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高职校园里发生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现象,且呈现出蔓延之势。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加以扼制,将会对师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甚至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首先列举了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典型现象,然后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对策
一、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现象
师生伦理关系失范就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行为有违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失范现象,其中以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更为突出。
(一)师生感情疏淡化
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或升级而来的,教学、生活设施的改造和添置很难一下子到位,尤其是大型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还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学生、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抱着一种怀疑态度。不能“信其道”,学生怎么会“亲其师”!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失望于学生,师生感情疏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师生关系世俗化
师生关系世俗化的表现,就是将师生关系视同于简单的赤裸裸的契约关系。对他们来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履行契约,“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了学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修养品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如果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履行契约,那么修养品性的育人目标怎么达到呢?因此,师生伦理关系应该是一种存在契约关系,但又要超越契约关系的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二、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
导致师生感情疏淡化、关系世俗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是社会、家庭、学校、师生双方共同造成的结果。
(一)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1.网络以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升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因长期沉迷网络,而放弃了许多与教师、同学交流,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疏远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和萎缩。网络以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错误社会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高职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90后的高职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他们大部分受到的家庭教育比较宽松,甚至因为家长的娇生惯养、过度纵容而造成了性格和人格方面的较多缺陷。诸如自卑、焦虑、意志薄弱,以及爆发性格、攻击性格和反社会性格等。
3.师生道德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被高职院校所普遍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多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一般只看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几乎是空白或者空洞无力。道德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下滑。“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怎样,教出来的学生也就怎样,“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尤其是为了保住生源,对违纪行为甚至严重违纪学生的处理偏轻,不能起到很好的警诫作用。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自我角色认知滞后。传统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相提并论的等级森严的关系。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素质教育的推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但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滞后,他们放不下“教师绝对权威”的面子,不愿意走下讲台,与学生民主、平等交流;他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仍旧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因此也不能为学生接纳,最后导致师生互不买账、互不信任。
2.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下降。“安贫乐道”“神圣清高”这种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观念原来是教师所秉持的生活规范与至上节操。但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对本来“神圣清高”的教师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个别意志不坚的教师,或者见异思迁、不安于位,或者忙于钻营生财之道和升迁之机,甚至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副业,当然就谈不上用真情关爱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了。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1.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学习观念淡薄。不少90后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部分学生盲目追求所谓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只明确自己生存的权利,不知道自己活着的责任;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不愿意最低限度地尊重别人;他们把获取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有的固执己见,很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叛逆心理,思想行为上与教师格格不入,师生交往从何而来?
2.道德意志力薄弱。社会道德价值的多元化导致各种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头脑。部分高职生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注重贪图安逸,轻视理想追求;注重个人中心,轻视公众利益;注重奢侈享受,轻视艰苦奋斗。这样连起码的道德意志力都不具备的学生,他们又怎么能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学业职责,怎么会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对策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师生伦理关系建设
1.构建师生伦理关系规则。良好师生伦理关系要靠科学的制度来管理、来规范,因此,必须构建并完善师生伦理关系规则。规则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各自应承担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有相应的监控和惩罚措施。
2.建立健全师生道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对师生道德评价的依据、原则、方法和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道德评价的方法,包括道德评价的基本程序、具体实施、基本要求以及评价结果及其应用,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为了强化评价的导向和力度,考核评价结果要与师生实际利益挂钩。
(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隐性教育
首先,要广泛开展网络伦理宣传活动,以正反实例,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使之对网络伦理有一个正确、系统的认识。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譬如建设好学校网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大学生关注网上成才、就业等关系自身前途的内容;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展网上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
(三)转变师生教学观念,构建良好师生伦理关系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如下观念的转变:①从“绝对权威”向“专业权威”转变。要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要让教师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并以此来感召学生、树立威信。②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人格,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③从“重理论教学”向“在做中学”转变。通过边教边干、边干边学、手把手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教的过程中增进师生了解,融洽师生关系;专业教师还要结合职业技能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2.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①丰富学生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进而自觉履行学业职责。学校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并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师生交流的快乐,从而改变对学习的冷淡态度。②邀请成功校友回校演讲,以身示范。通过校友同大学生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交流,用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能力的重要,从而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崇敬之情。③邀请资深职业咨询师或人力资源管理师来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长效动力机制。
总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离不开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将工作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肯定会越来越规范,并逐步达到在人格上平等、尊重,在教学交往中民主、合作,在情感沟通上信任、公正,在相处氛围上融洽、和谐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曹二莲.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的畸变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唐美玲.论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倾向及重构路径[J].太原大学教学
报,2009,(02).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对策
一、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现象
师生伦理关系失范就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行为有违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失范现象,其中以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更为突出。
(一)师生感情疏淡化
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或升级而来的,教学、生活设施的改造和添置很难一下子到位,尤其是大型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还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学生、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抱着一种怀疑态度。不能“信其道”,学生怎么会“亲其师”!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失望于学生,师生感情疏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师生关系世俗化
师生关系世俗化的表现,就是将师生关系视同于简单的赤裸裸的契约关系。对他们来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履行契约,“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了学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修养品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如果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履行契约,那么修养品性的育人目标怎么达到呢?因此,师生伦理关系应该是一种存在契约关系,但又要超越契约关系的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二、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
导致师生感情疏淡化、关系世俗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是社会、家庭、学校、师生双方共同造成的结果。
(一)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1.网络以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升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因长期沉迷网络,而放弃了许多与教师、同学交流,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疏远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和萎缩。网络以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错误社会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高职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90后的高职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他们大部分受到的家庭教育比较宽松,甚至因为家长的娇生惯养、过度纵容而造成了性格和人格方面的较多缺陷。诸如自卑、焦虑、意志薄弱,以及爆发性格、攻击性格和反社会性格等。
3.师生道德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被高职院校所普遍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多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一般只看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几乎是空白或者空洞无力。道德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下滑。“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怎样,教出来的学生也就怎样,“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尤其是为了保住生源,对违纪行为甚至严重违纪学生的处理偏轻,不能起到很好的警诫作用。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自我角色认知滞后。传统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相提并论的等级森严的关系。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素质教育的推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但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滞后,他们放不下“教师绝对权威”的面子,不愿意走下讲台,与学生民主、平等交流;他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仍旧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因此也不能为学生接纳,最后导致师生互不买账、互不信任。
2.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下降。“安贫乐道”“神圣清高”这种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观念原来是教师所秉持的生活规范与至上节操。但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对本来“神圣清高”的教师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个别意志不坚的教师,或者见异思迁、不安于位,或者忙于钻营生财之道和升迁之机,甚至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副业,当然就谈不上用真情关爱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了。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1.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学习观念淡薄。不少90后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部分学生盲目追求所谓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只明确自己生存的权利,不知道自己活着的责任;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不愿意最低限度地尊重别人;他们把获取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有的固执己见,很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叛逆心理,思想行为上与教师格格不入,师生交往从何而来?
2.道德意志力薄弱。社会道德价值的多元化导致各种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头脑。部分高职生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注重贪图安逸,轻视理想追求;注重个人中心,轻视公众利益;注重奢侈享受,轻视艰苦奋斗。这样连起码的道德意志力都不具备的学生,他们又怎么能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学业职责,怎么会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对策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师生伦理关系建设
1.构建师生伦理关系规则。良好师生伦理关系要靠科学的制度来管理、来规范,因此,必须构建并完善师生伦理关系规则。规则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各自应承担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有相应的监控和惩罚措施。
2.建立健全师生道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对师生道德评价的依据、原则、方法和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道德评价的方法,包括道德评价的基本程序、具体实施、基本要求以及评价结果及其应用,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为了强化评价的导向和力度,考核评价结果要与师生实际利益挂钩。
(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隐性教育
首先,要广泛开展网络伦理宣传活动,以正反实例,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使之对网络伦理有一个正确、系统的认识。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譬如建设好学校网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大学生关注网上成才、就业等关系自身前途的内容;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展网上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
(三)转变师生教学观念,构建良好师生伦理关系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如下观念的转变:①从“绝对权威”向“专业权威”转变。要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要让教师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并以此来感召学生、树立威信。②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人格,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③从“重理论教学”向“在做中学”转变。通过边教边干、边干边学、手把手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教的过程中增进师生了解,融洽师生关系;专业教师还要结合职业技能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2.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①丰富学生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进而自觉履行学业职责。学校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并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师生交流的快乐,从而改变对学习的冷淡态度。②邀请成功校友回校演讲,以身示范。通过校友同大学生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交流,用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能力的重要,从而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崇敬之情。③邀请资深职业咨询师或人力资源管理师来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长效动力机制。
总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离不开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将工作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肯定会越来越规范,并逐步达到在人格上平等、尊重,在教学交往中民主、合作,在情感沟通上信任、公正,在相处氛围上融洽、和谐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曹二莲.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的畸变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唐美玲.论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倾向及重构路径[J].太原大学教学
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