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猪黄痢病(Yellow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六日龄内初生仔猪常见的急性、高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六天内发病,临床表现为病仔猪排出黄色稀粪,随之急性死亡,具有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本病在我国多个地区的猪场发生,是危害哺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引起发病的大肠杆菌主要的血清型是08、0138、0141、0115、0149、0147、0101、045等,这些菌株大多数具有K88,能产生肠毒素,有黏附因子,引起仔猪发病和死亡。
自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期间,本人带领一个由三位养殖专家组成的科研工作小组,立足南阳、西峡、内乡等地共计三百多个养殖场,通过对仔猪黄痢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解剖进行实地观察、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对该病的诊断要点及综合性防治措施得出了一系列有效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病主要发生在1-6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的乳仔猪很少发生此病。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极高。该病的流行特点主要有:
1、由于产仔栏卫生条件差,经由粪便排出的病菌传染了母猪的乳头、体表以及产房周围环境,仔猪出生后在吸吮乳头、舐吸母猪皮肤,或接触周围物品时,致使病菌经消化道进入仔猪胃肠而导致发病。
2、由于母猪产后缺乳或患乳房炎,弱小仔猪抢不到乳头而吃不到初乳也可导致发病。
3、因产房温度低,仔猪肠管蠕动慢,结果细菌的排出和保护性抗体分泌量降低,从而引发严重腹泻。
4、由于初产母猪在产前未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其初乳中没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从而引发本病。
5、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病史,也会导致本病的传染。
仔猪黄痢病的流行不具有季节性。猪场内一且发生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息,很难根除。因此,在预防的过程中要抓早、抓小,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防治措施,方可将本病扑灭。
二、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一般都很健康,然而有些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会发生此病,有些仔猪甚至出生后2-3小时就会发病,也有的在1-3日内发生此病。最急性型,仔猪未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通常一窝中只有1-2头发病,但很快就会传染到全窝以及临近产仔栏的仔猪。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稀粪,并含有片状凝乳小块,粪便可从肛门滴落到会阴而引起发炎和结痂。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如果病程稍长,仔猪很快消瘦、脱水,最终因系统衰竭而昏迷、死亡。只有在较严重流行时,极少量病猪会出现呕吐症状,由于体液大量流失而呈脱水症状,腹肌松驰无力,病猪精神抑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呈蓝灰色,仔猪如果在出生1-3天发病,则死亡率极高。
三、病理解剖
剖检病死仔猪,常见病猪颈部皮下水肿,胃内充满黄色片状凝乳小块,小肠黏膜红肿充血点或出血,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小肠内充满气体,小肠壁变薄至半透明状并松弛,内容物中混有黄绿色粥样凝乳块,伴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并混有黄色颗粒状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肝、肺水肿,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
四、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主要是初生乳仔猪在数小时至3日龄前发病,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2、症状特点:乳仔猪出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后发展为水样稀粪,内含片状凝乳小块,有特殊臭味,性黏腻,仔猪因脱水而迅速消瘦,被毛无光,结膜苍白,初期体温较高,后期体温趋于正常或偏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3、副检特点:病仔猪的小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病理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常见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心、肝、肾等有小的出血点或小的坏死病灶。
五、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控制住仔猪黄痢的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建立母猪专用产房,并且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平时闲置时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注意通风换气,注意保暖,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母猪临产前15天和7天两次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母猪临产前移入产房,产仔后先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保温箱或筐内,使其暂不接触母猪。同时对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擦洗消毒,将每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随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做基本切断了传染途径。
2、哺乳前对初生仔猪用药以预防本病发生。在仔猪出生2-5小时内使其暂时与母猪隔离,对全窝仔猪逐头灌服抗菌素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等),随后再开始哺乳,以后每天灌服1次,连用3天。
3、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产前16-20天对母猪注射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疫苗或仔猪红黄痢二联疫苗,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
(二)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一头乳仔猪患有仔猪黄痢病,就应对全窝乳仔猪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否则,待更多仔猪发病后再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治疗方法
1、口服诺氟沙星胶囊,5-6日龄仔猪每次1粒,20日龄仔猪每次2粒,再加上复方新诺明片、病毒灵、维生素B片,一并混合研磨灌服,每日1次,连用3天。为防止仔猪脱水,同时喂药的同时可灌服补盐药液,有助于治疗。对病重脱水仔猪,可采用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盐、氧氟沙星、维生素C。
2、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进行治疗。其中庆大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5-12毫克,一日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8毫克,一日1次;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6-15毫克,每日2次,硫酸链霉素80毫克加青霉素8万单位,口服,一天2次。
3、促菌生、乳康生和调痢生等制剂都有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服,每日1次,连服3次,如果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服0.5克。调痢生每千克体重0.10-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
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某猪场多年来仔猪黄痢病频发,2009年6月份该猪场3窝2-5日龄仔猪共计27头相继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导致仔猪发生黄痢病。经过治疗,除2头仔猪死亡外,其余全部恢复健康。近年来,该猪场应用本人提供的预防措施预防仔猪黄痢病,该病基本绝迹。
自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期间,本人带领一个由三位养殖专家组成的科研工作小组,立足南阳、西峡、内乡等地共计三百多个养殖场,通过对仔猪黄痢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解剖进行实地观察、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对该病的诊断要点及综合性防治措施得出了一系列有效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病主要发生在1-6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的乳仔猪很少发生此病。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极高。该病的流行特点主要有:
1、由于产仔栏卫生条件差,经由粪便排出的病菌传染了母猪的乳头、体表以及产房周围环境,仔猪出生后在吸吮乳头、舐吸母猪皮肤,或接触周围物品时,致使病菌经消化道进入仔猪胃肠而导致发病。
2、由于母猪产后缺乳或患乳房炎,弱小仔猪抢不到乳头而吃不到初乳也可导致发病。
3、因产房温度低,仔猪肠管蠕动慢,结果细菌的排出和保护性抗体分泌量降低,从而引发严重腹泻。
4、由于初产母猪在产前未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其初乳中没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从而引发本病。
5、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病史,也会导致本病的传染。
仔猪黄痢病的流行不具有季节性。猪场内一且发生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息,很难根除。因此,在预防的过程中要抓早、抓小,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防治措施,方可将本病扑灭。
二、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一般都很健康,然而有些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会发生此病,有些仔猪甚至出生后2-3小时就会发病,也有的在1-3日内发生此病。最急性型,仔猪未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通常一窝中只有1-2头发病,但很快就会传染到全窝以及临近产仔栏的仔猪。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稀粪,并含有片状凝乳小块,粪便可从肛门滴落到会阴而引起发炎和结痂。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如果病程稍长,仔猪很快消瘦、脱水,最终因系统衰竭而昏迷、死亡。只有在较严重流行时,极少量病猪会出现呕吐症状,由于体液大量流失而呈脱水症状,腹肌松驰无力,病猪精神抑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呈蓝灰色,仔猪如果在出生1-3天发病,则死亡率极高。
三、病理解剖
剖检病死仔猪,常见病猪颈部皮下水肿,胃内充满黄色片状凝乳小块,小肠黏膜红肿充血点或出血,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小肠内充满气体,小肠壁变薄至半透明状并松弛,内容物中混有黄绿色粥样凝乳块,伴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并混有黄色颗粒状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肝、肺水肿,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
四、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主要是初生乳仔猪在数小时至3日龄前发病,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2、症状特点:乳仔猪出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后发展为水样稀粪,内含片状凝乳小块,有特殊臭味,性黏腻,仔猪因脱水而迅速消瘦,被毛无光,结膜苍白,初期体温较高,后期体温趋于正常或偏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3、副检特点:病仔猪的小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病理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常见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心、肝、肾等有小的出血点或小的坏死病灶。
五、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控制住仔猪黄痢的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建立母猪专用产房,并且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平时闲置时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注意通风换气,注意保暖,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母猪临产前15天和7天两次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母猪临产前移入产房,产仔后先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保温箱或筐内,使其暂不接触母猪。同时对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擦洗消毒,将每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随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做基本切断了传染途径。
2、哺乳前对初生仔猪用药以预防本病发生。在仔猪出生2-5小时内使其暂时与母猪隔离,对全窝仔猪逐头灌服抗菌素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等),随后再开始哺乳,以后每天灌服1次,连用3天。
3、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产前16-20天对母猪注射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疫苗或仔猪红黄痢二联疫苗,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
(二)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一头乳仔猪患有仔猪黄痢病,就应对全窝乳仔猪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否则,待更多仔猪发病后再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治疗方法
1、口服诺氟沙星胶囊,5-6日龄仔猪每次1粒,20日龄仔猪每次2粒,再加上复方新诺明片、病毒灵、维生素B片,一并混合研磨灌服,每日1次,连用3天。为防止仔猪脱水,同时喂药的同时可灌服补盐药液,有助于治疗。对病重脱水仔猪,可采用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盐、氧氟沙星、维生素C。
2、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进行治疗。其中庆大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5-12毫克,一日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8毫克,一日1次;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6-15毫克,每日2次,硫酸链霉素80毫克加青霉素8万单位,口服,一天2次。
3、促菌生、乳康生和调痢生等制剂都有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服,每日1次,连服3次,如果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服0.5克。调痢生每千克体重0.10-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
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某猪场多年来仔猪黄痢病频发,2009年6月份该猪场3窝2-5日龄仔猪共计27头相继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导致仔猪发生黄痢病。经过治疗,除2头仔猪死亡外,其余全部恢复健康。近年来,该猪场应用本人提供的预防措施预防仔猪黄痢病,该病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