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点击高考:纵观20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小说的试卷有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共6套。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主题、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考查侧重点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主题和语言风格等。
点击关键词: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点击能力:小说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要点概括题;②作用分析题;③探究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孙书凯老师供稿)
攻略一: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
点击方法:概括文章要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阅读题中都会涉及到,即要求考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其考查实质就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当然小说阅读也不例外,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所以高考设题答题必定离不开这“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三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所以当我们要概括归纳“三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时,尽量综合其它两要素与主题来答题。近几年的高考,小说考题要点概括题的考查对象集中在概括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这三方面。
点击类型:
一、概括小说情节类
把握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所以阅读小说时,把握小说内容,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常见题型】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思路引导】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
【典例分析】
阿 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还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
(09年高考福建卷)(有删改)
题目: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题思路】
(1)第一步:理清结构,确定有效区域。原文共5个自然段,1、2段介绍背景环境,表现阿庆有音乐天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4自然段。
(2)第二步:按照题目要求——概括表现阿庆音乐天赋的几件事,找到关键信息。
(3)第三步: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的格式加以概括: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作对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常见题型】
1. 结合全文,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2. ××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 ××有哪些性格特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思路引导】
①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人物会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性格。
②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都可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重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时代与环境总会在人物身上烙下印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它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倾向。
⑤答题模式:先用一个判断句对人物作出定性分析,比如×××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善良、朴实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厂长、学者等),然后作出具体分析。
【典例分析】
河的第三条岸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
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08年高考广东卷)(有删改)
题目: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母亲掌管着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当父亲订购了一条船后,她牢骚满腹;当父亲没带食物,也没带别的什么,上船外出时,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说“如果你出去……永远别回来”;但当母亲知道“我”每天偷了食物给父亲时,母亲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从一系列的情节可以看出,母亲整天为家庭操劳,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她不理解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但心疼父亲,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父亲。她是一个善良守旧的妇女。
(2)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言为心声,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反映出母亲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埋怨、生气、反感。对父亲“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的举动,“母亲觉得羞辱”,这是心理描写,对母亲这个形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刻画。“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这一动作描写让人看到了母亲骨子里的善良。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规范答题。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却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三、概括小说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分析并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常见题型】
1.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思路引导】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例分析】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邓晓珊、刘淑霞老师供稿)
攻略二:小说阅读之作用分析题
点击方法:小说作用分析题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环境的作用、人物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手法的作用,等等。解读的方法也多样,这里继续推荐适用面广泛、操作方便、便于迅速切入要领的答题方法——“四级概念整合法”,即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答题时一般先考虑问题涉及的环境、人物或情节等对本方面的作用,然后依次去考虑对其它三个方面的作用。
点击类型:
一、小说环境类作用分析题
环境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比如时间、地点、气候、景物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物生活的时代、地域、周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对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凸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2.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3.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4. 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引导】
环境类考题:往往要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四个方面入手。要把局部的自然环境描写放到整篇文章中来分析。
【典例分析】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题目:1. 文中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
(1)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先从原文中找到两次描写风雪的句子,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
(2)依次考虑自然环境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3)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得出如下答案:
①描写夜归时的风雪,渲染冷清、孤寂的环境氛围,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②随着风雪的更大、更紧,写出主人公进门的迫切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指向情节)
③烘托主人公因封闭内心而感受不到温暖。(指向人物)
二、小说情节类作用分析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 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思路引导】
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戛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典例分析】(见上文《风雪夜归》)
题目:2.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本题看似考查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安排,实则考查情节的作用。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经过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答案:
①小说一开始就设置“叫谁开门”的悬念,并用“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叙述来组织情节发展,加强情节的紧凑性。(指向情节本身)
②叙述中虚实两线交织,在现实和想象的交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③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的主题。(指向主题)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典例分析】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题目:
1. 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如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以上由珠海市和风中学敖燕红、王海峰、曾志武老师供稿)
攻略三:小说阅读之探究题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点击方法: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回答这类题目,应当在了解探究题的三大类型的基础上做到“四明确”。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②情节结构是否合理;③主题的多样化探讨。而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基本上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②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③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④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点击类型:
一、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 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 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思路引导】
①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③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要强化文本意识,个性阅读不能脱离文本。
【典例分析】(《河的第三条岸》,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二、情节结构是否合理
【常见题型】
1.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
遗 璞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09年高考辽宁卷)
题目: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三、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常见题型】
1.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 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迎宾竹》,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小说的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罗维一 、 吴斌锋老师供稿)
责任编校 彭 琳
点击高考:纵观20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小说的试卷有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共6套。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主题、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考查侧重点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主题和语言风格等。
点击关键词: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点击能力:小说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要点概括题;②作用分析题;③探究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孙书凯老师供稿)
攻略一: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
点击方法:概括文章要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阅读题中都会涉及到,即要求考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其考查实质就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当然小说阅读也不例外,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所以高考设题答题必定离不开这“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三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所以当我们要概括归纳“三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时,尽量综合其它两要素与主题来答题。近几年的高考,小说考题要点概括题的考查对象集中在概括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这三方面。
点击类型:
一、概括小说情节类
把握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所以阅读小说时,把握小说内容,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常见题型】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思路引导】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
【典例分析】
阿 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还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
(09年高考福建卷)(有删改)
题目: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题思路】
(1)第一步:理清结构,确定有效区域。原文共5个自然段,1、2段介绍背景环境,表现阿庆有音乐天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4自然段。
(2)第二步:按照题目要求——概括表现阿庆音乐天赋的几件事,找到关键信息。
(3)第三步: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的格式加以概括: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作对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常见题型】
1. 结合全文,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2. ××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 ××有哪些性格特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思路引导】
①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人物会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性格。
②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都可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重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时代与环境总会在人物身上烙下印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它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倾向。
⑤答题模式:先用一个判断句对人物作出定性分析,比如×××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善良、朴实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厂长、学者等),然后作出具体分析。
【典例分析】
河的第三条岸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
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08年高考广东卷)(有删改)
题目: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母亲掌管着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当父亲订购了一条船后,她牢骚满腹;当父亲没带食物,也没带别的什么,上船外出时,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说“如果你出去……永远别回来”;但当母亲知道“我”每天偷了食物给父亲时,母亲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从一系列的情节可以看出,母亲整天为家庭操劳,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她不理解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但心疼父亲,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父亲。她是一个善良守旧的妇女。
(2)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言为心声,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反映出母亲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埋怨、生气、反感。对父亲“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的举动,“母亲觉得羞辱”,这是心理描写,对母亲这个形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刻画。“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这一动作描写让人看到了母亲骨子里的善良。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规范答题。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却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三、概括小说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分析并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常见题型】
1.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思路引导】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例分析】
迎宾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来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总台大厅里。
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要再花钱买?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昨天他下令撤了。
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文也不要。你先回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结果你的那幅……”
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
“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惊疑再三摇头。
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000元出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利!”
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
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惜无喜可贺!”
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得,不生病。”
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
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多感慨。
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题思路】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邓晓珊、刘淑霞老师供稿)
攻略二:小说阅读之作用分析题
点击方法:小说作用分析题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环境的作用、人物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手法的作用,等等。解读的方法也多样,这里继续推荐适用面广泛、操作方便、便于迅速切入要领的答题方法——“四级概念整合法”,即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答题时一般先考虑问题涉及的环境、人物或情节等对本方面的作用,然后依次去考虑对其它三个方面的作用。
点击类型:
一、小说环境类作用分析题
环境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比如时间、地点、气候、景物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物生活的时代、地域、周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对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凸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2.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3.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4. 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引导】
环境类考题:往往要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四个方面入手。要把局部的自然环境描写放到整篇文章中来分析。
【典例分析】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题目:1. 文中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
(1)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先从原文中找到两次描写风雪的句子,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
(2)依次考虑自然环境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3)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得出如下答案:
①描写夜归时的风雪,渲染冷清、孤寂的环境氛围,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②随着风雪的更大、更紧,写出主人公进门的迫切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指向情节)
③烘托主人公因封闭内心而感受不到温暖。(指向人物)
二、小说情节类作用分析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 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思路引导】
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戛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典例分析】(见上文《风雪夜归》)
题目:2.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本题看似考查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安排,实则考查情节的作用。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经过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答案:
①小说一开始就设置“叫谁开门”的悬念,并用“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叙述来组织情节发展,加强情节的紧凑性。(指向情节本身)
②叙述中虚实两线交织,在现实和想象的交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③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的主题。(指向主题)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典例分析】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题目:
1. 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如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以上由珠海市和风中学敖燕红、王海峰、曾志武老师供稿)
攻略三:小说阅读之探究题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点击方法: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所以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回答这类题目,应当在了解探究题的三大类型的基础上做到“四明确”。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②情节结构是否合理;③主题的多样化探讨。而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基本上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②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③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④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点击类型:
一、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 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 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 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思路引导】
①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③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要强化文本意识,个性阅读不能脱离文本。
【典例分析】(《河的第三条岸》,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二、情节结构是否合理
【常见题型】
1.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
遗 璞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09年高考辽宁卷)
题目: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三、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常见题型】
1.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 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同上)
【典例分析】(《迎宾竹》,选文见《小说阅读之要点概括题》部分)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思路】
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答案示例:
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的。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小说的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工作。
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
(以上由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罗维一 、 吴斌锋老师供稿)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