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學校的学科教学中,随机渗透对学生健全心理的引导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文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心理健康引导,既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又符合了新时代对中小学生健全品格培养的要求。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笔者就自己平时语文课堂中粗浅的做法谈几点拙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97-01
一、师生关系和谐化,语文课堂心理环境最优化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首先充满爱:爱这个课堂,爱这个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当老师传递给学生这份“爱”的信息时,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建立起安全感和踏实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爱戴之情,就会自主、投入地做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学习气氛宽松,这样的课堂环境是愉快的、活跃的,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环境是最佳,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就会是良好的。
二、巧用文本,善抓契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语文教材中,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或积极的价值导向,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包括情感、价值观、修养、审美等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更为可行和常用的途径上,语文学科是有一定优势的。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呢?
1.充分利用文本榜样感染,进行完美人格的教育
社会学理论揭示了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社会行为的原理,在美好健康情感获得的过程中,观察和模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说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既然孩子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的,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美的榜样,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榜样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使学生懂得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哪些心理行为是应该摒弃的,哪些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健康的情感应该着力学习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许多名家的高尚的情操,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对厄运不低头的精神,为他人所景仰,学生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为榜样。
2.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性情品行的陶冶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的特点是敏锐的、灵活的。青少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体验少,所以对生活中的美有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良莠不齐的书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最容易冲击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他们缺乏正确地审美判断,有时盲目模仿,有时以丑为美,赶时髦,随大流,影响了审美心理的完善。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审美陶治功能,教师要以情激情,达到教者、作者、学者情感上的共鸣。要用优美的语言及善于创设和文本相符的情境等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引导和熏陶,让学生在于文本鲜活生命的交流中达到“共振”的境界。例如,针对目前学生不理解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选准突破口,让老师、学生之间讲讲父亲或母亲为自己做的日常小事或共度的美好时光,引入《背影》、《散步》等文章,让学生怀着对自己父(母)亲的深刻感受去体验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冲撞,当学生从心中体验到朱自清父亲朴素的言行中真切的父爱时,不用太多的说教,珍惜亲情,回报父母观念早已在每个人的心理扎根。《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最后一课》的爱国情,《春》中的自然风光情,《变色龙》中对被扭曲的人性的鄙弃情等。在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以上多种渠道体验文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共同感悟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学生进入审美客体中去,与作者进行神交,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神交,以语言点燃语言,以灵魂唤醒灵魂,在体味作品“美”的同时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这一主要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传授学科知识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重视最佳心态的培养,充分尊重他们人格和个性,通过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环境、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心态的调整,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意志,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使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也使学科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罗燕平.让品德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好家长》.2018(02).
[2]廖良平.浅谈文化作文教学操作策略.《写作》(上旬刊).2017(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97-01
一、师生关系和谐化,语文课堂心理环境最优化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首先充满爱:爱这个课堂,爱这个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当老师传递给学生这份“爱”的信息时,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建立起安全感和踏实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爱戴之情,就会自主、投入地做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学习气氛宽松,这样的课堂环境是愉快的、活跃的,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环境是最佳,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就会是良好的。
二、巧用文本,善抓契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语文教材中,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或积极的价值导向,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包括情感、价值观、修养、审美等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更为可行和常用的途径上,语文学科是有一定优势的。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呢?
1.充分利用文本榜样感染,进行完美人格的教育
社会学理论揭示了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社会行为的原理,在美好健康情感获得的过程中,观察和模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说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既然孩子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的,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美的榜样,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榜样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使学生懂得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哪些心理行为是应该摒弃的,哪些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健康的情感应该着力学习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许多名家的高尚的情操,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对厄运不低头的精神,为他人所景仰,学生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为榜样。
2.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性情品行的陶冶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的特点是敏锐的、灵活的。青少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体验少,所以对生活中的美有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良莠不齐的书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最容易冲击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他们缺乏正确地审美判断,有时盲目模仿,有时以丑为美,赶时髦,随大流,影响了审美心理的完善。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审美陶治功能,教师要以情激情,达到教者、作者、学者情感上的共鸣。要用优美的语言及善于创设和文本相符的情境等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引导和熏陶,让学生在于文本鲜活生命的交流中达到“共振”的境界。例如,针对目前学生不理解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选准突破口,让老师、学生之间讲讲父亲或母亲为自己做的日常小事或共度的美好时光,引入《背影》、《散步》等文章,让学生怀着对自己父(母)亲的深刻感受去体验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冲撞,当学生从心中体验到朱自清父亲朴素的言行中真切的父爱时,不用太多的说教,珍惜亲情,回报父母观念早已在每个人的心理扎根。《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最后一课》的爱国情,《春》中的自然风光情,《变色龙》中对被扭曲的人性的鄙弃情等。在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以上多种渠道体验文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共同感悟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学生进入审美客体中去,与作者进行神交,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神交,以语言点燃语言,以灵魂唤醒灵魂,在体味作品“美”的同时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这一主要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传授学科知识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重视最佳心态的培养,充分尊重他们人格和个性,通过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环境、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心态的调整,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意志,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使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也使学科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罗燕平.让品德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好家长》.2018(02).
[2]廖良平.浅谈文化作文教学操作策略.《写作》(上旬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