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统谋当上掌中木偶剧团团长后,第一个重点抓的戏就是《小白龙》(原名《白龙公主》)。这个剧目在前期投了很多钱,请了很多老艺人帮忙打磨,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演出很成功,为剧团赚了很多钱。正如苏统谋所说:“艺术到什么层次,功夫到什么层次,剧目就是什么层次。”《小白龙》的导演是当时很出名的许炳基,曾任泉州青年文工团团长、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副团长、泉州歌剧团导演。由林初编写剧本,但是最后定稿,由文化名人许书纪来做文学把关。许书纪是晋江安海人,由于成功整理编写了《陈三五娘》《桃花搭渡》《扫秦》《入窑》等至今仍传演不衰的优秀剧目而名声大噪。布景方面也是请有名的专业人士设计。《小白龙》所用音乐都是传统曲调,由陈梅生编曲。陈梅生是泉州艺校的老师,目前已经90多岁了,也是比较坚持传统的一位老先生。而来自著名南派布袋戏班“李家班”的老师父直接参与编排、表演,更是功不可没。
《小白龙》排好后,正好北京要举行一个全国性的木偶皮影戏调演,当时,福建木偶剧团以漳州团和泉州团为主,晋江县的剧团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是,苏统谋带领的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却被点名参加,因为,在此之前,通过文化部介绍,苏统谋带团刚刚去了一趟东三省汇演,共3个月时间,反响很好。
剧团去东北巡演,政府是不拨款的,所以如果去了没生意挣不到钱的话,连回来的路费都成问题。剧团第一个演出地点定在天津。苏统谋打前站的时候,找到天津最热闹的一个地方,很多团体都到那去演出。没想到,天津演出反应冷清,收来的票钱只够到下一演出地的路费。接下来,苏统谋打前站,去了辽宁和河北交界处的兴城县(今兴城市)。首先找剧场,确定剧场后,通过一个熟人,带着苏统谋去各个学校找校长,组织学生观看。这一举措很成功,当时剧团其他人都在天津,还没到兴城的时候,苏统谋已经组织了近二十场演出的学生观众。二十场演出能赚很多钱,学生票每张一块钱左右,一场演出有七八百人观看。
剧团到达辽宁的时候,因为属于跨省演出,需要做登记,登记表上需要填写主演、团长、领队、主乐、联络员的名字,结果那张表格上,除了主演外,其他项目填的都是苏统谋。对方负责人看了直瞪眼,说:“怎么可能都是同一人?肯定有问题。”当时木偶剧团到达锦州演出,這人就从沈阳特地跑到锦州,做实地考察。到了以后问团员:“你们团长在哪?”当时苏统谋正在打锣。团员招呼他:“团长,有人找。”对方问:“那个人就是团长?”答:“是,我们的团长”。那人直摇头说:“我们的团长从来没有去过排练场,没想到你们的团长还要负责打锣打鼓!”后来,此人专门为木偶剧团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辽宁报上。福建省文化局正是看到这个报道,才点名让晋江木偶剧团前去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因此剧团去东北巡演,除了赚了很多钱外,还获得了荣誉。
但是,晋江毕竟只是个县,所以全国汇演没有给全场,只让拼场,跟别的团一起凑一台戏。领导给了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二十分钟,演《武松打虎》。苏统谋想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在团里召开会议,跟大家说,除了准备《武松打虎》外,也把《小白龙》全套班子带出去,伺机上演。
苏统谋通过福建联络处、驻京办事处等,发布消息宣传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到北京参加木偶汇演的消息,并带上衙口花生、源和堂蜜饯等土特产,来到北京,托关系找到祖籍泉州南安的叶飞上将,以老乡的身份去拜访他,告诉他带团参加北京木偶汇演的事情。在叶飞上将的牵线搭桥下,汇演还没开始,晋江木偶剧团先在中直机关礼堂演出了一场《小白龙》。中直机关礼堂可不是能随便进去的,观看演出的多是一些中央首长。苏统谋记得当时前来看演出的有北京著名编导周荻等人,大家看了以后连连叫好。周荻是苏统谋的好朋友,为了支持老朋友,演出结束后周荻写了一篇报道,第二天早上发在了北京日报上。
这样一来,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到中直机关礼堂演出的消息就传开了,正因如此,最后才决定让该团做整场演出,不再跟其他剧团拼场。《小白龙》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以至于最后其他剧团都回去了,晋江木偶剧团还留在北京,继续演出。留下后的第一场演出,为外交部招待各国大使馆官员而演。第二场演出,前来观看的都是艺术界名人。最后一场,为全国人大政协召开而演出。
北京汇演结束后,《小白龙》开始了全国巡演,总共演出了一千多场,受欢迎程度前所未有,经常是一票难求。为了避免有人倒票,还规定要持户口本买票,每人限购几张。当时,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刚成立不久,成立初期就能迎来这样的辉煌业绩,实属不易。
那个年代,其他剧团经费都很困难,而晋江木偶剧团却因为演出所得剩下很多钱,除了东北巡演赚到钱外,更多的是《小白龙》演出赚的钱。后来,《小白龙》还被福建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在木偶剧团工作期间,自两团合并阶段起,苏统谋就开始创编业务戏,十几年间孜孜不倦。许多剧目由张家羌编剧,他自己编曲。张家羌居住在厦门,他俩经常在一起聊艺术聊音乐。苏统谋自己都记不清曾经为多少剧本编写过音乐了,因为没有妥善保管都丢失了,但是张家羌却清楚地记得他在跟苏统谋长达几十年的合作中,都写了哪些东西,甚至还保留了许多早年的资料。有一回他把精心保存的剧本拿出来给苏统谋看,共有十几出,都是张家羌编剧,苏统谋编曲,有《耐冬花》《苦菜花》,以及来自《西游记》的《狮驼国》《盘丝洞》等,还有现代的《东海哨兵》《三蛇闹泉州》《草原小姐妹》之类,都是为木偶剧团演出而写的业务戏。除此之外,还要上演《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不过这些样板戏不是用京剧唱,而是用傀儡调唱。这个就不太容易弄,因为一方面要求要有剧种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有样板戏要求的革命气派。为新剧编新曲时,苏统谋更加感受到南音的重要性。他发现,作曲的时候,南音学得越多,脑子里可用的旋律就越多,所以他同时也拼命学南音。 不过,剧团的演出也并不总是这么红火。有时候外省没生意,就留在本地,下乡演出。一个月大概演5—7场。出省演出都是大戏院大舞台,演出《小白龙》这样的大戏,下乡演出都是小舞台,没法演《小白龙》,所以就恢复传统戏,演《七侠五义》《抓白菊花》《玉杯记》《李东假巡案》等剧目。传统戏演出要唱念,唱念很多都是唱的南音,由苏统谋负责教唱腔。当时有几位演员都唱得非常好。以至于有一回下乡演布袋戏,听众竟然说:“你们不用演戏了,唱曲给我们听就行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娱乐这么多,很多人爱看戏爱听曲,为了让演员多给大家唱几首曲子,还买水果请演员吃。
成绩的背后,是默默的艰辛努力。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苏统谋,经常顾不上家里人。据苏统谋的女儿苏玲玲回忆,她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幼儿园可以上,所以经常要跟在父母身边,跟着父母出入剧团、下乡演出。跟父親下乡去演出都靠走路,大人还要挑戏笼、道具等。苏玲玲那时还很小走不动,父亲就一边挑一个篮子,让女儿坐在里面,另一边挑道具或棉被等用品。挑着走路可没那么舒服,很晕,所以苏玲玲就一路晕一路吐。即使这样,还是很喜欢跟着父亲一起出去。一方面是因为能跟父母在一起,另一方面是感觉那种氛围很融洽很温馨。下乡演出时,到了目的地要搭演出台,有时还要在当地过夜,就在屋里铺上稻草,所有人打通铺睡在稻草上面。每次跟父亲下乡演出,父亲会布置一些作业让苏玲玲写。大概也就四五岁时,还没上小学,父亲就规定她一晚上要认认真真写完多少字。没有书桌,就把戏笼当桌子。等完成作业,戏也演完了,再跟父亲一起回家。苏玲玲记得,父亲在剧团的时候,负责后台,好像所有乐器他都会,只见他一会儿打鼓,一会儿拉二弦,一会儿吹笛子、洞箫,一会儿弹琵琶,一晚上换好几支家私,[1]对此她感到很厉害也很佩服。苏玲玲说,有时候感觉他只关心工作,不关心家里人。要见他一面都很不容易,出去外地巡演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听说父亲要回来了,孩子们会跑到路上去等他,很高兴。但是往往回来一天半天又走了。剧团内外事务都要忙,除了联系业务外,还要协调大人、小孩和老师父之间的关系,等等。李胜奕也谈到,他进木偶剧团的时候,每次演出,苏统谋都在后台打锣仔拍,有钟锣、草锣、响盏、小叫、大锣等等。他是团长,经常有人要来谈业务找他,看到他在后台打钟锣,打得大汗淋漓。总之,苏统谋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的带领下,木偶剧团虽然起步很艰难,但是慢慢打开了局面,除获得荣誉,经济效益也很好。经济要想好就得靠勤演出,演出质量要好,才会有人花钱买票,当然演出宣传也要跟上。政府没拨一分钱给剧团,靠演出挣下这么多钱,团员们都觉得很骄傲。
苏统谋在木偶剧团工作了11年,离开的原因令人心酸。苏统谋的小儿子很乖巧很聪明,学什么会什么,所以苏统谋从小就开始培养他。还专门请了拳师教他练拳。后来进入木偶剧团,也学得非常出色。曾经有一部电影《泉水叮咚》,里面有一个武松打虎的环节,其中的武松由苏统谋的小儿子扮演。苏统谋认为这是他这辈子培养的最好的种子,没想到,还不到二十岁,孩子意外去世。苏统谋非常难过,以至于没办法再在木偶剧团呆下去,只要看到木偶就难过,于是向上级领导提出离开的想法。
在离开木偶剧团前,苏统谋策划了一次木偶戏并出国演出。因为苏统谋在菲律宾那边有熟人,曾带南音团队到菲律宾演出过。于是,1987年,苏统谋把木偶剧团带到菲律宾演出了一个多月,剧目主要是《程咬金探地狱》之类的传统戏,还有一出新排《大闹天宫》,又场场爆满,非常轰动,轰动到有人托关系找苏统谋要票他自己都拿不到票。当时中国和菲律宾往来还不多,中国人去菲律宾演出并不常见。一些老华侨看到家乡来的木偶戏演出都很激动,说特别得亲切。演出挣来的钱除了留一点当剧团福利外,多数捐给了当地华人办的消防队。
菲律宾演出回来不久,苏统谋便离开了木偶剧团。
注释:
[1]家私,即乐器。
陈燕婷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小白龙》排好后,正好北京要举行一个全国性的木偶皮影戏调演,当时,福建木偶剧团以漳州团和泉州团为主,晋江县的剧团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是,苏统谋带领的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却被点名参加,因为,在此之前,通过文化部介绍,苏统谋带团刚刚去了一趟东三省汇演,共3个月时间,反响很好。
剧团去东北巡演,政府是不拨款的,所以如果去了没生意挣不到钱的话,连回来的路费都成问题。剧团第一个演出地点定在天津。苏统谋打前站的时候,找到天津最热闹的一个地方,很多团体都到那去演出。没想到,天津演出反应冷清,收来的票钱只够到下一演出地的路费。接下来,苏统谋打前站,去了辽宁和河北交界处的兴城县(今兴城市)。首先找剧场,确定剧场后,通过一个熟人,带着苏统谋去各个学校找校长,组织学生观看。这一举措很成功,当时剧团其他人都在天津,还没到兴城的时候,苏统谋已经组织了近二十场演出的学生观众。二十场演出能赚很多钱,学生票每张一块钱左右,一场演出有七八百人观看。
剧团到达辽宁的时候,因为属于跨省演出,需要做登记,登记表上需要填写主演、团长、领队、主乐、联络员的名字,结果那张表格上,除了主演外,其他项目填的都是苏统谋。对方负责人看了直瞪眼,说:“怎么可能都是同一人?肯定有问题。”当时木偶剧团到达锦州演出,這人就从沈阳特地跑到锦州,做实地考察。到了以后问团员:“你们团长在哪?”当时苏统谋正在打锣。团员招呼他:“团长,有人找。”对方问:“那个人就是团长?”答:“是,我们的团长”。那人直摇头说:“我们的团长从来没有去过排练场,没想到你们的团长还要负责打锣打鼓!”后来,此人专门为木偶剧团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辽宁报上。福建省文化局正是看到这个报道,才点名让晋江木偶剧团前去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因此剧团去东北巡演,除了赚了很多钱外,还获得了荣誉。
但是,晋江毕竟只是个县,所以全国汇演没有给全场,只让拼场,跟别的团一起凑一台戏。领导给了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二十分钟,演《武松打虎》。苏统谋想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在团里召开会议,跟大家说,除了准备《武松打虎》外,也把《小白龙》全套班子带出去,伺机上演。
苏统谋通过福建联络处、驻京办事处等,发布消息宣传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到北京参加木偶汇演的消息,并带上衙口花生、源和堂蜜饯等土特产,来到北京,托关系找到祖籍泉州南安的叶飞上将,以老乡的身份去拜访他,告诉他带团参加北京木偶汇演的事情。在叶飞上将的牵线搭桥下,汇演还没开始,晋江木偶剧团先在中直机关礼堂演出了一场《小白龙》。中直机关礼堂可不是能随便进去的,观看演出的多是一些中央首长。苏统谋记得当时前来看演出的有北京著名编导周荻等人,大家看了以后连连叫好。周荻是苏统谋的好朋友,为了支持老朋友,演出结束后周荻写了一篇报道,第二天早上发在了北京日报上。
这样一来,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到中直机关礼堂演出的消息就传开了,正因如此,最后才决定让该团做整场演出,不再跟其他剧团拼场。《小白龙》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以至于最后其他剧团都回去了,晋江木偶剧团还留在北京,继续演出。留下后的第一场演出,为外交部招待各国大使馆官员而演。第二场演出,前来观看的都是艺术界名人。最后一场,为全国人大政协召开而演出。
北京汇演结束后,《小白龙》开始了全国巡演,总共演出了一千多场,受欢迎程度前所未有,经常是一票难求。为了避免有人倒票,还规定要持户口本买票,每人限购几张。当时,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刚成立不久,成立初期就能迎来这样的辉煌业绩,实属不易。
那个年代,其他剧团经费都很困难,而晋江木偶剧团却因为演出所得剩下很多钱,除了东北巡演赚到钱外,更多的是《小白龙》演出赚的钱。后来,《小白龙》还被福建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在木偶剧团工作期间,自两团合并阶段起,苏统谋就开始创编业务戏,十几年间孜孜不倦。许多剧目由张家羌编剧,他自己编曲。张家羌居住在厦门,他俩经常在一起聊艺术聊音乐。苏统谋自己都记不清曾经为多少剧本编写过音乐了,因为没有妥善保管都丢失了,但是张家羌却清楚地记得他在跟苏统谋长达几十年的合作中,都写了哪些东西,甚至还保留了许多早年的资料。有一回他把精心保存的剧本拿出来给苏统谋看,共有十几出,都是张家羌编剧,苏统谋编曲,有《耐冬花》《苦菜花》,以及来自《西游记》的《狮驼国》《盘丝洞》等,还有现代的《东海哨兵》《三蛇闹泉州》《草原小姐妹》之类,都是为木偶剧团演出而写的业务戏。除此之外,还要上演《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不过这些样板戏不是用京剧唱,而是用傀儡调唱。这个就不太容易弄,因为一方面要求要有剧种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有样板戏要求的革命气派。为新剧编新曲时,苏统谋更加感受到南音的重要性。他发现,作曲的时候,南音学得越多,脑子里可用的旋律就越多,所以他同时也拼命学南音。 不过,剧团的演出也并不总是这么红火。有时候外省没生意,就留在本地,下乡演出。一个月大概演5—7场。出省演出都是大戏院大舞台,演出《小白龙》这样的大戏,下乡演出都是小舞台,没法演《小白龙》,所以就恢复传统戏,演《七侠五义》《抓白菊花》《玉杯记》《李东假巡案》等剧目。传统戏演出要唱念,唱念很多都是唱的南音,由苏统谋负责教唱腔。当时有几位演员都唱得非常好。以至于有一回下乡演布袋戏,听众竟然说:“你们不用演戏了,唱曲给我们听就行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娱乐这么多,很多人爱看戏爱听曲,为了让演员多给大家唱几首曲子,还买水果请演员吃。
成绩的背后,是默默的艰辛努力。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苏统谋,经常顾不上家里人。据苏统谋的女儿苏玲玲回忆,她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幼儿园可以上,所以经常要跟在父母身边,跟着父母出入剧团、下乡演出。跟父親下乡去演出都靠走路,大人还要挑戏笼、道具等。苏玲玲那时还很小走不动,父亲就一边挑一个篮子,让女儿坐在里面,另一边挑道具或棉被等用品。挑着走路可没那么舒服,很晕,所以苏玲玲就一路晕一路吐。即使这样,还是很喜欢跟着父亲一起出去。一方面是因为能跟父母在一起,另一方面是感觉那种氛围很融洽很温馨。下乡演出时,到了目的地要搭演出台,有时还要在当地过夜,就在屋里铺上稻草,所有人打通铺睡在稻草上面。每次跟父亲下乡演出,父亲会布置一些作业让苏玲玲写。大概也就四五岁时,还没上小学,父亲就规定她一晚上要认认真真写完多少字。没有书桌,就把戏笼当桌子。等完成作业,戏也演完了,再跟父亲一起回家。苏玲玲记得,父亲在剧团的时候,负责后台,好像所有乐器他都会,只见他一会儿打鼓,一会儿拉二弦,一会儿吹笛子、洞箫,一会儿弹琵琶,一晚上换好几支家私,[1]对此她感到很厉害也很佩服。苏玲玲说,有时候感觉他只关心工作,不关心家里人。要见他一面都很不容易,出去外地巡演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听说父亲要回来了,孩子们会跑到路上去等他,很高兴。但是往往回来一天半天又走了。剧团内外事务都要忙,除了联系业务外,还要协调大人、小孩和老师父之间的关系,等等。李胜奕也谈到,他进木偶剧团的时候,每次演出,苏统谋都在后台打锣仔拍,有钟锣、草锣、响盏、小叫、大锣等等。他是团长,经常有人要来谈业务找他,看到他在后台打钟锣,打得大汗淋漓。总之,苏统谋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的带领下,木偶剧团虽然起步很艰难,但是慢慢打开了局面,除获得荣誉,经济效益也很好。经济要想好就得靠勤演出,演出质量要好,才会有人花钱买票,当然演出宣传也要跟上。政府没拨一分钱给剧团,靠演出挣下这么多钱,团员们都觉得很骄傲。
苏统谋在木偶剧团工作了11年,离开的原因令人心酸。苏统谋的小儿子很乖巧很聪明,学什么会什么,所以苏统谋从小就开始培养他。还专门请了拳师教他练拳。后来进入木偶剧团,也学得非常出色。曾经有一部电影《泉水叮咚》,里面有一个武松打虎的环节,其中的武松由苏统谋的小儿子扮演。苏统谋认为这是他这辈子培养的最好的种子,没想到,还不到二十岁,孩子意外去世。苏统谋非常难过,以至于没办法再在木偶剧团呆下去,只要看到木偶就难过,于是向上级领导提出离开的想法。
在离开木偶剧团前,苏统谋策划了一次木偶戏并出国演出。因为苏统谋在菲律宾那边有熟人,曾带南音团队到菲律宾演出过。于是,1987年,苏统谋把木偶剧团带到菲律宾演出了一个多月,剧目主要是《程咬金探地狱》之类的传统戏,还有一出新排《大闹天宫》,又场场爆满,非常轰动,轰动到有人托关系找苏统谋要票他自己都拿不到票。当时中国和菲律宾往来还不多,中国人去菲律宾演出并不常见。一些老华侨看到家乡来的木偶戏演出都很激动,说特别得亲切。演出挣来的钱除了留一点当剧团福利外,多数捐给了当地华人办的消防队。
菲律宾演出回来不久,苏统谋便离开了木偶剧团。
注释:
[1]家私,即乐器。
陈燕婷 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