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存在着实验范围、自然条件、行政管理体制等差异,成渝“试验区”建设具有不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庆采取的是“一圈两翼”战略,成都则采用“全域成都”战略。抓住成渝“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四川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从川渝毗邻区域合作示范、扩权强县试点、重大项目和资源开发等角度讨论综合配套改革思路。
[关键词]成渝试验区 一圈两翼 全域成都 川渝毗邻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6-0023-05
[作者简介]刘世庆(1950—),女,重庆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西部大开发研究。
重庆市和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后,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这涉及土地、金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改革、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城乡规划等许多方面。因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行政体制的差异,成渝试验区各具特色,其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也形成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成渝“试验区”建设的不同背景
成渝“试验区”在范围、体制和自然条件上都有较大差异。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市的范围展开,重庆是直辖市,“试验区”建设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当于省的范围展开。重庆市具有更优越的体制优势,实验方案等直接上报和请示中央。成都则是在省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方案需向省请示后转报中央。成都市是大平原,有利于圈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重庆市则以山城和丘陵为主,城市化进程更需要依托轴线推进。
成渝试验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将成都市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成都经济区(5市5县)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市县)、四川省与重庆市、川渝毗邻区县作对应的比较。在表1和表2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GDP差距不明显,重庆略高。2006年人均GDP,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3224元,比成都市高4%。(2)财政收入差距巨大。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270元,比成都市高34%。(3)川渝毗邻区域的差距最为突出,四川区县大大落后于重庆。31个川渝毗邻区县比较,2006年人均GDP,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9058元,比四川17个区县高55%。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四川仅相当于重庆1/4的水平。(4)重庆市内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比四川更加突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的差距很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比四川略大(见表1)。
打造“1小时经济圈”是重庆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需要。长期以来,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渝东北和渝东南是大农村连片区,山路崎岖,交通不畅,其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辐射。而“1小时经济圈”显然增强了大城市的辐射力,可以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人口向“1小时经济圈”转移,这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全面脱贫,又能减轻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环境压力。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也需要“1小时经济圈”的带动②。
三、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成都也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与重庆比成都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城市范围进行探索,需要处理好城区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关系,要重点在城市功能(城市内部)和城市分工(城市群内部)上做文章。第二,成都自然条件优越,腹地广阔且富裕,特别是地势平坦,城市化进程很容易走圈层推进道路。一般来说,平原城市“摊大饼”的扩张模式能够获得成本低且溢出效益高的好处,但是,当城市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拐点,出现不经济现象,而且会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从而迫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和深化——城市分工和城市群的成熟和崛起。成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390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六走廊”: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要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他们又不是分割的,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①。
四、四川:抓住成渝试验区建设的机遇,
推进全省统筹城乡的发展
成渝“试验区”建设不仅仅是成都的机遇,也是四川全省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四川正从三个层次积极推进。第一层次是成都“试验区”建设;第二层次是自贡、德阳和广元三市的统筹城乡试点;第三个层次是试点县(区),在除“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外的全部非试点市中均选择一个县,在县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他们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具有不同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成渝“试验区”建设可以发挥国家级“试验区”的作用,对四川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成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三个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等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在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成都作为中央批准的“试验区”,要在全国、全省发挥作用;作为发达的平原区域,应有较高标准和率先要求;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城市功能的文章,特别要在中心城市功能上做好文章;作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城市主导型区域,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做出表率;成都特别要发挥“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农村金融、农地流转等敏感领域大胆试验,为全国和全省提供经验。
抓住成渝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市和试点县(区)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1.发达地区要突出三大重点:城乡协调发展、进城民工市民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促进城市转型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自贡等市县,具有较强的以城带乡、反哺三农的实力,应该有更高的统筹城乡发展指标,特别要在发挥城市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上做文章,在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好工作,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2.欠发达区域的三大重点应考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县域经济),抓好重大项目的布局。四川广大的丘陵和山区目前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比重还比较大,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滞后,许多地方没有大型项目布局。因此,这些地区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四川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需要重大项目,特别是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资源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支撑。
3.生态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应重点关注民族政策生态政策的落实、可持续发展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特殊性,要与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生态政策结合起来,探索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补偿机制、生态产品商品化途径、购买生态公共产品的可能形式,特别要真正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这一新的发展目标,在提供生态产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县域和市区的重点也应不同,市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要考虑从行政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不同的优势出发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考虑城市文明和城市美化,帮助进城民工及家属融入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这需要市中心区各区的合作。县域则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四川的县域经济因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强调工业化的同时,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二)进一步抓好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1.落实川渝合作各项任务,承接重庆辐射,加快毗邻地区发展
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两个层次内容之一。川渝两省市正从两个层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是两省市的合作,2007年10月20日,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两个合作文件,各个部门和涉及区县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川渝毗邻区域有31个区县,涉及重庆14个区县: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涉及四川17个区市县: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多数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毗邻。事实上,这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重庆是主导。
在这个区域里,重庆区县的发达程度原本就高于四川毗邻区县,因为他们离中心城区近,是重庆的核心圈层,区位条件与成都的远郊和卫星城相当。重庆直辖后,过去差距不大的毗邻区县也在拉开差距,划到重庆的县区的发展水平现在远远超过四川的毗邻县。
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给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拉平政策落差和借势重庆政策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四川在川渝毗邻区域的县区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县区接壤,可以更好地承接重庆的辐射,而与重庆库区接壤的县区,又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重庆库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之,川渝毗邻区域事实上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四川县区若能有效借势重庆(重庆主城区的要素扩散和市场牵引以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就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从四川的实际出发,认真解决扩权强县试点中的问题
省直管县是重庆、浙江等省市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经验之一,今年四川正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从试点工作看,四川扩权强县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既要借助扩权政策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又要注意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协调,注意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市级部门既要支持和放活试点县发展,更要继续坚持对试点县的指导和协调,不能撒手不管。
二是做强县域经济与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培育大城市的关系。四川地域广差异大,需要多层次的中心城市,在强调做强县域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培育和壮大。四川和重庆的城镇体系都存在缺乏大城市这个层次的问题。重庆在总结县直管体制的经验时,曾有人提出,当时没有注意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问题,如果直辖时对万县和涪陵稍晚些推行直管县体制,也许现在就有若干个大城市发展起来了。这个问题值得四川思考和借鉴。
县直管与省的大小也有关系。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影响,在这一点上,四川与重庆的情况差异较大。重庆实行直管县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特大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四川则必须把培育多个区域中心城市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川东北、川南、攀西都应有能够带动区域增长的实力强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像光有长三角、珠三角不足以带动广大西部地区的道理一样,光有成都不足以带动全川,光有重庆和成都不足以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
(三)深化重大项目和资源开发体制改革,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四川正在进入大规模资源开发时期,项目之大、地域之广,为历史之最,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方案,与资源开发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川资源丰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均涉及四川。四川钒钛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四川水电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1/4,目前四川境内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四川正在成为我国大规模水电开发建设主战场。四川天然气资源也居全国第一位,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已开始向外输送,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川东北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和相应的重化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四川是长江上游和长江源头,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和施工区,主要涉及川西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三峡库区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大规模资源开发给四川人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四川资源有一个突出特点:基本上都是国家战略资源和特大型项目,而且开发区域人口密集。由于是战略资源和大型项目,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高,当地老百姓难以介入,也由于人口密集,移民搬迁和灾害风险的压力将更加突出。
无疑,重大项目建设是牵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如果目前的资源开发体制不改变,开发区域就难以走出“富饶的贫困”,特别像四川这样的资源开发区域,需要国家的大政策,需要中央企业的共建。
第一,探索资源开发体制改革。改革资源定价机制,资源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生态环境补偿成本,资源产权制度要考虑当地群众利益;创新资源开发利益的分享机制,资源税及分成要向资源开发地倾斜。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资源税的畸形,在近日发布的中石油上市公告中令人震惊。中石油为已经高达每桶90美元的油价收入支付的资源费仅仅有:0.25~0.5美元的“资源税”、销售额1%的“矿产补偿费”、每桶售价40美元以上部分20%~40%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以及可称得上是象征性的“探矿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元)和“采矿许可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0元)。而中石油旗下大庆油田2006年每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6.86美元(且属国内偏高水平),中石油开采成本之低,正是建立在这种几乎免费的资源付费上的①。
第二,重大产业项目向资源开发地倾斜。应留下部分资源给当地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帮助资源开发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开发项目延伸和转化为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开发企业要主动积极帮助开发地区寻找好项目。
第三,探索中央企业与地方的共建机制。让“建好一个电站、开发一片流域、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率先在金沙江水电建设中实现。让涉及四川1/3人口的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和川气东送工程,能像新疆、大庆那样,推动一座座新兴城市崛起。资源开发成果要让当地老百姓分享,资源开发要更好地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拉长产业链条,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途径和要求。可借鉴江苏、山东等村企合作经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昆山市是外向带动型经济,为增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三种途径推动“村企挂钩”:一种是劳务合作,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到企业里去从事保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二是扶贫帮困,一个企业负责帮助一个经济薄弱村庄,把一些农村可以生产的企业配套项目引进到村子里来;三是农副产品配送,农村根据企业的需要生产农副产品并直接配送到企业,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的生活问题。这种办法可在西部资源开发中大力推广。中央企业要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四,设立特区。在四川这样以战略资源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为主且人口密集区域,还可探索设立“资源开发特区”(或试验区),在特区(试验区)体制下,有效探索多样化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改革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和西部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收稿日期: 2007-11-23责任编辑: 垠喜)
[关键词]成渝试验区 一圈两翼 全域成都 川渝毗邻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6-0023-05
[作者简介]刘世庆(1950—),女,重庆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西部大开发研究。
重庆市和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后,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这涉及土地、金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改革、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城乡规划等许多方面。因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行政体制的差异,成渝试验区各具特色,其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也形成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成渝“试验区”建设的不同背景
成渝“试验区”在范围、体制和自然条件上都有较大差异。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市的范围展开,重庆是直辖市,“试验区”建设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当于省的范围展开。重庆市具有更优越的体制优势,实验方案等直接上报和请示中央。成都则是在省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方案需向省请示后转报中央。成都市是大平原,有利于圈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重庆市则以山城和丘陵为主,城市化进程更需要依托轴线推进。
成渝试验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将成都市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成都经济区(5市5县)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3个区市县)、四川省与重庆市、川渝毗邻区县作对应的比较。在表1和表2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GDP差距不明显,重庆略高。2006年人均GDP,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3224元,比成都市高4%。(2)财政收入差距巨大。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2270元,比成都市高34%。(3)川渝毗邻区域的差距最为突出,四川区县大大落后于重庆。31个川渝毗邻区县比较,2006年人均GDP,重庆14个区县平均为9058元,比四川17个区县高55%。2006年人均财政收入,四川仅相当于重庆1/4的水平。(4)重庆市内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比四川更加突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的差距很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比四川略大(见表1)。
打造“1小时经济圈”是重庆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需要。长期以来,重庆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渝东北和渝东南是大农村连片区,山路崎岖,交通不畅,其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辐射。而“1小时经济圈”显然增强了大城市的辐射力,可以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人口向“1小时经济圈”转移,这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全面脱贫,又能减轻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环境压力。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难题,也需要“1小时经济圈”的带动②。
三、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成都也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与重庆比成都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成都“试验区”建设是在一个城市范围进行探索,需要处理好城区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关系,要重点在城市功能(城市内部)和城市分工(城市群内部)上做文章。第二,成都自然条件优越,腹地广阔且富裕,特别是地势平坦,城市化进程很容易走圈层推进道路。一般来说,平原城市“摊大饼”的扩张模式能够获得成本低且溢出效益高的好处,但是,当城市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拐点,出现不经济现象,而且会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从而迫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和深化——城市分工和城市群的成熟和崛起。成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390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六走廊”: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驿;“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要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他们又不是分割的,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①。
四、四川:抓住成渝试验区建设的机遇,
推进全省统筹城乡的发展
成渝“试验区”建设不仅仅是成都的机遇,也是四川全省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四川正从三个层次积极推进。第一层次是成都“试验区”建设;第二层次是自贡、德阳和广元三市的统筹城乡试点;第三个层次是试点县(区),在除“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外的全部非试点市中均选择一个县,在县域范围进行统筹城乡试点。他们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具有不同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成渝“试验区”建设可以发挥国家级“试验区”的作用,对四川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成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三个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等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在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成都作为中央批准的“试验区”,要在全国、全省发挥作用;作为发达的平原区域,应有较高标准和率先要求;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城市功能的文章,特别要在中心城市功能上做好文章;作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城市主导型区域,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做出表率;成都特别要发挥“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农村金融、农地流转等敏感领域大胆试验,为全国和全省提供经验。
抓住成渝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市和试点县(区)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1.发达地区要突出三大重点:城乡协调发展、进城民工市民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促进城市转型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自贡等市县,具有较强的以城带乡、反哺三农的实力,应该有更高的统筹城乡发展指标,特别要在发挥城市功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上做文章,在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好工作,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2.欠发达区域的三大重点应考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县域经济),抓好重大项目的布局。四川广大的丘陵和山区目前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比重还比较大,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滞后,许多地方没有大型项目布局。因此,这些地区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四川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需要重大项目,特别是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资源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支撑。
3.生态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应重点关注民族政策生态政策的落实、可持续发展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特殊性,要与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生态政策结合起来,探索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补偿机制、生态产品商品化途径、购买生态公共产品的可能形式,特别要真正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这一新的发展目标,在提供生态产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县域和市区的重点也应不同,市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要考虑从行政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不同的优势出发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考虑城市文明和城市美化,帮助进城民工及家属融入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这需要市中心区各区的合作。县域则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四川的县域经济因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强调工业化的同时,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二)进一步抓好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1.落实川渝合作各项任务,承接重庆辐射,加快毗邻地区发展
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两个层次内容之一。川渝两省市正从两个层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是两省市的合作,2007年10月20日,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两个合作文件,各个部门和涉及区县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川渝毗邻区域有31个区县,涉及重庆14个区县:重庆一小时经济圈9个、渝东北5个;涉及四川17个区市县:泸州2个、遂宁3个、内江2个、广安4个、达州5个、资阳1个,多数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毗邻。事实上,这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重庆是主导。
在这个区域里,重庆区县的发达程度原本就高于四川毗邻区县,因为他们离中心城区近,是重庆的核心圈层,区位条件与成都的远郊和卫星城相当。重庆直辖后,过去差距不大的毗邻区县也在拉开差距,划到重庆的县区的发展水平现在远远超过四川的毗邻县。
川渝合作示范区(县)建设给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拉平政策落差和借势重庆政策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四川在川渝毗邻区域的县区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县区接壤,可以更好地承接重庆的辐射,而与重庆库区接壤的县区,又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重庆库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总之,川渝毗邻区域事实上是一个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心的合作区域,四川县区若能有效借势重庆(重庆主城区的要素扩散和市场牵引以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就可能获得快速发展。
2.从四川的实际出发,认真解决扩权强县试点中的问题
省直管县是重庆、浙江等省市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经验之一,今年四川正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从试点工作看,四川扩权强县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既要借助扩权政策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又要注意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协调,注意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市级部门既要支持和放活试点县发展,更要继续坚持对试点县的指导和协调,不能撒手不管。
二是做强县域经济与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培育大城市的关系。四川地域广差异大,需要多层次的中心城市,在强调做强县域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培育和壮大。四川和重庆的城镇体系都存在缺乏大城市这个层次的问题。重庆在总结县直管体制的经验时,曾有人提出,当时没有注意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问题,如果直辖时对万县和涪陵稍晚些推行直管县体制,也许现在就有若干个大城市发展起来了。这个问题值得四川思考和借鉴。
县直管与省的大小也有关系。管理层次受管理幅度影响,在这一点上,四川与重庆的情况差异较大。重庆实行直管县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特大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四川则必须把培育多个区域中心城市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川东北、川南、攀西都应有能够带动区域增长的实力强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像光有长三角、珠三角不足以带动广大西部地区的道理一样,光有成都不足以带动全川,光有重庆和成都不足以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
(三)深化重大项目和资源开发体制改革,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四川正在进入大规模资源开发时期,项目之大、地域之广,为历史之最,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方案,与资源开发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川资源丰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均涉及四川。四川钒钛资源居全国第一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四川水电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1/4,目前四川境内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四川正在成为我国大规模水电开发建设主战场。四川天然气资源也居全国第一位,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已开始向外输送,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川东北大规模天然气开发和相应的重化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四川是长江上游和长江源头,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和施工区,主要涉及川西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三峡库区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大规模资源开发给四川人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四川资源有一个突出特点:基本上都是国家战略资源和特大型项目,而且开发区域人口密集。由于是战略资源和大型项目,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高,当地老百姓难以介入,也由于人口密集,移民搬迁和灾害风险的压力将更加突出。
无疑,重大项目建设是牵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如果目前的资源开发体制不改变,开发区域就难以走出“富饶的贫困”,特别像四川这样的资源开发区域,需要国家的大政策,需要中央企业的共建。
第一,探索资源开发体制改革。改革资源定价机制,资源价格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生态环境补偿成本,资源产权制度要考虑当地群众利益;创新资源开发利益的分享机制,资源税及分成要向资源开发地倾斜。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资源税的畸形,在近日发布的中石油上市公告中令人震惊。中石油为已经高达每桶90美元的油价收入支付的资源费仅仅有:0.25~0.5美元的“资源税”、销售额1%的“矿产补偿费”、每桶售价40美元以上部分20%~40%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以及可称得上是象征性的“探矿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元)和“采矿许可权”(每平方公里每年收1000元)。而中石油旗下大庆油田2006年每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6.86美元(且属国内偏高水平),中石油开采成本之低,正是建立在这种几乎免费的资源付费上的①。
第二,重大产业项目向资源开发地倾斜。应留下部分资源给当地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帮助资源开发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开发项目延伸和转化为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开发企业要主动积极帮助开发地区寻找好项目。
第三,探索中央企业与地方的共建机制。让“建好一个电站、开发一片流域、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率先在金沙江水电建设中实现。让涉及四川1/3人口的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和川气东送工程,能像新疆、大庆那样,推动一座座新兴城市崛起。资源开发成果要让当地老百姓分享,资源开发要更好地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拉长产业链条,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途径和要求。可借鉴江苏、山东等村企合作经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江苏昆山市是外向带动型经济,为增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三种途径推动“村企挂钩”:一种是劳务合作,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到企业里去从事保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二是扶贫帮困,一个企业负责帮助一个经济薄弱村庄,把一些农村可以生产的企业配套项目引进到村子里来;三是农副产品配送,农村根据企业的需要生产农副产品并直接配送到企业,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的生活问题。这种办法可在西部资源开发中大力推广。中央企业要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四,设立特区。在四川这样以战略资源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为主且人口密集区域,还可探索设立“资源开发特区”(或试验区),在特区(试验区)体制下,有效探索多样化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改革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和西部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收稿日期: 2007-11-23责任编辑: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