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却留在家乡生活,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人身安全,成长成才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查阅、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留守儿童、教师及其当前监护人的访谈,介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分析四川省德阳市C镇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问题的解决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1-02
1 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脚步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人群的主体,全国有1.4亿左右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农村老家,被称为“留守儿童”。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6-14岁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
1.1 留守儿童的类型
根据留守儿童的方式,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1)自我留守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单独留守的儿童。该类型儿童占的比重很小,这类儿童由于年龄较大,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高;
(2)“单亲”留守型:父母一方外出,与另一方一起留守的儿童;
(3)隔代监护型: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4)上代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同与父母同辈的亲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我留守型和“单亲”留守型儿童的问题相对于另两类儿童较轻。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城市物价高,父母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和其他花费,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
(2)父母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
(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无法安稳就学。
(4)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二是农民工流入地居民和流入地同学的歧视。
(5)农村计划生育没有得到落实。
2 农村留守兒童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问题
(1)生活条件艰苦。据调查60%留守儿童居所简陋,设施不健全。
(2)卫生习惯差。在访谈中,我们发现80%留守儿童衣着不整洁,饮食卫生差,不经常清理个人卫生。
(3)不能很好地安排零花钱。75%留守儿童不能有计划、有意义地使用零花钱,造成了“月初大吃,月中少吃,月末不吃”的现象。
(4)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45%的留守儿童营养不良。
2.2 学习问题
(1)学习态度消极。70%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认知上存在偏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又有何用,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大多数父母潜意识认为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来的前途就是外出打工,放宽了要求。
(2)学习方法不合理,27.3%的留守儿童喜欢遇到难题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还有9.1%的留守儿童遇到难题就放在一边不理。
(3)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成绩优异的几乎没有。
(4)学习习惯相对较差,45.4%的留守儿童经常复习;36.4%的偶尔复习;18.2%从来不复习。上课听讲情况差,20%的留守儿童上课经常开小差;70%的偶尔开小差;只有10%的才会一直听讲。迟到早退现象达到10%。
2.3 品行问题
35%的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2.4 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的极端化,15%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如访谈中的张某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还有15%自私自利,霸道蛮横,有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适当的倾诉对象,心情得不到适当的调节与释放,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就是老师,第二是同学,最后为监护人。
(3)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有效解决且解决力度及态度较差。如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时专业知识不够。而且90%的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企图一次解决问题。然而,心理问题需要长期专业的调解。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3.1 临时监护人、父母的原因
(1)父母外出务工,让孩子在体会家庭温暖方面严重缺失,这严重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2)当前监护人自身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对孩子的管理,可能结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误入歧途。
3.2 社会环境的原因
(1)学校周边的游戏厅、网吧泛滥,严重影响到留守学生。政府虽然勒令整改却收效甚微,这是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一个毒瘤。
(2)留守儿童孤独无聊,书籍影像店充斥着色情暴力,这些糟粕致使他们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悬于犯罪的边缘,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3)社会治安不稳定与社会关注不足。一些流氓经常找留守儿童下手,抢劫勒索或拉他们入伙,而他们却不敢告诉老师和监护人。
3.3 学校、教师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效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有重要影 响。
(2)据调查,大多数家长对老师的管理和授课质量满意度不高。①老师与监护人的联系薄弱。老师从不家访,不组织家长会;学生考试后老师从不与家长进行反馈沟通;②老师对学习指导方面做得不够;③老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不加重视;④老师工作热情不高,对学生管理、教育松懈,学习质量大幅下降。据了解,四年前县初中毕业生平均成绩在70~80分(百分制)之间,而现在学生平均分仅有30~40分;⑤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心不够。
3.4 基层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1)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把它放在农村建立和谐社会和维持优质劳动力再生的高度来考虑。
(2)政府教育方面支出偏低。教师待遇差,造成教师工作热情不高。据了解,x小学政教主任工作20余年,工资尚不足千元,维持生活相当紧张。另外由于教育基金过少,学校用于留守儿童专项支出及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得不到落实。
(3)政府对计划生育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问题。有资料显示:城乡经济越发达,留守率(留守儿童占总地区儿童的百分比)越低;中心城镇留守率低于周围城镇的留守率。
3.5 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针对15岁以上的具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儿童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较普通儿童更为困难。
4 对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工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为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应依靠 政府、社会的多方努力对他们的付出给予回报,让农民工子弟也同步投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4.1 关于政府
(1)政府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力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成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通过立法,在城市创建一定数量比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教学班,确保农民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4.2 关于父母
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導,强化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3 关于学校
(1)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可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做学生的“代理家长”、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成长保护人,也可组织品学兼优的同学与留守学生结成互助对子,让留守学生在学校受到平等的教育。
(2)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4.4 关于社会
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向各大高校发出倡议,让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对贫困留守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如给他们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等,并长期与留守儿童保持电话或书信的联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抚慰。各地妇联组织机关干部、教子有方的家长、离退休的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对子”,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同时了解孩子们的焦虑和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建立学校、家庭、村委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5 结束语
通过该次“三下乡”活动,我们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严重性。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父母的关心关爱,更需要学校、社会的关注,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4):35-36.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问题的解决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1-02
1 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脚步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人群的主体,全国有1.4亿左右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农村老家,被称为“留守儿童”。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6-14岁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
1.1 留守儿童的类型
根据留守儿童的方式,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1)自我留守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单独留守的儿童。该类型儿童占的比重很小,这类儿童由于年龄较大,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高;
(2)“单亲”留守型:父母一方外出,与另一方一起留守的儿童;
(3)隔代监护型: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4)上代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同与父母同辈的亲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我留守型和“单亲”留守型儿童的问题相对于另两类儿童较轻。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城市物价高,父母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和其他花费,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
(2)父母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
(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无法安稳就学。
(4)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二是农民工流入地居民和流入地同学的歧视。
(5)农村计划生育没有得到落实。
2 农村留守兒童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问题
(1)生活条件艰苦。据调查60%留守儿童居所简陋,设施不健全。
(2)卫生习惯差。在访谈中,我们发现80%留守儿童衣着不整洁,饮食卫生差,不经常清理个人卫生。
(3)不能很好地安排零花钱。75%留守儿童不能有计划、有意义地使用零花钱,造成了“月初大吃,月中少吃,月末不吃”的现象。
(4)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45%的留守儿童营养不良。
2.2 学习问题
(1)学习态度消极。70%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认知上存在偏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又有何用,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大多数父母潜意识认为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来的前途就是外出打工,放宽了要求。
(2)学习方法不合理,27.3%的留守儿童喜欢遇到难题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还有9.1%的留守儿童遇到难题就放在一边不理。
(3)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成绩优异的几乎没有。
(4)学习习惯相对较差,45.4%的留守儿童经常复习;36.4%的偶尔复习;18.2%从来不复习。上课听讲情况差,20%的留守儿童上课经常开小差;70%的偶尔开小差;只有10%的才会一直听讲。迟到早退现象达到10%。
2.3 品行问题
35%的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2.4 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的极端化,15%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如访谈中的张某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还有15%自私自利,霸道蛮横,有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适当的倾诉对象,心情得不到适当的调节与释放,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就是老师,第二是同学,最后为监护人。
(3)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有效解决且解决力度及态度较差。如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时专业知识不够。而且90%的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企图一次解决问题。然而,心理问题需要长期专业的调解。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3.1 临时监护人、父母的原因
(1)父母外出务工,让孩子在体会家庭温暖方面严重缺失,这严重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2)当前监护人自身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对孩子的管理,可能结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误入歧途。
3.2 社会环境的原因
(1)学校周边的游戏厅、网吧泛滥,严重影响到留守学生。政府虽然勒令整改却收效甚微,这是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一个毒瘤。
(2)留守儿童孤独无聊,书籍影像店充斥着色情暴力,这些糟粕致使他们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悬于犯罪的边缘,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3)社会治安不稳定与社会关注不足。一些流氓经常找留守儿童下手,抢劫勒索或拉他们入伙,而他们却不敢告诉老师和监护人。
3.3 学校、教师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效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有重要影 响。
(2)据调查,大多数家长对老师的管理和授课质量满意度不高。①老师与监护人的联系薄弱。老师从不家访,不组织家长会;学生考试后老师从不与家长进行反馈沟通;②老师对学习指导方面做得不够;③老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不加重视;④老师工作热情不高,对学生管理、教育松懈,学习质量大幅下降。据了解,四年前县初中毕业生平均成绩在70~80分(百分制)之间,而现在学生平均分仅有30~40分;⑤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心不够。
3.4 基层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1)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把它放在农村建立和谐社会和维持优质劳动力再生的高度来考虑。
(2)政府教育方面支出偏低。教师待遇差,造成教师工作热情不高。据了解,x小学政教主任工作20余年,工资尚不足千元,维持生活相当紧张。另外由于教育基金过少,学校用于留守儿童专项支出及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得不到落实。
(3)政府对计划生育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问题。有资料显示:城乡经济越发达,留守率(留守儿童占总地区儿童的百分比)越低;中心城镇留守率低于周围城镇的留守率。
3.5 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针对15岁以上的具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儿童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较普通儿童更为困难。
4 对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工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为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应依靠 政府、社会的多方努力对他们的付出给予回报,让农民工子弟也同步投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4.1 关于政府
(1)政府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力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成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通过立法,在城市创建一定数量比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教学班,确保农民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4.2 关于父母
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導,强化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3 关于学校
(1)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可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做学生的“代理家长”、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成长保护人,也可组织品学兼优的同学与留守学生结成互助对子,让留守学生在学校受到平等的教育。
(2)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4.4 关于社会
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向各大高校发出倡议,让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对贫困留守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如给他们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等,并长期与留守儿童保持电话或书信的联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抚慰。各地妇联组织机关干部、教子有方的家长、离退休的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对子”,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同时了解孩子们的焦虑和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建立学校、家庭、村委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5 结束语
通过该次“三下乡”活动,我们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严重性。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父母的关心关爱,更需要学校、社会的关注,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