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阅读 “作用题” 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86-02
在高考现代文的考查中,有一类题型较为常见,那就是“作用题”。这类题目在每年各地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属于比较“稳定”的题型,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考生反映在刚接触这类题时发现自己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总是“不在一条平行线上”。不少学校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对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的总结,但大多概括程度不高或涵盖要点不全且内容繁琐,学生不容易记忆,答题又常常丢三落四。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从设题角度和答题思考角度两方面,以历年各地高考题为例,具体说明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一、“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和设题角度及范围
1.“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
主要有:“……有什么作用(起什么作用或对表现……有什么作用)?”问题变式有:①为什么这样写?②写这一内容的用意(意图)是什么?③删掉这部分内容可以吗?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
主要有: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③文中某些内容的作用;④修辞的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人物的作用;⑨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
二、“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及应注意的问题
解答“作用题”时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方面,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
1.内容上的作用
(1)从提问的对象出发,切勿将问题复杂化。提问的对象“本身”,就是解读文本最基础的一步。任何一道“作用题”,无论它的题目问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本身所写的内容、给我们最直接最客观的信息,往往就是答案之一。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第7题:“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迅速查找文中划线的语句: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羞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参考答案的其中一点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大多数考生却忽略了这个答题角度。从划线的句子中很容易看出是描写骆驼吃草料的细节,但很多考生往往认为答案“很神秘”,经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内容。以致所写的答案让评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2)思考提问的对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①点明主题(如所问对象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说“开篇点题”)。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大河家》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第一点:“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等。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第15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最后一点:“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又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第16题:“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点:“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③卒章显志,突出主旨(在结尾位置有时是“深化主旨”)。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点:“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一般来说,无论是解答“作用题”还是其它题型,弄清文章的主旨都是很重要的解题环节。因此,解答现代文光是背熟一些解题要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要真正读懂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3)从作者角度判断,如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情感等。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4题第二问:“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二点:“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4)从读者角度考虑,思考提问对象的表达效果。开头,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掐辫子》第16题:“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制造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5)从技法角度考虑,如人称、修辞的使用效果等。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7题第二问:“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中有一点是这样的:“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这里顺带概括一下常见的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一般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够使语言生动;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感情交流,给人以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叙事、描述和议论。
(6)从线索角度判断,通常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第18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参考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结构上的作用
(1)文章开头部分,往往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
(2)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作用有呼应开头(有时是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等。
3.值得注意的问题
(1)答题要具体化。在考试中,经常发现有些考生答题时只答一些“术语”,而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展开叙述。如回答文章开头部分的作用,只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而对“下文”的具体内容只字未提;回答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时,往往就写“突出文章主旨”。至于突出文章的什么主旨,也忽略不计。这往往成为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2)总结某些规律。如果是小说类的现代文,当问到某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答案中往往少不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烘托人物心理”。考生只要联系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里描写风雪天气的作用,便可轻松记住这个规律。如果问到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时,答案多数有“丰富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之类的说法,与教材中《南州六月荔枝丹》里引用大量诗句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又如插入史实的作用一般有“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等。只要考生在做题时多加总结,这样的规律是不难发现的。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它同时也是我区近几年高考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区考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欠缺。对于这类题的备考,考生除了善于总结做题的规律之外,多读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责编 周翠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86-02
在高考现代文的考查中,有一类题型较为常见,那就是“作用题”。这类题目在每年各地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属于比较“稳定”的题型,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考生反映在刚接触这类题时发现自己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总是“不在一条平行线上”。不少学校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对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的总结,但大多概括程度不高或涵盖要点不全且内容繁琐,学生不容易记忆,答题又常常丢三落四。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从设题角度和答题思考角度两方面,以历年各地高考题为例,具体说明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一、“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和设题角度及范围
1.“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
主要有:“……有什么作用(起什么作用或对表现……有什么作用)?”问题变式有:①为什么这样写?②写这一内容的用意(意图)是什么?③删掉这部分内容可以吗?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
主要有: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③文中某些内容的作用;④修辞的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人物的作用;⑨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
二、“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及应注意的问题
解答“作用题”时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方面,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
1.内容上的作用
(1)从提问的对象出发,切勿将问题复杂化。提问的对象“本身”,就是解读文本最基础的一步。任何一道“作用题”,无论它的题目问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本身所写的内容、给我们最直接最客观的信息,往往就是答案之一。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第7题:“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迅速查找文中划线的语句: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羞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参考答案的其中一点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大多数考生却忽略了这个答题角度。从划线的句子中很容易看出是描写骆驼吃草料的细节,但很多考生往往认为答案“很神秘”,经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内容。以致所写的答案让评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2)思考提问的对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①点明主题(如所问对象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说“开篇点题”)。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大河家》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第一点:“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等。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第15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最后一点:“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又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第16题:“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点:“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③卒章显志,突出主旨(在结尾位置有时是“深化主旨”)。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点:“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一般来说,无论是解答“作用题”还是其它题型,弄清文章的主旨都是很重要的解题环节。因此,解答现代文光是背熟一些解题要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要真正读懂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3)从作者角度判断,如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情感等。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4题第二问:“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二点:“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4)从读者角度考虑,思考提问对象的表达效果。开头,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掐辫子》第16题:“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制造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5)从技法角度考虑,如人称、修辞的使用效果等。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7题第二问:“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中有一点是这样的:“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这里顺带概括一下常见的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一般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够使语言生动;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感情交流,给人以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叙事、描述和议论。
(6)从线索角度判断,通常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第18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参考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结构上的作用
(1)文章开头部分,往往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
(2)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作用有呼应开头(有时是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等。
3.值得注意的问题
(1)答题要具体化。在考试中,经常发现有些考生答题时只答一些“术语”,而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展开叙述。如回答文章开头部分的作用,只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而对“下文”的具体内容只字未提;回答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时,往往就写“突出文章主旨”。至于突出文章的什么主旨,也忽略不计。这往往成为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2)总结某些规律。如果是小说类的现代文,当问到某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答案中往往少不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烘托人物心理”。考生只要联系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里描写风雪天气的作用,便可轻松记住这个规律。如果问到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时,答案多数有“丰富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之类的说法,与教材中《南州六月荔枝丹》里引用大量诗句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又如插入史实的作用一般有“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等。只要考生在做题时多加总结,这样的规律是不难发现的。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它同时也是我区近几年高考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区考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欠缺。对于这类题的备考,考生除了善于总结做题的规律之外,多读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