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本文从家园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究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策略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与幼儿联系最紧密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将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从家园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究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从而保障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 教育内容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幼儿群体中不分类别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用于培养幼儿的感知、情感、行为、习惯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及社会适应能力。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少数幼儿的不良情绪反应及各种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并配合外界机构的治疗。另外,有极少数幼儿的心理问题已经恶化,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家长和幼儿园要密切观察并积极治疗,尽快治愈幼儿的心理问题。
2. 表现形式
(1)情绪调节。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好,致使有些时候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他会大吼大叫,乱发脾气。对于不良的情绪体验,最好的方式不是压抑,而是进行宣泄。幼儿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长和教师必须找出原因,让幼儿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表达。
(2)社会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际圈不再限于父母、邻居,他们会接触很多性格不同的小朋友,而必要的社会技能将有助于幼儿的情商发展。家长和教师需要教会幼儿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换位思考,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同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和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这将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3)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从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包括讲卫生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爱读书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长和教师适当的督促和表扬。家长可以在幼儿独自整理好衣物时给予其奖励,教师可以在幼儿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表扬。
二、家园合作的现状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幼儿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家园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难以让人满意,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部分幼儿园没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觉得幼儿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幼儿期进行普及。有的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家庭没有关系,在家里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目前部分地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落到实处。
2. 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教师的教育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能对幼儿进行正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对家园合作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帮助作用。
1. 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讲授给幼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家长要重视和尊重幼儿,及时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使幼儿感受到家长的温暖和关爱。
2.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目前,幼儿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等。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及时补充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必须从教师的品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将其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
3. 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
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达到两者合作交流的目的。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相关情况,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双方可以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总结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视和支持,家园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园需要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真正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幼儿的成长环境,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劉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24(4):480-48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策略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与幼儿联系最紧密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将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从家园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究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从而保障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 教育内容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幼儿群体中不分类别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用于培养幼儿的感知、情感、行为、习惯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及社会适应能力。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少数幼儿的不良情绪反应及各种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并配合外界机构的治疗。另外,有极少数幼儿的心理问题已经恶化,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家长和幼儿园要密切观察并积极治疗,尽快治愈幼儿的心理问题。
2. 表现形式
(1)情绪调节。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好,致使有些时候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他会大吼大叫,乱发脾气。对于不良的情绪体验,最好的方式不是压抑,而是进行宣泄。幼儿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长和教师必须找出原因,让幼儿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表达。
(2)社会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际圈不再限于父母、邻居,他们会接触很多性格不同的小朋友,而必要的社会技能将有助于幼儿的情商发展。家长和教师需要教会幼儿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换位思考,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同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和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这将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3)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从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包括讲卫生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爱读书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长和教师适当的督促和表扬。家长可以在幼儿独自整理好衣物时给予其奖励,教师可以在幼儿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表扬。
二、家园合作的现状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幼儿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家园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难以让人满意,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部分幼儿园没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觉得幼儿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幼儿期进行普及。有的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家庭没有关系,在家里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目前部分地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落到实处。
2. 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教师的教育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能对幼儿进行正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对家园合作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帮助作用。
1. 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讲授给幼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家长要重视和尊重幼儿,及时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使幼儿感受到家长的温暖和关爱。
2.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目前,幼儿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等。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及时补充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必须从教师的品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将其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
3. 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
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达到两者合作交流的目的。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相关情况,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双方可以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总结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视和支持,家园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园需要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真正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幼儿的成长环境,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劉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24(4):48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