于如此之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后来又花了很多钱送学程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可是读了一年,连“恶毒妇”也不懂,大约仍然是念死书。“吓,什么学堂,造就了些什么?我简直说:‘应该统统关掉!’”从中可以看出四铭认为现在的学堂没什么用,而学生也没什么道德,在他买肥皂的时候,“又都挤眉弄眼地说着鬼话笑”。而社会没什么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就要完了。可是当他在街上遇见了乞讨的孝女,也动了淫邪念头,对两个光棍肆无忌惮地打趣孝女念念不忘,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起,下意识地也给妻子买了肥皂。通过他老婆“简直是不要脸”的骂声以及卜薇园和何道统的调侃戏谑,把四铭隐秘的内心揭露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封建制度下的封建文人邪恶虚伪的灵魂。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原名高干亭。因仰慕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以改名高尔础。发表了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使他出了名。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文化流氓。仗着对新文化的一知半解到女校当历史教员,自己对新文化不了解却责怪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当他面对女学生时太紧张以致出现幻觉,认为女学生都在嘲笑他,又反过来骂之前引以为傲的学校。鲁迅给了这位“新派”的“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人物。当复古思潮来了,就写《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当新思想新文化来了的时候,就改名“高尔础”。社会流行什么,他就干什么,没有自己的立场。
  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揭穿这伙“做戏的虚无党”的龌龊本性。   三、五四时期苦闷彷徨者形象
  在“五四”时期,鲁迅仍然着眼于知识分子的动向以及他们的思想。其中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们在“五四”低潮时期呈现出一种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形象。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受过新式教育,曾经敢去城隍庙里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现在却“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度日。为了敷衍自己的母亲,回到老家去为自己死去多年的小兄弟迁坟,可是连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最后装了一些小兄弟先前身體下的泥土埋到父亲坟旁。同时也为了向母亲有所交代,特意买了剪绒花给曾经想戴花而挨打的阿顺送去,结果阿顺病去就送给了阿顺的妹妹阿昭。从吕纬甫买花送给阿顺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但是“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在遭受打击之后,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选择了妥协,模模糊糊地过了新年,仍旧教他的“子曰诗云”。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吕纬甫虽然苦闷彷徨意志消沉,但是精神还是清醒的。鲁迅对其人生态度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却又寄托着他对于知识分子觉醒的殷切期盼。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所以当他的祖母去世时,族长、近亲、闲人都认为他要“改变新花样”而早早就商定了要他必须遵守的规定,却没想到魏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都可以的。”从这里就显示出魏连殳对封建旧制度的妥协。在当时的社会对于他这个“吃洋教”的“新党”来说,是绝对的不相容,开始有种种流言蜚语,结果校长把他解聘,没有饭吃了。“为了活几天”,爱书如命的他,把书拿来卖,说明他生活陷于绝境了。于是魏连殳有一天来到了“我”家里,祈求我帮他找个工作,因为他还要活下去。魏连殳这样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人,这样乞讨工作,是真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了,最后每月80元做了师长顾问。小说描写了他怎样一步一步被逼到绝境,同时也表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消极反抗是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一类知识分子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对革命失去了信心,采取消极态度,最终惶惶终日。鲁迅对这一部分人深切的同情,但是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觉醒。
  四、勇于追求个性解放者形象
  《伤逝》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讲述他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子君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而涓生也一样,为了能和子君在一起,陆续和几个朋友绝了交。正是两人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让他们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刚开始涓生和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也正是由于子君的果敢、思想进步、与众不同才吸引着涓生,而子君对涓生也是盲目的爱。所以也注定了他们“安宁和幸福”的日子维持不了多久。子君在同居后,满足了,停止了斗争,整日消磨在繁琐的家务中,饲油鸡、喂阿随,甚至和邻居吵架。这使得她渐渐在涓生心中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涓生这也是遭受着生活的打击,先是被局里辞退,后来尝试开一条新路,也没有走通。很快涓生就清醒了过来,他发现他不再爱子君了。当涓生明确地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绝望了,她回到了昔日的封建家庭,最后死去。最后,涓生在悔恨和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鲁迅在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描写,正是出于他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同时对他们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和批判。鲁迅对他们的批判,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自我觉醒,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彻底改造世界,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推翻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1]刘霞.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考试周刊,2007,(43):69-70.
  [2]许旭英.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64-65.
其他文献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
期刊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战略重点。面对全球性的蓝色浪潮,沿海港口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港口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港口的品牌与文化才能让港口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宁波是一个因港而生的城市,拥有历史丰厚的港口发展史,故港口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政府抓住自身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港口文化,通过加强宁波港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积极举办港口
期刊
【摘要】 二十世纪初,因科举制度停废,全国各地掀起创办新学的潮流。其中,女子学校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新事物。奉天省创办女子师范尤显地位突出,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奉天女子师范兴起条件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女子師范教育。其创建背景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新媒体记录影像与传播在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是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转变的重要衔接期。东北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镇,同时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因其独特的地域发展需要,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沿力量。本文立足于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交叉背景,以现有关于第一书记的
期刊
【摘要】 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统一于实践。其中,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同时代下的社会环境不同,其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那么在新时代下,人们如何在教育中认识自己从而改造自己?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重新解读环境、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三者关系以新的历史背景及新的角度重新定位,以
期刊
【摘要】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瑰宝,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既有厚重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深刻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冀赣豫黔滇五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广宗柳编、萍乡花果、洛阳三彩、贵州花灯戏、西双版纳泼水节这五种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这五种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索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寻求使之更好传承发展的策略,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质的民俗文化。
期刊
【摘要】 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对生活中所需问题的研究探讨也将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的理论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科学的需要观和方法论,为深入解读我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围绕人的需要,对其理论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展开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需要;人的需要;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