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击乐是用打击乐器配合乐曲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它的基本表现手段就是节奏。组织打击乐活动,从节奏入手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符合幼儿的本能需要和学习规律。幼儿教师在组织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应努力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突出创新意识,提高幼儿在打击乐中的自主性,使打击乐真正为幼儿喜欢,进而发挥出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打击乐;学习方式;自主;创新;合作
一、引言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幼儿教师对“艺术”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在课题“基于个体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走班式’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开展中,打破了幼儿园原有的“班级”限制,以走班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走班形式的艺术活动,统整活动场地设置,发挥教师艺术教学特长,给予幼儿更多选择、参与的机会,尤其关注幼儿在各个艺术活动中的学习方式,使幼儿的审美、学习、交往等能力得到更好提升,从而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笔者参与了“走班式艺术活动”中打击乐活动组织的研究。打击乐演奏是学前儿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幼儿从中易获得音乐享受。开展集体的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从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手、眼、脑等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因此,打击乐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与歌唱等其他形式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打击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参与研究之后,笔者首先对传统的打击乐教学进行了分析。传统意义上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主要以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影响下的打击乐活动,往往以重复的、机械的节奏练习为主,在组织形式上更多采用的是: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风格之后,教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节奏图谱,带领幼儿看图解读并练习。使用的乐器、配器的方案也大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幼儿直接进行演奏,整个活动过程常常处于教师高控的状态,缺少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关注,幼儿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指南》中提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既关注幼儿的兴趣,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既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又能促进幼儿有效发展,让幼儿真正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快乐,获得发展,让打击乐活动真正回归儿童,是幼儿园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三、打击乐中如何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1.突出自主学习
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自主探索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而且能促使自己创造性地對待演奏活动,主动利用乐器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对于自主探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主创编节奏。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在打击乐中,节奏尤为重要。那么节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幼儿的自主创编。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给其一段音乐就会随之有韵律的舞之动之,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引发其自主表现各种节奏。例如中班打击乐活动《杨柳青》,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乐曲之后,请幼儿参与创编节奏型。在幼儿听着音乐用不同节奏自主表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及时捕捉一些与乐曲比较匹配的节奏(當然,教师活动前也可适当有一定的预设),并用简单的节奏符号进行记录,然后带领幼儿根据这些节奏符号进行集体拍奏,拍奏的过程不仅是对个别幼儿创编节奏的感知,也是对整首乐曲的进一步熟悉,是一个双效的过程。在自主创编的过程中,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经验,大胆地表达,创造性地表现。
(2)自主进行配器。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特有的音色及演奏方法,而每位幼儿在演绎乐器时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此,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让他们根据音乐的特性,自主选择乐器、自主选择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配器方案。例如中班打击乐活动《杨柳青》,教师在熟悉乐曲、编制好情境图谱之后,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用哪种乐器比较合适?该怎么演奏?;花儿慢慢开放,又用哪种乐器比较合适?基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幼儿会发现小铃轻敲发出的叮叮叮叮声,就像柳叶生长的声音,细小、清脆;沙球摇晃发出的沙沙声和小草从泥土里钻出的声音很像……在配器环节中,教师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配器模式,积极从多维角度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这种探索与尝试以讨论、商量的形式进行,也许一次不能完全成功,但可以在“商量—演奏—倾听—交流—再演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直至满意。
总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幼儿自主性参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这其中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有对幼儿的,也有对教师的。教师允许幼儿主动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幼儿是活动中的双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摆正两者关系,进一步探索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自主性,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并能促使幼儿发展的良好教育手段。
2.突出创新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此,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自主表现不仅体现在节奏型的创编上,也体现于乐器的创新使用和配器方案的创新编制。 (1)乐器使用的创新。每一种乐器其实都有多种演奏的可能性,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不应框住幼儿的思维,授之于所谓的正确奏法,而应鼓励幼儿积极创新,发现乐器的不同表现方法。例如大班打击乐《大中国》,此曲热烈奔放、雄壮有力,幼儿在充分感受音乐、熟悉音乐,并且创编不同的节奏型之后,发现将塑料桶倒扣过来,就可成为一样适当的乐器。可是,全曲不同的节奏,一种乐器如何演绎呢?于是教师鼓励幼儿积极讨论,出谋划策。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发现塑料桶不仅可以敲、拍,还可以快速点击;演奏的部位不仅可以在桶底还可以在桶边;甚至手的敲击也可以不同,可以用拳、用掌,还可以用手指,不同的演奏部位、演奏手法,所发出的音效都是不同的。在幼儿的多次探索和讨论中,他们可以逐步梳理出相对适宜的方法:“—X X—”的节奏处可在桶底上双手握拳用力敲击;“—xx xx—”的节奏处,可在桶边上双手手掌拍击;“—X - - -—”的节奏处可双手手指沿着桶底快速轮流点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提升。
(2)配器方案的创新。配器方案是开始演奏的前提,不同的方案演绎出的节奏乐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可谓精彩纷呈。例如大班打击乐活动《邮递马车》,由于整个乐曲故事性非常强,在熟悉乐曲、编制好情境图谱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配器方案的讨论,讨论代表马走路、挥鞭、上山坡、拉缰绳等音乐情景处分别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经过讨论,有的小组觉得,马蹄“嘀笃嘀笃”声用双响筒敲击;挥鞭“啪啪”声用铃鼓拍击;上山坡在使劲加油可用大鼓;而拉缰绳“吁吁”声可用沙球摇。而有的组认为,马身上有小铃,奔跑时会发出叮铃声,可用串铃抖动;挥鞭时邮递员嘴里會发出“驾驾”声,可用圆舞板拍击;上山坡要很有力可用大鼓;而下山坡拉缰绳要小心可用铃鼓轻摇……在配器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配器模式,积极从多维度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唤醒。
3.突出小组合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幼儿而言,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大班打击乐活动《快乐的小马》,在幼儿熟悉音乐并创编好一定的节奏型后,教师提供幼儿创编的节奏型卡,然后引导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合作,为每个乐段配上合适的节奏型。配好节奏型之后让幼儿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匹配哪种乐器演奏。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注意听辨音乐、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接纳同伴的意见,等等,也许一次不能完全成功,但可以在“商量—演奏—倾听—交流—再演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直至满意。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支持鼓励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表达、合作互动的能力。久而久之,幼儿的创作欲望、表现欲望就会被充分激发,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倾听接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会得到不断增强,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胆识也会得到培养。
在打擊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追求:既着眼于幼儿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意幼儿学习的结果,使幼儿能较好地演奏作品,并享受到演奏过程的乐趣。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关键词]打击乐;学习方式;自主;创新;合作
一、引言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幼儿教师对“艺术”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在课题“基于个体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走班式’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开展中,打破了幼儿园原有的“班级”限制,以走班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走班形式的艺术活动,统整活动场地设置,发挥教师艺术教学特长,给予幼儿更多选择、参与的机会,尤其关注幼儿在各个艺术活动中的学习方式,使幼儿的审美、学习、交往等能力得到更好提升,从而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笔者参与了“走班式艺术活动”中打击乐活动组织的研究。打击乐演奏是学前儿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幼儿从中易获得音乐享受。开展集体的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从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手、眼、脑等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因此,打击乐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与歌唱等其他形式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打击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参与研究之后,笔者首先对传统的打击乐教学进行了分析。传统意义上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主要以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影响下的打击乐活动,往往以重复的、机械的节奏练习为主,在组织形式上更多采用的是: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风格之后,教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节奏图谱,带领幼儿看图解读并练习。使用的乐器、配器的方案也大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幼儿直接进行演奏,整个活动过程常常处于教师高控的状态,缺少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关注,幼儿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指南》中提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既关注幼儿的兴趣,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既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又能促进幼儿有效发展,让幼儿真正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快乐,获得发展,让打击乐活动真正回归儿童,是幼儿园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三、打击乐中如何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1.突出自主学习
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自主探索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而且能促使自己创造性地對待演奏活动,主动利用乐器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对于自主探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主创编节奏。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在打击乐中,节奏尤为重要。那么节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幼儿的自主创编。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给其一段音乐就会随之有韵律的舞之动之,因此在打击乐活动中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引发其自主表现各种节奏。例如中班打击乐活动《杨柳青》,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乐曲之后,请幼儿参与创编节奏型。在幼儿听着音乐用不同节奏自主表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及时捕捉一些与乐曲比较匹配的节奏(當然,教师活动前也可适当有一定的预设),并用简单的节奏符号进行记录,然后带领幼儿根据这些节奏符号进行集体拍奏,拍奏的过程不仅是对个别幼儿创编节奏的感知,也是对整首乐曲的进一步熟悉,是一个双效的过程。在自主创编的过程中,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经验,大胆地表达,创造性地表现。
(2)自主进行配器。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特有的音色及演奏方法,而每位幼儿在演绎乐器时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此,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让他们根据音乐的特性,自主选择乐器、自主选择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配器方案。例如中班打击乐活动《杨柳青》,教师在熟悉乐曲、编制好情境图谱之后,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用哪种乐器比较合适?该怎么演奏?;花儿慢慢开放,又用哪种乐器比较合适?基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幼儿会发现小铃轻敲发出的叮叮叮叮声,就像柳叶生长的声音,细小、清脆;沙球摇晃发出的沙沙声和小草从泥土里钻出的声音很像……在配器环节中,教师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配器模式,积极从多维角度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这种探索与尝试以讨论、商量的形式进行,也许一次不能完全成功,但可以在“商量—演奏—倾听—交流—再演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直至满意。
总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幼儿自主性参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这其中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有对幼儿的,也有对教师的。教师允许幼儿主动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动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幼儿是活动中的双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摆正两者关系,进一步探索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自主性,使打击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并能促使幼儿发展的良好教育手段。
2.突出创新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此,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自主表现不仅体现在节奏型的创编上,也体现于乐器的创新使用和配器方案的创新编制。 (1)乐器使用的创新。每一种乐器其实都有多种演奏的可能性,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不应框住幼儿的思维,授之于所谓的正确奏法,而应鼓励幼儿积极创新,发现乐器的不同表现方法。例如大班打击乐《大中国》,此曲热烈奔放、雄壮有力,幼儿在充分感受音乐、熟悉音乐,并且创编不同的节奏型之后,发现将塑料桶倒扣过来,就可成为一样适当的乐器。可是,全曲不同的节奏,一种乐器如何演绎呢?于是教师鼓励幼儿积极讨论,出谋划策。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发现塑料桶不仅可以敲、拍,还可以快速点击;演奏的部位不仅可以在桶底还可以在桶边;甚至手的敲击也可以不同,可以用拳、用掌,还可以用手指,不同的演奏部位、演奏手法,所发出的音效都是不同的。在幼儿的多次探索和讨论中,他们可以逐步梳理出相对适宜的方法:“—X X—”的节奏处可在桶底上双手握拳用力敲击;“—xx xx—”的节奏处,可在桶边上双手手掌拍击;“—X - - -—”的节奏处可双手手指沿着桶底快速轮流点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提升。
(2)配器方案的创新。配器方案是开始演奏的前提,不同的方案演绎出的节奏乐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可谓精彩纷呈。例如大班打击乐活动《邮递马车》,由于整个乐曲故事性非常强,在熟悉乐曲、编制好情境图谱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配器方案的讨论,讨论代表马走路、挥鞭、上山坡、拉缰绳等音乐情景处分别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经过讨论,有的小组觉得,马蹄“嘀笃嘀笃”声用双响筒敲击;挥鞭“啪啪”声用铃鼓拍击;上山坡在使劲加油可用大鼓;而拉缰绳“吁吁”声可用沙球摇。而有的组认为,马身上有小铃,奔跑时会发出叮铃声,可用串铃抖动;挥鞭时邮递员嘴里會发出“驾驾”声,可用圆舞板拍击;上山坡要很有力可用大鼓;而下山坡拉缰绳要小心可用铃鼓轻摇……在配器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配器模式,积极从多维度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唤醒。
3.突出小组合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幼儿而言,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大班打击乐活动《快乐的小马》,在幼儿熟悉音乐并创编好一定的节奏型后,教师提供幼儿创编的节奏型卡,然后引导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合作,为每个乐段配上合适的节奏型。配好节奏型之后让幼儿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匹配哪种乐器演奏。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注意听辨音乐、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接纳同伴的意见,等等,也许一次不能完全成功,但可以在“商量—演奏—倾听—交流—再演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直至满意。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支持鼓励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表达、合作互动的能力。久而久之,幼儿的创作欲望、表现欲望就会被充分激发,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倾听接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会得到不断增强,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胆识也会得到培养。
在打擊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追求:既着眼于幼儿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意幼儿学习的结果,使幼儿能较好地演奏作品,并享受到演奏过程的乐趣。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