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之于教师,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考纲要求知识点,更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与道德榜样,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余穿插适当的德育工作,让高尚的品德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以此将思想的光辉渗透至每位学生的心灵。本文论述的便是如何以教材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并适当拓展外物,帮助学生创建情境、结合实际来完成这一教育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
一、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教师在利用教材内容展开德育教学之情,首先应对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这可由以下三点具体概括。
(一)准确把握教材相关内容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含义,教师便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德育教学方向来顺应其思想。例如,有一些教材的主要叙述点在于对国家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歌颂,我们便可以穿插有关爱国精神的德育教学内容;有一些教材的主要叙述点在于对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肯定与支持,我们便可以穿插以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为支撑点的德育教学内容;还有些教材描写了旧社会的黑暗制度以及当时人民的悲苦,我们便可以安排爱好新中国,永不腐朽的德育教学内容。
(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相关德育内容
许多教材内容的题目只是叙述感慨的引发事件,而不代表其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信息,从而准确把握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若只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杜甫在晚唐时期的悲惨境遇,便可视为没有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这实际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处境表达希望全天下受寒冷侵袭却无家可归的人都能有一间房子避寒的心情,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德育教学工作。
(三)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许多初中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只流于表面,而不能体会其深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善加引导。如在学习课文《草》时,有许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周恩来同志身为领导人,不直接下命令让旁人试毒,而选择自己首先吃草,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老一辈的无产阶级无私奉献的德育精神。
二、善于利用外物创建德育情境
语文课堂的力量之所以能够感化人心,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的感染力,更与教师的深情讲解息息相关。比如说,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激情的言语总结全文:“当最后一课的下课铃响起的时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有即将沦为亡国奴的悲愤和不甘,又有对教育工作的不舍;既有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敌人的无比痛恨!”由此,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以及教师自主创造的意境中,利用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进而完成德育教学的内容工作。
三、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学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其中都有蕴含了深刻情感的段落或语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难以自主发现及寻找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学。比如说,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时,其中有“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等等直抒胸臆的话语,但目前的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经验不足,很难体会这段催人泪下的话语真正含义,这时便需要教师的讲解:“当一个远离故乡、离开父母的孩子面临亲人离去的背影时,甚至在知晓他们身体不够好而归来之日遥遥无期时,心中的感情一定是难以言说的伤感与不舍。”随后,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教导学生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孝顺父母要趁早,进而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洒满德育教学的阳光。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化德育教学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便需要從它的预定目标着手,而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将课堂所感运用于实践生活,让德育阳光洒满中国。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也应该注重情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道德方面的行为准则及模范代表。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后,引导学生将对母亲的感恩融入生活,比如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一件小事(如洗碗、按摩、洗脚等等),以此报答母亲的恩情;在学习了课文《爱莲说》后,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人物,并向他们学习;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学会在艰难的处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良好的德育教学工作还需要恰当的引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正的自我感受中懂得德育生活的美好之处。
尽管这项工作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引,但是,德育教学的工作是难以用言语具体详细的描述,因为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学生构建这一美好的事物,让德育教学的阳光洒满初中语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兰少莲.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J].语文研究,2016,10.
[2]陆秀华.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J].教育叙事与反思,2017,6.
[3]丁防修.让德育的阳光洒满初中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16,5.
作者简介:刘倩,兴义市万屯镇万屯中心小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
一、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教师在利用教材内容展开德育教学之情,首先应对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这可由以下三点具体概括。
(一)准确把握教材相关内容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含义,教师便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德育教学方向来顺应其思想。例如,有一些教材的主要叙述点在于对国家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歌颂,我们便可以穿插有关爱国精神的德育教学内容;有一些教材的主要叙述点在于对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肯定与支持,我们便可以穿插以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为支撑点的德育教学内容;还有些教材描写了旧社会的黑暗制度以及当时人民的悲苦,我们便可以安排爱好新中国,永不腐朽的德育教学内容。
(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相关德育内容
许多教材内容的题目只是叙述感慨的引发事件,而不代表其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信息,从而准确把握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若只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杜甫在晚唐时期的悲惨境遇,便可视为没有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这实际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处境表达希望全天下受寒冷侵袭却无家可归的人都能有一间房子避寒的心情,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德育教学工作。
(三)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许多初中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只流于表面,而不能体会其深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善加引导。如在学习课文《草》时,有许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周恩来同志身为领导人,不直接下命令让旁人试毒,而选择自己首先吃草,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老一辈的无产阶级无私奉献的德育精神。
二、善于利用外物创建德育情境
语文课堂的力量之所以能够感化人心,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的感染力,更与教师的深情讲解息息相关。比如说,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激情的言语总结全文:“当最后一课的下课铃响起的时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有即将沦为亡国奴的悲愤和不甘,又有对教育工作的不舍;既有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敌人的无比痛恨!”由此,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以及教师自主创造的意境中,利用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进而完成德育教学的内容工作。
三、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学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其中都有蕴含了深刻情感的段落或语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难以自主发现及寻找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学。比如说,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时,其中有“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等等直抒胸臆的话语,但目前的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经验不足,很难体会这段催人泪下的话语真正含义,这时便需要教师的讲解:“当一个远离故乡、离开父母的孩子面临亲人离去的背影时,甚至在知晓他们身体不够好而归来之日遥遥无期时,心中的感情一定是难以言说的伤感与不舍。”随后,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教导学生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孝顺父母要趁早,进而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洒满德育教学的阳光。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化德育教学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便需要從它的预定目标着手,而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将课堂所感运用于实践生活,让德育阳光洒满中国。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也应该注重情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道德方面的行为准则及模范代表。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后,引导学生将对母亲的感恩融入生活,比如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一件小事(如洗碗、按摩、洗脚等等),以此报答母亲的恩情;在学习了课文《爱莲说》后,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人物,并向他们学习;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学会在艰难的处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良好的德育教学工作还需要恰当的引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正的自我感受中懂得德育生活的美好之处。
尽管这项工作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引,但是,德育教学的工作是难以用言语具体详细的描述,因为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学生构建这一美好的事物,让德育教学的阳光洒满初中语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兰少莲.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J].语文研究,2016,10.
[2]陆秀华.让初中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J].教育叙事与反思,2017,6.
[3]丁防修.让德育的阳光洒满初中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16,5.
作者简介:刘倩,兴义市万屯镇万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