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 为促进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由原国家经委牵头、联合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国家运输总局、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石油部管道局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成立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积极发挥咨询、参谋、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推动行业发展进步中,自身也在不断进行革新和调整,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会员单位近2000个,其中全国性专业协会和地方交通运输协会74个,企事业单位1900多家,下设18个分支结构,涵盖铁、水、空、陆、管道、邮电、快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和专业领域。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30年的成长史,印证着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脉络。
谋定而后动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商品流通迅速增加,内外贸运输量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货运难”、“出行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交通运输要如何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摆在中国崛起之路上的大课题。1982年5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应运而生。
按照协会主要创始人郭洪涛当时介绍,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的一个尝试。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运输方式、通信方式都是条条割据、条块分管,再加上政企不分,所以效率低下。参照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着眼于大交通体系、建设大行业协会成为了当务之急。从这个侧面出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致力于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咨询的作用,旨在促进交通运输综合发展和合理利用,提高大行业的效率、效益。
初创期,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推动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布局规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在交通运输的定位问题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须确立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并且强调这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导思想上需要转变的重要观念,建议对运输、邮电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投资倾斜政策。
在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建设以铁路干线、海运、长江和公路干线为骨架,铁路、水运、公路、民航、管道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网,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能力。
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大家办交通,并且提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运输企业的独立经营权。
在交通运输的组织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联合运输,并在联运企业的经营方针、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打通交通大动脉
2001年,京沪高速开通了,它是“八五计划”中“八纵七横”和“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一条,是国家高速规划中一条纵向主干线,也是大陆第一条全线建成高速公路的国道主干线。而就在这一年,新国线运输集团成立,并开通了连接北京—上海的“高速客车”。这只是中国高速客运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唯一一家由交通部批准的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不仅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大家办交通”建议落实的例证,更是开启了中国的高速客运时代。随后,2010年6月30日,第一辆京沪高铁从北京南站驶出,标志着中国交通跨入一个全新的高速时代。而早在90年代初,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第一任会长郭洪涛就提出21世纪的现代化大交通运输网络将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和巨大的港口为骨干,其对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选址和建设时间的建议,在京沪高铁相吻合。
回首改革开放后的3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铁路由1.7万公里增长到110万公里,并且修建了时速达300公里的京沪高铁;公路由87万公里增长到40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目前已拥有8.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的拥有量均居全球第二位,而公路货运总量居全球第一位;沿海港口深水泊位由133个增长到1659个,并且各主要港口大都拥有10万吨级—20万吨级甚至3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万公里,居全球首位,并且启动了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建设,长江干线南京以下已建成12.5米的深水航道,并且继续向上延伸;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从全球第37位跃居第二位。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网正在逐步形成,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之快前所未有,令世界瞩目。而在这些辉煌背后,都留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推波逐浪的身影。
助力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程度正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并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是当今社会一个企业、城市乃至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WTO,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建设更先进、更具竞争力的物流产业成为了中国所有物流人的目标,更成为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世纪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高速发展。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国储运、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凸显了物流业的重要地位。顺风、三通一达等民营物流企业的崛起显示了物流业的强大生命力。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日本日通、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德国邮政等跨国物流巨头相继进入,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迫使国内物流企业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为推动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创立了物流研究院,作为我国第一家社团组织物流研究机构,物流研究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服务。为推动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企业沟通和交流,打造全球范围的物流商务交流平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创办了中国国际物流节,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物流,让中国物流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提升协会活力,促进协会与企业间的交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推出了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评选,通过制定评定标准、树立示范模范,推动中国物流企业的成长成熟;设立了物流企业交流合作的物流企业分会、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不断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2005年6月联合全国考试委,与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英国分会签署了双方证书互认协议,确定了我国第一个与国际互认的中国物流职业证书……一系列的措施促使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为了物流业高速发展期站在潮头的弄潮儿,2005年, 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全国物流工作部际工作联席会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为了15家成员单位之一。
在这个我国物流企业遍地开花的时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定位于全通交通运输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全面参与到我国物流业的初创、发展和建设中,用自己独特的人才资源、学术资源、行业资源、政府资源等优势,推动了中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三十而立。30年时光流转,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在变与不变中主动作为:变的是根据各阶段交通运输工作重心的转移调整工作的重点,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按照原交通部部长、会长钱永昌提出的“为政府、为社会、为行业、为企业”的服务宗旨,在服务上不断创新、提升。通过协会这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平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行业内相互之间、行业内外之间,以及国际相关业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的综合研讨作用,进行调研、咨询、培训、交流和各种中介服务,提出许多建议、意见和成果,在服务政府、企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
成立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积极发挥咨询、参谋、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推动行业发展进步中,自身也在不断进行革新和调整,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会员单位近2000个,其中全国性专业协会和地方交通运输协会74个,企事业单位1900多家,下设18个分支结构,涵盖铁、水、空、陆、管道、邮电、快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和专业领域。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30年的成长史,印证着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脉络。
谋定而后动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商品流通迅速增加,内外贸运输量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货运难”、“出行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交通运输要如何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摆在中国崛起之路上的大课题。1982年5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应运而生。
按照协会主要创始人郭洪涛当时介绍,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的一个尝试。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运输方式、通信方式都是条条割据、条块分管,再加上政企不分,所以效率低下。参照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着眼于大交通体系、建设大行业协会成为了当务之急。从这个侧面出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致力于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咨询的作用,旨在促进交通运输综合发展和合理利用,提高大行业的效率、效益。
初创期,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推动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布局规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在交通运输的定位问题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须确立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并且强调这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导思想上需要转变的重要观念,建议对运输、邮电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投资倾斜政策。
在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建设以铁路干线、海运、长江和公路干线为骨架,铁路、水运、公路、民航、管道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网,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能力。
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大家办交通,并且提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运输企业的独立经营权。
在交通运输的组织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联合运输,并在联运企业的经营方针、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
打通交通大动脉
2001年,京沪高速开通了,它是“八五计划”中“八纵七横”和“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一条,是国家高速规划中一条纵向主干线,也是大陆第一条全线建成高速公路的国道主干线。而就在这一年,新国线运输集团成立,并开通了连接北京—上海的“高速客车”。这只是中国高速客运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唯一一家由交通部批准的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不仅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大家办交通”建议落实的例证,更是开启了中国的高速客运时代。随后,2010年6月30日,第一辆京沪高铁从北京南站驶出,标志着中国交通跨入一个全新的高速时代。而早在90年代初,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第一任会长郭洪涛就提出21世纪的现代化大交通运输网络将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和巨大的港口为骨干,其对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选址和建设时间的建议,在京沪高铁相吻合。
回首改革开放后的3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铁路由1.7万公里增长到110万公里,并且修建了时速达300公里的京沪高铁;公路由87万公里增长到40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目前已拥有8.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的拥有量均居全球第二位,而公路货运总量居全球第一位;沿海港口深水泊位由133个增长到1659个,并且各主要港口大都拥有10万吨级—20万吨级甚至3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万公里,居全球首位,并且启动了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建设,长江干线南京以下已建成12.5米的深水航道,并且继续向上延伸;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从全球第37位跃居第二位。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网正在逐步形成,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之快前所未有,令世界瞩目。而在这些辉煌背后,都留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推波逐浪的身影。
助力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程度正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并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是当今社会一个企业、城市乃至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WTO,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建设更先进、更具竞争力的物流产业成为了中国所有物流人的目标,更成为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世纪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高速发展。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国储运、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凸显了物流业的重要地位。顺风、三通一达等民营物流企业的崛起显示了物流业的强大生命力。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日本日通、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德国邮政等跨国物流巨头相继进入,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迫使国内物流企业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为推动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创立了物流研究院,作为我国第一家社团组织物流研究机构,物流研究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服务。为推动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企业沟通和交流,打造全球范围的物流商务交流平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创办了中国国际物流节,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物流,让中国物流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提升协会活力,促进协会与企业间的交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推出了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评选,通过制定评定标准、树立示范模范,推动中国物流企业的成长成熟;设立了物流企业交流合作的物流企业分会、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不断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2005年6月联合全国考试委,与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英国分会签署了双方证书互认协议,确定了我国第一个与国际互认的中国物流职业证书……一系列的措施促使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为了物流业高速发展期站在潮头的弄潮儿,2005年, 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全国物流工作部际工作联席会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成为了15家成员单位之一。
在这个我国物流企业遍地开花的时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定位于全通交通运输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全面参与到我国物流业的初创、发展和建设中,用自己独特的人才资源、学术资源、行业资源、政府资源等优势,推动了中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三十而立。30年时光流转,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在变与不变中主动作为:变的是根据各阶段交通运输工作重心的转移调整工作的重点,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按照原交通部部长、会长钱永昌提出的“为政府、为社会、为行业、为企业”的服务宗旨,在服务上不断创新、提升。通过协会这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平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行业内相互之间、行业内外之间,以及国际相关业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的综合研讨作用,进行调研、咨询、培训、交流和各种中介服务,提出许多建议、意见和成果,在服务政府、企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