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日战争中,太虚大师在重庆组织的僧侣救护队宣传抗日,参加救护的事迹。
关键词 陪都重庆 太虚大师 僧侣救护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11月9日,经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后,重庆既是中国战时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日本把轰炸的重点放在重庆,对重庆进行了长时期的狂轰乱炸,重庆常处于一遍火海之中。
战时的陪都重庆,人们常见一支身着园领短袍,头印戒疤的和尚担架队,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硝烟烈火,踏着滚烫的瓦砾,穿行在断垣残壁之间,从跨塌的房椽下,燃烧的房屋内,救出无以数计受伤的难民。这支曾轰动一时,受到各界好评的和尚队伍,就是太虚大师在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培训和组织的“僧女救护队”。
太虚何许人也,也许老一辈和佛学界的人士都知晓,但作为晚辈和后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太虚(1889-1947)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当和尚。24岁就有“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豪情壮志。1928年他宏法欧美、漫游法、英、德、美等国,向西方世界介绍佛教并准备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1932年8月在重庆北碚创建汉藏教理院,并亲自担任院长。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宣传抗日。1939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在重庆组织了佛教整理会、缅印访问团、僧侣救护队、大雄中学及佛教医疗所等,积极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11月,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召开院务会议,从“国难严重外患日丞、吾辈僧伽亦国民之一分子”,决定组织僧伽军事训练班,名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成为僧伽救国的先声。该队分为两班训练:一为救护班,主要任务是救护战区内受伤军民;一为防守班,专作后方防守维持治安等工作。太虚大师还特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训辞:“本院生之受训有两重关系,(一)本院系教育厅备案及领补助费之一,学院奉厅令领导高中以上一般学生同受军训,(二)本院生将僧众占大多数,故呈行营及教育厅依训练总监部所领僧众得特级之训练”。①随后,汉藏教理院还致函重庆市佛教会和巴县佛教会,通知各寺庙抽调少壮僧伽到该院参加军训教育,“藉资整齐教导而作政府后盾,以尽国民天职”。各县佛教会接函后立即响应,派遣僧众20名前往参加。②1938年1月,防护训练队在汉藏教理院开始训练,特请北碚实验区署派专人前往指导,全体师生冒着凛冽寒风积极参加。汉藏教理院的学生经过军训后,组成了僧侣救护队,并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救护工作。有的学生参加的僧侣救护队,曾随军开赴抗日前线,宣传抗日,参加救护。当时,太虚大师学生乐观亦倡导和组织了上海僧侣救护队。他本着太虚大师的教导,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率领一支青年僧侣救护队,在敌机空袭后,对受伤同胞进行救护工作,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杨。上海沦陷后,他从南京、武汉辗转来到重庆,住在慈云寺。在重庆他几度上缙云山会晤太虚大师,商谈佛教徙如何救国护民。他还率领一支僧侣救护队,同远征军一道开赴缅甸参加抗战。
1940年,在太虚大师的倡导下,重庆僧侣救护队经过筹建和培训,于3月正式成立。总队长为慈云寺方澄一和尚,副总队长为慈云寺监院觉通和乐观法师。救护队下设四个分队以及总务、救护、研究三个组。先后举办过医护、军事、政治三个训练班。他们分赴南岸、江北、市中区(现渝中区)三地参加救护工作。1940年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他们立即放下法器,脱掉袈裟,穿上军装,当敌机空投炸弹时,他们分散在防空洞担任警戒工作。空袭警报解除以后,他们就迅速奔向被炸区域,将来不及躲避受伤的居民抬去医院抢救,受轻伤者他们自己动手给伤员上药包扎。对于被炸死的居民他们亲自交给亲人认领,对无人认领的死难同胞,他们亲自进行掩埋。
1941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山城陪都进行野蛮的“疲劳试轰炸”昼夜不停。僧侣救护队的队员们夜以继日不停地抢救伤员。他们眼球露着红丝,声音嘶哑,口干舌燥仍不顾疲劳和饥饿,将受伤群众先行包扎,运往安全地带,又返回运送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直到抢送完最后一个伤员为止。
这支僧侣救护队,在敌机空袭下,奔波于火海弹林之中救死护伤,震惊了陪都,受到中外人士的注目。当时中央日报以“救生救死”为题,大家褒奖,陪都各报也以醒目标题,纷纷报导“青年和尚的壮举”。佛教界报纸《佛化新闻》,在头版刊出了大字标题:“向僧侣救护队致敬”,详细地报导了队员在敌机轰炸下的救护事迹,鼓励队员们继续发杨爱国救世的菩萨精神。重庆市政府亦在表杨防空人员的群众大会上,特别表彰僧侣救护队,向每个队员发给了园形银质奖章。
注:
①《海潮音》第19卷第1号,第3页.1938年.
②《海潮音》第18卷第11号,第42页.1938年
作者简介:
牛瑞芳(1960—),女,重庆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重庆近现代历史。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关键词 陪都重庆 太虚大师 僧侣救护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11月9日,经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后,重庆既是中国战时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日本把轰炸的重点放在重庆,对重庆进行了长时期的狂轰乱炸,重庆常处于一遍火海之中。
战时的陪都重庆,人们常见一支身着园领短袍,头印戒疤的和尚担架队,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硝烟烈火,踏着滚烫的瓦砾,穿行在断垣残壁之间,从跨塌的房椽下,燃烧的房屋内,救出无以数计受伤的难民。这支曾轰动一时,受到各界好评的和尚队伍,就是太虚大师在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培训和组织的“僧女救护队”。
太虚何许人也,也许老一辈和佛学界的人士都知晓,但作为晚辈和后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太虚(1889-1947)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当和尚。24岁就有“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豪情壮志。1928年他宏法欧美、漫游法、英、德、美等国,向西方世界介绍佛教并准备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1932年8月在重庆北碚创建汉藏教理院,并亲自担任院长。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宣传抗日。1939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在重庆组织了佛教整理会、缅印访问团、僧侣救护队、大雄中学及佛教医疗所等,积极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11月,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召开院务会议,从“国难严重外患日丞、吾辈僧伽亦国民之一分子”,决定组织僧伽军事训练班,名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成为僧伽救国的先声。该队分为两班训练:一为救护班,主要任务是救护战区内受伤军民;一为防守班,专作后方防守维持治安等工作。太虚大师还特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训辞:“本院生之受训有两重关系,(一)本院系教育厅备案及领补助费之一,学院奉厅令领导高中以上一般学生同受军训,(二)本院生将僧众占大多数,故呈行营及教育厅依训练总监部所领僧众得特级之训练”。①随后,汉藏教理院还致函重庆市佛教会和巴县佛教会,通知各寺庙抽调少壮僧伽到该院参加军训教育,“藉资整齐教导而作政府后盾,以尽国民天职”。各县佛教会接函后立即响应,派遣僧众20名前往参加。②1938年1月,防护训练队在汉藏教理院开始训练,特请北碚实验区署派专人前往指导,全体师生冒着凛冽寒风积极参加。汉藏教理院的学生经过军训后,组成了僧侣救护队,并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救护工作。有的学生参加的僧侣救护队,曾随军开赴抗日前线,宣传抗日,参加救护。当时,太虚大师学生乐观亦倡导和组织了上海僧侣救护队。他本着太虚大师的教导,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率领一支青年僧侣救护队,在敌机空袭后,对受伤同胞进行救护工作,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杨。上海沦陷后,他从南京、武汉辗转来到重庆,住在慈云寺。在重庆他几度上缙云山会晤太虚大师,商谈佛教徙如何救国护民。他还率领一支僧侣救护队,同远征军一道开赴缅甸参加抗战。
1940年,在太虚大师的倡导下,重庆僧侣救护队经过筹建和培训,于3月正式成立。总队长为慈云寺方澄一和尚,副总队长为慈云寺监院觉通和乐观法师。救护队下设四个分队以及总务、救护、研究三个组。先后举办过医护、军事、政治三个训练班。他们分赴南岸、江北、市中区(现渝中区)三地参加救护工作。1940年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他们立即放下法器,脱掉袈裟,穿上军装,当敌机空投炸弹时,他们分散在防空洞担任警戒工作。空袭警报解除以后,他们就迅速奔向被炸区域,将来不及躲避受伤的居民抬去医院抢救,受轻伤者他们自己动手给伤员上药包扎。对于被炸死的居民他们亲自交给亲人认领,对无人认领的死难同胞,他们亲自进行掩埋。
1941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山城陪都进行野蛮的“疲劳试轰炸”昼夜不停。僧侣救护队的队员们夜以继日不停地抢救伤员。他们眼球露着红丝,声音嘶哑,口干舌燥仍不顾疲劳和饥饿,将受伤群众先行包扎,运往安全地带,又返回运送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直到抢送完最后一个伤员为止。
这支僧侣救护队,在敌机空袭下,奔波于火海弹林之中救死护伤,震惊了陪都,受到中外人士的注目。当时中央日报以“救生救死”为题,大家褒奖,陪都各报也以醒目标题,纷纷报导“青年和尚的壮举”。佛教界报纸《佛化新闻》,在头版刊出了大字标题:“向僧侣救护队致敬”,详细地报导了队员在敌机轰炸下的救护事迹,鼓励队员们继续发杨爱国救世的菩萨精神。重庆市政府亦在表杨防空人员的群众大会上,特别表彰僧侣救护队,向每个队员发给了园形银质奖章。
注:
①《海潮音》第19卷第1号,第3页.1938年.
②《海潮音》第18卷第11号,第42页.1938年
作者简介:
牛瑞芳(1960—),女,重庆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重庆近现代历史。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