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先荣,中共十七大代表,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农民、葡萄种植示范户。他通过多年研究实践,使其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湖南农大聘他为葡萄科研(硕士、博士培养)基地负责人。他是首届袁隆平科技奖获得者,是湖南省葡萄产业的领头羊,是常德市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
在澧县小渡口镇的农康园艺公司,办公室里悬挂着主人王先荣的座右铭:让湖南葡萄雄居全国,走向世界。一个农村里成长且年仅40岁的农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何以有如此“狂言”与“梦想”。草长莺飞时节,我们探寻了王先荣的葡萄之路。
(一)
王先荣,1968年出生于澧县永丰乡曾家村,1986年高中毕业未能跨进大学门槛。他没有因此彷徨气馁,王先荣发誓,不管怎样,也要干出个样子来。然而,干什么呢,18岁的他一时茫茫然。
机会往往垂青于善于思考、勇于拼搏的人。1986年10月初,王先荣与几个同伴到四川峨眉山旅游时,当地市场上卖的“巨峰”葡萄引起大家的注意,颗粒大,味道好,湖南从没见过!一向善于思考问题的王先荣想:“葡萄是较为高档的水果,如果能在家乡培育出如此好的葡萄就好了!”于是,王先荣撇开了同伴,独自找到卖葡萄的水果商,给了他20元钱作“引路费”,径直找到四川省乐山市建国葡萄园。原来,葡萄园是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建的基地,产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面对一个农村高考落榜青年的执着追求,陈建国教授欣然将王先荣收为徒弟。自此,在建国葡萄园里,便天天有王先荣忙碌的身影,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防治、采摘等每一环节,王先荣都十分认真地跟着学,而且不懂就问。慢慢地,王先荣已基本掌握了“巨峰”葡萄的栽培技术。1987年冬,王先荣准备回澧县发展。当时,陈建国教授已舍不得这位高徒,要挽留王先荣。见他去意已定,陈建国教授便准备支付几千元工资。哪知王先荣分文不要:我是来学技术的,没交学费就很不错了。农村孩子质朴的话语让陈建国教授感动不已。临走时,陈建国教授送给王先荣5000株“巨峰”葡萄苗。
(二)
王先荣要在村里种葡萄的消息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众说纷纭。
“一个高中毕业的孩子,会干什么,想种葡萄发财无异癞哈蟆想吃天鹅肉!”一些村民这样讥讽。
“孩子,家里承包的几亩地,都种的棉花,现在还值钱,它可是弟弟妹妹读书的唯一指望啊!”年迈的父母劝慰着。
面对村民的讥讽和父母的劝慰,王先荣知道,不管怎样,栽培葡萄只能成功,让那些讥讽的人另眼相看,葡萄赚钱了好供弟弟妹妹读大学呀!说干就干,王先荣在村里的支持下,调整了7亩旱地。缺启动资金,王先荣就磨破嘴皮,找熟人、亲戚借。肥料、农药也全是赊来的。在自己葡萄地里,王先荣就像伺候婴儿一样仔细认真,在乐山市学的葡萄技术全用上了。为了种好葡萄,节约资金,王先荣还在地里搭上了工棚,吃住在地里,什么都自己动手。
冬去春来,1989年7月,葡萄挂果了,王先荣望着一串串的“希望”,甭提有多高兴。当年亩产值达到9000元,除去生产成本和建园时的费用,获利4万多元。“成功了!”王先荣情不自禁。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先荣没有忘记周围的乡亲们。为了带动他们,王先荣将自己生产的优质葡萄苗木先赊给周围的乡亲们,并无偿负责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整枝、施肥、防病、治虫。短短的几年内,小渡口镇的葡萄种植迅速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葡萄之乡”。与此同时,王先荣不但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而且订阅农业比较发达省份的农业杂志与报刊,搜集信息。1991年下半年,通过几年的葡萄种植与市场信息反馈,王先荣觉得从乐山引进的“巨峰”葡萄采收期短,供应时间不长,而且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便朝更好更新的葡萄品种进军了!
(三)
1991年底,王先荣在小渡口镇曾家村租赁了20亩旱地,从外地一下子引进了夕阳红等20多个葡萄品种,准备大干一场。这以后,他尝尽了事业上的酸甜苦辣,更使他在葡萄领域里站稳了一席之地。
1992年6月,酷暑难熬,热浪扑鼻。在王先荣和乡亲们的葡萄园里,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黑痘病(后来才知道这病名),而且传播极快。王先荣非常着急,试了几种办法均未奏效,病情一天一天迅速蔓延。情急之下,王先荣请来了陈建国教授,但也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澧县植保站的建议下,王先荣只身来到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天气异常炎热,那时,在长沙又没有熟人,疲惫的王先荣硬是躺在屋檐下熬了几个小时,等经济作物病虫研究的专家白文运研究员来上班。白文运在他的精神感动下,又亲自带着王先荣到湖南省植物病虫检测中心,对病虫样本进行检测。检测中心告之是黑痘病,并说:“前段时间,全国还为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案。”王先荣一听心都凉了,怎么办呢?身上只剩回家的路费了,而种葡萄的乡亲都在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带回治好黑痘病的良方啊!看到王先荣一脸焦急欲哭无泪的样子,白文运边劝慰边说,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但能否有办法彻底根治黑痘病也很难说。
在湖南农大,石雪晖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王先荣,并为其建议了7套方案。
第二天清晨,王先荣就乘车往回赶,在葡萄园里,在各个品种上试用各种方案,几天时间里,王先荣几乎没有休息,一心围着葡萄转。通过试验得知,第三套方案很管用,即先把病源(病叶、病枝)剪除深埋,再喷施百菌清等杀菌剂。隔一星期施一次,仅半个月,葡萄园里黑痘病就绝迹了。
(四)
当年的葡萄虽经历了一场黑痘病的洗劫,但由于培管到位,技术领先,结出来的葡萄并没有受到影响,且分外大。一串里查马特竟有2000多克,而且颜色鲜红,味道呈冰糖性甜味,比起常规一串只有500克、颜色青不青红不红的来,简直是判若两样。8月初,王先荣提着葡萄去长沙拜谢老师们。石雪晖教授简直不相信,湖南能结出如此好的葡萄?
这年国庆节长假,石雪晖教授与另一个教授带了两名研究生专程来到王先荣的葡萄园里。与他探讨南方葡萄的栽培模式。王先荣对葡萄的栽培技术不断探索钻研,石雪晖不厌其烦给予关心指导。第二年,两人合著了《葡萄优质丰产周年管理技术》一书。
随着种植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王先荣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大王”。在石雪晖教授积极奔波与努力下,2000年,湖南农大在此建立了科研基地,100亩葡萄园里,陆续引来200多个葡萄品种。科研园里的试验园、资源圃、结果园,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2001年11月,王先荣创建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果品的营销,现已在小渡口镇杨家村租地100多亩,建立了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从国内外引进优质葡萄品种159个和40多个砧木品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42个。美人指、优无核、森田尼无核、红地球等一些传统农业理论认为不适合在我国南方栽培的欧亚提子系列,全部在园区栽种成功,现已全部结果。科技示范园内管理先进,采用避雨、果穗套袋等无公害栽培模式,施肥、灌溉、喷药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当年底,该公司生产的优良种苗10多万株,远销湖北石首、孝感、江西九江、湖南郴州、岳阳、益阳等市、县,产值30多万元。2007年,武汉、广州等地区的商家纷纷上门定购果品,产值60万元以上;生产优良种苗10多万株,产值30多万元以上。许多品种是首次在湖南省引进、试栽成功。1999年,他与湖南农业大学、澧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了湖南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2002年8月18日,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组织了全省知名专家进行现场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据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称,该基地目前是我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品质最优的欧亚种葡萄示范基地。
2005年,王先荣再次建立科研基地218亩,承担“湖南省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项目,葡萄一年两熟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澧县葡萄种植户的亩平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开创了轰动省内外的“万元产值地”种植模式。澧县葡萄种植面积连年攀升,葡萄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形成了覆盖13个乡镇、年产量2000万公斤、年产值近9000万元的葡萄产业带。为了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王先荣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了周边的群众。2006年,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2000多份。在取得多项技术成果的同时,他先后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视频等方式为省内外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160多场58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他与湖南农大葡萄课题组在岳阳、衡阳以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推广欧美及欧亚种葡萄6万亩,采取“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重点扶持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带动澧县计划生育家庭种植葡萄1.2万亩,其中6000亩欧亚种葡萄亩平年收入超过1万元,被群众称为“万元地”,在全国葡萄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王先荣不但拥有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且在2002年10月,当选为湖南省仅有两人的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2002年10月,被团省委、科技厅授予湖南省青年星火标兵;2002年4月,被常德市政府授予县、乡、村优秀实用人才;2003年4月,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团省委、科技厅授予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一顶顶桂冠,一项项荣誉,并未使王先荣止步。他说,他正在培育具有湖南气候条件的特色葡萄品种,形成品牌,让湖南的葡萄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在澧县小渡口镇的农康园艺公司,办公室里悬挂着主人王先荣的座右铭:让湖南葡萄雄居全国,走向世界。一个农村里成长且年仅40岁的农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何以有如此“狂言”与“梦想”。草长莺飞时节,我们探寻了王先荣的葡萄之路。
(一)
王先荣,1968年出生于澧县永丰乡曾家村,1986年高中毕业未能跨进大学门槛。他没有因此彷徨气馁,王先荣发誓,不管怎样,也要干出个样子来。然而,干什么呢,18岁的他一时茫茫然。
机会往往垂青于善于思考、勇于拼搏的人。1986年10月初,王先荣与几个同伴到四川峨眉山旅游时,当地市场上卖的“巨峰”葡萄引起大家的注意,颗粒大,味道好,湖南从没见过!一向善于思考问题的王先荣想:“葡萄是较为高档的水果,如果能在家乡培育出如此好的葡萄就好了!”于是,王先荣撇开了同伴,独自找到卖葡萄的水果商,给了他20元钱作“引路费”,径直找到四川省乐山市建国葡萄园。原来,葡萄园是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建的基地,产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面对一个农村高考落榜青年的执着追求,陈建国教授欣然将王先荣收为徒弟。自此,在建国葡萄园里,便天天有王先荣忙碌的身影,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防治、采摘等每一环节,王先荣都十分认真地跟着学,而且不懂就问。慢慢地,王先荣已基本掌握了“巨峰”葡萄的栽培技术。1987年冬,王先荣准备回澧县发展。当时,陈建国教授已舍不得这位高徒,要挽留王先荣。见他去意已定,陈建国教授便准备支付几千元工资。哪知王先荣分文不要:我是来学技术的,没交学费就很不错了。农村孩子质朴的话语让陈建国教授感动不已。临走时,陈建国教授送给王先荣5000株“巨峰”葡萄苗。
(二)
王先荣要在村里种葡萄的消息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众说纷纭。
“一个高中毕业的孩子,会干什么,想种葡萄发财无异癞哈蟆想吃天鹅肉!”一些村民这样讥讽。
“孩子,家里承包的几亩地,都种的棉花,现在还值钱,它可是弟弟妹妹读书的唯一指望啊!”年迈的父母劝慰着。
面对村民的讥讽和父母的劝慰,王先荣知道,不管怎样,栽培葡萄只能成功,让那些讥讽的人另眼相看,葡萄赚钱了好供弟弟妹妹读大学呀!说干就干,王先荣在村里的支持下,调整了7亩旱地。缺启动资金,王先荣就磨破嘴皮,找熟人、亲戚借。肥料、农药也全是赊来的。在自己葡萄地里,王先荣就像伺候婴儿一样仔细认真,在乐山市学的葡萄技术全用上了。为了种好葡萄,节约资金,王先荣还在地里搭上了工棚,吃住在地里,什么都自己动手。
冬去春来,1989年7月,葡萄挂果了,王先荣望着一串串的“希望”,甭提有多高兴。当年亩产值达到9000元,除去生产成本和建园时的费用,获利4万多元。“成功了!”王先荣情不自禁。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先荣没有忘记周围的乡亲们。为了带动他们,王先荣将自己生产的优质葡萄苗木先赊给周围的乡亲们,并无偿负责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整枝、施肥、防病、治虫。短短的几年内,小渡口镇的葡萄种植迅速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葡萄之乡”。与此同时,王先荣不但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而且订阅农业比较发达省份的农业杂志与报刊,搜集信息。1991年下半年,通过几年的葡萄种植与市场信息反馈,王先荣觉得从乐山引进的“巨峰”葡萄采收期短,供应时间不长,而且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便朝更好更新的葡萄品种进军了!
(三)
1991年底,王先荣在小渡口镇曾家村租赁了20亩旱地,从外地一下子引进了夕阳红等20多个葡萄品种,准备大干一场。这以后,他尝尽了事业上的酸甜苦辣,更使他在葡萄领域里站稳了一席之地。
1992年6月,酷暑难熬,热浪扑鼻。在王先荣和乡亲们的葡萄园里,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黑痘病(后来才知道这病名),而且传播极快。王先荣非常着急,试了几种办法均未奏效,病情一天一天迅速蔓延。情急之下,王先荣请来了陈建国教授,但也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澧县植保站的建议下,王先荣只身来到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天气异常炎热,那时,在长沙又没有熟人,疲惫的王先荣硬是躺在屋檐下熬了几个小时,等经济作物病虫研究的专家白文运研究员来上班。白文运在他的精神感动下,又亲自带着王先荣到湖南省植物病虫检测中心,对病虫样本进行检测。检测中心告之是黑痘病,并说:“前段时间,全国还为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案。”王先荣一听心都凉了,怎么办呢?身上只剩回家的路费了,而种葡萄的乡亲都在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带回治好黑痘病的良方啊!看到王先荣一脸焦急欲哭无泪的样子,白文运边劝慰边说,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但能否有办法彻底根治黑痘病也很难说。
在湖南农大,石雪晖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王先荣,并为其建议了7套方案。
第二天清晨,王先荣就乘车往回赶,在葡萄园里,在各个品种上试用各种方案,几天时间里,王先荣几乎没有休息,一心围着葡萄转。通过试验得知,第三套方案很管用,即先把病源(病叶、病枝)剪除深埋,再喷施百菌清等杀菌剂。隔一星期施一次,仅半个月,葡萄园里黑痘病就绝迹了。
(四)
当年的葡萄虽经历了一场黑痘病的洗劫,但由于培管到位,技术领先,结出来的葡萄并没有受到影响,且分外大。一串里查马特竟有2000多克,而且颜色鲜红,味道呈冰糖性甜味,比起常规一串只有500克、颜色青不青红不红的来,简直是判若两样。8月初,王先荣提着葡萄去长沙拜谢老师们。石雪晖教授简直不相信,湖南能结出如此好的葡萄?
这年国庆节长假,石雪晖教授与另一个教授带了两名研究生专程来到王先荣的葡萄园里。与他探讨南方葡萄的栽培模式。王先荣对葡萄的栽培技术不断探索钻研,石雪晖不厌其烦给予关心指导。第二年,两人合著了《葡萄优质丰产周年管理技术》一书。
随着种植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王先荣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大王”。在石雪晖教授积极奔波与努力下,2000年,湖南农大在此建立了科研基地,100亩葡萄园里,陆续引来200多个葡萄品种。科研园里的试验园、资源圃、结果园,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2001年11月,王先荣创建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果品的营销,现已在小渡口镇杨家村租地100多亩,建立了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从国内外引进优质葡萄品种159个和40多个砧木品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42个。美人指、优无核、森田尼无核、红地球等一些传统农业理论认为不适合在我国南方栽培的欧亚提子系列,全部在园区栽种成功,现已全部结果。科技示范园内管理先进,采用避雨、果穗套袋等无公害栽培模式,施肥、灌溉、喷药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当年底,该公司生产的优良种苗10多万株,远销湖北石首、孝感、江西九江、湖南郴州、岳阳、益阳等市、县,产值30多万元。2007年,武汉、广州等地区的商家纷纷上门定购果品,产值60万元以上;生产优良种苗10多万株,产值30多万元以上。许多品种是首次在湖南省引进、试栽成功。1999年,他与湖南农业大学、澧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了湖南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2002年8月18日,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组织了全省知名专家进行现场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据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称,该基地目前是我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品质最优的欧亚种葡萄示范基地。
2005年,王先荣再次建立科研基地218亩,承担“湖南省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项目,葡萄一年两熟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澧县葡萄种植户的亩平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开创了轰动省内外的“万元产值地”种植模式。澧县葡萄种植面积连年攀升,葡萄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形成了覆盖13个乡镇、年产量2000万公斤、年产值近9000万元的葡萄产业带。为了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王先荣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了周边的群众。2006年,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2000多份。在取得多项技术成果的同时,他先后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视频等方式为省内外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160多场58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他与湖南农大葡萄课题组在岳阳、衡阳以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推广欧美及欧亚种葡萄6万亩,采取“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重点扶持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带动澧县计划生育家庭种植葡萄1.2万亩,其中6000亩欧亚种葡萄亩平年收入超过1万元,被群众称为“万元地”,在全国葡萄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王先荣不但拥有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且在2002年10月,当选为湖南省仅有两人的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2002年10月,被团省委、科技厅授予湖南省青年星火标兵;2002年4月,被常德市政府授予县、乡、村优秀实用人才;2003年4月,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团省委、科技厅授予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一顶顶桂冠,一项项荣誉,并未使王先荣止步。他说,他正在培育具有湖南气候条件的特色葡萄品种,形成品牌,让湖南的葡萄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