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开放的言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孕育了中国的第二个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在推动群众意见表达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官方的重视,也对官方舆论场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文从民间舆论场的实践出发,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好的推动中国舆论表达的自由和开放的发展。
【关键词】两个舆论场 形成原因 特征 结合 发展
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后不久,红十字会的丑闻就被挖了出来;
就在网友纷纷调侃16万元的“天价切糕”为“硬通货”的时候,最先公布此事的岳阳警方又称案件有误给民众们道了歉;
“小悦悦”和“药家鑫”事件被疯狂跟帖,一时间社会突然就掀起了全民关于人性和法律的拷问和反思。
网友们笑称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太平盛世的新闻联播,一个是水深火热的微博空间。网友们口中的两个世界虽然夸张,但是却真实的表达了我们所处的两个舆论场:一个由党报报刊、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由论坛、网站、博客等构成的民间舆论场。鲁迅曾经称中国人为“顺民”,照这个形势看,如果他生活的时代也有网络,他大概会说“微博猛于虎”了。
一、形成原因
后媒体时代,民间舆论场在塑造三观和反映真实世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成为了许多人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究其出现的原因,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互联网是物质基础。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环比增长近50%,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5.3亿,数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以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为载体构筑的民间舆论场,发出一阵又一阵强大的舆论风暴。
通畅的信息沟通是外部条件。表达的开放性,草根性,平等性,接近性,使民间舆论场的影响力迅速的超越了传统媒体。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政府机关和服务部门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主动的听取民意。截止到2011年10月底,中国政务微博总数近2万个,是一年前的3倍,在地域上已经全面覆盖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
官方舆论场是推动力。在实践中,主流媒体上大多报道正面的东西,而网民喜欢关注敏感的、负面的事件。正是因为官方舆论场的缺陷才使得民间舆论场产生;自民间舆论场出现伊始,他们就存在着同步性,成为一种相互推动力。
二、四个特征
虽然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民间舆论场却和官方舆论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这两个舆论场都是因为互联网在膨胀。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及时,传播的更广、更远、受众更多;对于民间舆论场来说,互联网就是出生地,同时互联网也使民众的议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成百倍、成千倍的扩大。
其次,两个舆论场的重叠度减少,对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两个舆论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的参与者和受众不同,另外观察视角和话语语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两个舆论场都需要改善。官方舆论场基于性质的特别,作为主流舆论几十年间的面目基本没有变化,虽然偶尔触及一下热点和敏感问题,但都显得非常谨慎,就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你幸福吗”,作为一次尝试虽然显得特别勇敢,但也成为了体制之下的牺牲品。官方舆论场对于民生的关切远不如民间舆论场直接和迅速,有时更是碍于形象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够快,长期的工作不透明,观察问题的基层视角不够等等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民间舆论场不仅容量更大,内容也复杂的多。网民形形色色,品味各异,草根和民粹色彩重。其次,中国网民素质不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太弱,情绪化严重。如去年在几个小时内被疯传的的“金庸去世”谣言,甚至使得《中国新闻周刊》信以为真,导致一名副总编“下课”。
民间舆论场的强大对政府和媒体都提出了挑战。在民间舆论场形成之前,群众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思考方式和能力弱化。但是开放的网络平台让言论更加自由,人们逐渐的形成了对事物的主观的看法,接受主流思想灌输的意愿降低,舆论的引导也变得越来越难。
三、两者的沟通
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既意味着单中心话语权力客观上有了一定的转移,却也意味着观点多元趋势在不断强化。这种观念、话语上的分立,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实质性的。从近来频发的社会事件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一些热点司法案件的审理,还是基于环保的“邻避主义”运动,抑或发生于劳资双方的冲突,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分野状态阻碍了理性沟通平台的建立。
因此,打通两个舆论场肯定是当下中国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弥合社会观点冲突和分歧的必然举措。出于解构目的的民间舆论场,除非关闭互联网这种可以让普通人发言的工具,又或者除非改造人们生来就喜欢恶搞的天性,它将永远存在,唯一需要改变以及能改变的,就是官方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那种相对随意化所不同,它其实本来就是精心打造出来的。故而,换一种方式去精心打造它,没什么不可以的。但这种改造,并不是“迎合公众”——任何一个严肃的媒体都不愿意做媚俗的事,而是“用公众喜欢的方式说话”。
人民日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的不错例子。人民日报的头版无论是版式还是论调,基本上数十年没怎么变过,这方面怪不得公众对它有刻板印象,头版的不变,又怎么能期望公众对它的看法有改变呢?这的确存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日报很难改变它的头版。不过,它进入微博后的人民日报官微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微博经常用公众能接受的方式发出内容,在微博这个民间舆论场上不得不说是广受好评的。这个目前拥有175万粉丝的官微,如果你仔细去看它的内容,意识形态上还是属于官方舆论场的,但表达的方式,早已不是人民日报的风格了。
民间舆论场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它越来越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作为相互推动力,官方舆论场不可能不做出改变。改变有时候是疼痛的,是缓慢的,但是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大步的向前走。我们期待某一天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民生,甚至更加草根的官方舆论场,不,那个时候可能它的名字要换一换,因为如果做到这些,这两者几乎已经合二为一了。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2002年版.
2.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 《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二期
【关键词】两个舆论场 形成原因 特征 结合 发展
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后不久,红十字会的丑闻就被挖了出来;
就在网友纷纷调侃16万元的“天价切糕”为“硬通货”的时候,最先公布此事的岳阳警方又称案件有误给民众们道了歉;
“小悦悦”和“药家鑫”事件被疯狂跟帖,一时间社会突然就掀起了全民关于人性和法律的拷问和反思。
网友们笑称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太平盛世的新闻联播,一个是水深火热的微博空间。网友们口中的两个世界虽然夸张,但是却真实的表达了我们所处的两个舆论场:一个由党报报刊、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由论坛、网站、博客等构成的民间舆论场。鲁迅曾经称中国人为“顺民”,照这个形势看,如果他生活的时代也有网络,他大概会说“微博猛于虎”了。
一、形成原因
后媒体时代,民间舆论场在塑造三观和反映真实世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成为了许多人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究其出现的原因,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互联网是物质基础。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环比增长近50%,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5.3亿,数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以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为载体构筑的民间舆论场,发出一阵又一阵强大的舆论风暴。
通畅的信息沟通是外部条件。表达的开放性,草根性,平等性,接近性,使民间舆论场的影响力迅速的超越了传统媒体。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政府机关和服务部门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主动的听取民意。截止到2011年10月底,中国政务微博总数近2万个,是一年前的3倍,在地域上已经全面覆盖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
官方舆论场是推动力。在实践中,主流媒体上大多报道正面的东西,而网民喜欢关注敏感的、负面的事件。正是因为官方舆论场的缺陷才使得民间舆论场产生;自民间舆论场出现伊始,他们就存在着同步性,成为一种相互推动力。
二、四个特征
虽然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民间舆论场却和官方舆论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这两个舆论场都是因为互联网在膨胀。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及时,传播的更广、更远、受众更多;对于民间舆论场来说,互联网就是出生地,同时互联网也使民众的议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成百倍、成千倍的扩大。
其次,两个舆论场的重叠度减少,对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两个舆论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的参与者和受众不同,另外观察视角和话语语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两个舆论场都需要改善。官方舆论场基于性质的特别,作为主流舆论几十年间的面目基本没有变化,虽然偶尔触及一下热点和敏感问题,但都显得非常谨慎,就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你幸福吗”,作为一次尝试虽然显得特别勇敢,但也成为了体制之下的牺牲品。官方舆论场对于民生的关切远不如民间舆论场直接和迅速,有时更是碍于形象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够快,长期的工作不透明,观察问题的基层视角不够等等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民间舆论场不仅容量更大,内容也复杂的多。网民形形色色,品味各异,草根和民粹色彩重。其次,中国网民素质不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太弱,情绪化严重。如去年在几个小时内被疯传的的“金庸去世”谣言,甚至使得《中国新闻周刊》信以为真,导致一名副总编“下课”。
民间舆论场的强大对政府和媒体都提出了挑战。在民间舆论场形成之前,群众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思考方式和能力弱化。但是开放的网络平台让言论更加自由,人们逐渐的形成了对事物的主观的看法,接受主流思想灌输的意愿降低,舆论的引导也变得越来越难。
三、两者的沟通
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既意味着单中心话语权力客观上有了一定的转移,却也意味着观点多元趋势在不断强化。这种观念、话语上的分立,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实质性的。从近来频发的社会事件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一些热点司法案件的审理,还是基于环保的“邻避主义”运动,抑或发生于劳资双方的冲突,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分野状态阻碍了理性沟通平台的建立。
因此,打通两个舆论场肯定是当下中国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弥合社会观点冲突和分歧的必然举措。出于解构目的的民间舆论场,除非关闭互联网这种可以让普通人发言的工具,又或者除非改造人们生来就喜欢恶搞的天性,它将永远存在,唯一需要改变以及能改变的,就是官方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那种相对随意化所不同,它其实本来就是精心打造出来的。故而,换一种方式去精心打造它,没什么不可以的。但这种改造,并不是“迎合公众”——任何一个严肃的媒体都不愿意做媚俗的事,而是“用公众喜欢的方式说话”。
人民日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的不错例子。人民日报的头版无论是版式还是论调,基本上数十年没怎么变过,这方面怪不得公众对它有刻板印象,头版的不变,又怎么能期望公众对它的看法有改变呢?这的确存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日报很难改变它的头版。不过,它进入微博后的人民日报官微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微博经常用公众能接受的方式发出内容,在微博这个民间舆论场上不得不说是广受好评的。这个目前拥有175万粉丝的官微,如果你仔细去看它的内容,意识形态上还是属于官方舆论场的,但表达的方式,早已不是人民日报的风格了。
民间舆论场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它越来越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作为相互推动力,官方舆论场不可能不做出改变。改变有时候是疼痛的,是缓慢的,但是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大步的向前走。我们期待某一天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民生,甚至更加草根的官方舆论场,不,那个时候可能它的名字要换一换,因为如果做到这些,这两者几乎已经合二为一了。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2002年版.
2.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 《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