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现代汉语“X儿”类词语的特殊性分析》;项目编号:CX2017SP101。
摘 要:无论是在普通话还是在方言中 “X儿”结构的词语都比较多,虽然到目前为止,对“X儿”词语的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分歧,例如“儿”是不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中认为“儿”是语素,把“儿”作为词缀看待,也有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语素;词缀;普通话;“X儿”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
一、引言
“儿”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下面一个“人”字,上面像小孩子张口哭笑。“儿”的本义是幼儿。古时候把男称作“儿”,女称作“婴”,后来演变为所有的孩童都称作“儿”,再到后来引申为“小”的意思。现代汉语“X兒”类词语比较多,莫景西在《“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做过相关的区分,他认为“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音节为“儿尾”,不成音节为“儿化”。[1]
对于“儿”的性质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等研究中都将“儿”与“子”、“头”等同等对待,作为后缀语素;叶南在《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中提到“儿化是儿尾在语流中语音逐渐变异的结果”,将“儿”词缀分为音节语素形式(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和非音节语素形式(与词根语素融合为一个音节)。[2]
也有学者认为“儿化”词语中“儿”没有独立的语音形式,纯粹属于一种语音节律现象,因此不能当作后缀语素。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提出“音变造词法是通过语音变化的方法产生新词,汉语中的儿化韵造词就是一种音变造词的方法。”他认为一般都把儿化韵中“儿化”的部分作为独立的后缀语素看待是值得商榷的。[3]
二、音节语素“儿”
汉语中部分“X儿”类词语中语素“儿”有单独的音节,不能读成儿化。如:
好男儿(nan er)——有伟大理想和抱负,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多指男性。
女儿(nv er)——家庭中的一员,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女性孩子。
侄儿(zhi er)——对兄弟或其他男性亲友的儿子的称呼。
好男儿不同于好男人,虽然都指代男性,但是好男人更多是区别于“坏男人”来说的,而好男儿仅指胸怀大志,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男性,汉语中没有“坏男儿”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儿”在这里起到了区别意义的作用。同样“女儿”和“侄儿”也是如此,在这几个例子中“儿”的语音形式都是“er”,作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词语中的“儿”是作为语素存在。在这些词语中的“儿”不能读成儿化韵。
除此之外,例如:
a.风儿吹动叶子沙沙作响。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c.马儿呀,你快些跑。[4]
风儿(feng er)、花儿(hua er)、马儿(ma er)中的“儿”表达了一种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果把这些词中的“儿”去掉,词的色彩意义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些词语中的“儿”也是作为语素存在的。
三、非音节语素“儿”
1.信(信件)——信儿xinr(消息)
眼(眼睛)——眼儿yanr(小的窟窿)
2.画(动)——画儿huar(名)
盖(动)——盖儿gair(名)
3.尖(形)——尖儿jianr(名)
亮(形)——亮儿liangr(名)
4.花儿huar
脸蛋儿lian danr
5.玩意儿wan yir
味儿weir
6.您慢慢儿地走。Man manr
给您倒得满满儿的。Man manr
根据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观点,把儿化韵中的“儿化”部分作为语素值得商榷,他认为这些“儿化”部分应当是音变造词法的一种。我们认为既然是造词法,就是产生新词的过程,但是上面的例子中 “儿化”和没有儿化的词语之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意义上还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词语中的“儿”仍然可以被看作语素,即非音节语素。
例1中“信”表示信件,“信儿”表示消息,意义之间有所联系,信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传递消息,一般我们说的“信儿”是指比较短小的消息,例如“给他捎个信儿”就是口头的给某人传递一个短小的消息,与“儿”本身的表示“小”意思不冲突。
例2和3中虽然我们能够发现“儿化”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之间有词义联想关系。“儿”词缀有 “小”或者 “可爱”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画儿”我们一般会联想到比较小型的画作,或者有时候就算是比较大的作品,但是很让人赏心悦目的也称“画儿”。例3中的“尖儿、亮儿”都是如此,“亮儿”一般指比较微弱的光,我们认为这是“儿”的义位变体[5]。
例4中的“花儿”和“脸蛋儿”中的“儿”就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表示喜爱的感情。对比例5,虽然也是表达感情色彩,但有所不同的是“味儿”一般都用来指不好的或者让人不喜欢的味道[5],例如“谁在这里扔了垃圾,这么大一股味儿”。
第六组例子中,“满满儿的”和“慢慢儿地”中的“儿”一方面有表达感情色彩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满满儿的”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满得不能再满了”,“慢慢儿地”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在“满满儿的”和“慢慢儿地”中儿化也会引起“儿”前面的词的音调的变化。
四、非音节语素“儿”的附加意义
儿化往往是带着一定的附加意义的,具体来说主要有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可爱”或者“喜爱”的感情色彩,或者像“味儿”这类的表示“厌恶”“不喜欢”的感情,还有一些是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的,书面不一定书写出来,但是口语中会存在的。 1.小猫——小猫儿(xiao maor)
一丁点——一丁点儿(ding dianr)
一小会——一小会儿(yi xiao huir)
2.瓜子——瓜子儿(gua zir)
干活——干活儿(gan huor)
第一组例子,小猫中的“小”已经含有“小”的意思了,儿化在此的作用有“可爱”之义。同样,“一小会”中的“小”就含有“时间的短”的意思,“一丁点”中“丁”虽然已经包含“少”的意思了,但加上“儿”化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组例子中的“瓜子、干活”等这些词有没有“儿”它的基本意义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不影响它们原本的意思。但是在口语中我们经常会这样表达,一方面使语言韵律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儿”化的口语色彩可以使人听来更加亲切。
注释:
[1]莫景西. “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131-138.
[2]叶南.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3]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2006.7.第41页.
[4]赵运普. 儿化的界定和朗读处理研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47-48.
[5]叶南的《义位的语境变体》中表述:义位是语义系统中独立存在的最小的语义单位义位存在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存在于语言中的静态形式, 是未进入特定语义组合和特定语境中的状态 , 另一种是存在于言语中的动态形式 ,具有具体性和變异性 ,是进入特定语义组合和特定语境后 ,通过语言使用者得到正常实现或不同程度的变异实现。前者称为义位的常体,后者称为义位的变体 ,或义位的语境变体。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胡蓬. 普通话中儿化词和轻声儿尾词的比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4-17.
[4]刘雪春. 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03):15-19.
[5]叶南.义位的语境变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0):227-231.
[6]叶南.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48-353.
[7]莫景西. “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131-138.
摘 要:无论是在普通话还是在方言中 “X儿”结构的词语都比较多,虽然到目前为止,对“X儿”词语的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分歧,例如“儿”是不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中认为“儿”是语素,把“儿”作为词缀看待,也有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语素;词缀;普通话;“X儿”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
一、引言
“儿”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下面一个“人”字,上面像小孩子张口哭笑。“儿”的本义是幼儿。古时候把男称作“儿”,女称作“婴”,后来演变为所有的孩童都称作“儿”,再到后来引申为“小”的意思。现代汉语“X兒”类词语比较多,莫景西在《“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做过相关的区分,他认为“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音节为“儿尾”,不成音节为“儿化”。[1]
对于“儿”的性质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等研究中都将“儿”与“子”、“头”等同等对待,作为后缀语素;叶南在《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中提到“儿化是儿尾在语流中语音逐渐变异的结果”,将“儿”词缀分为音节语素形式(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和非音节语素形式(与词根语素融合为一个音节)。[2]
也有学者认为“儿化”词语中“儿”没有独立的语音形式,纯粹属于一种语音节律现象,因此不能当作后缀语素。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提出“音变造词法是通过语音变化的方法产生新词,汉语中的儿化韵造词就是一种音变造词的方法。”他认为一般都把儿化韵中“儿化”的部分作为独立的后缀语素看待是值得商榷的。[3]
二、音节语素“儿”
汉语中部分“X儿”类词语中语素“儿”有单独的音节,不能读成儿化。如:
好男儿(nan er)——有伟大理想和抱负,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多指男性。
女儿(nv er)——家庭中的一员,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女性孩子。
侄儿(zhi er)——对兄弟或其他男性亲友的儿子的称呼。
好男儿不同于好男人,虽然都指代男性,但是好男人更多是区别于“坏男人”来说的,而好男儿仅指胸怀大志,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男性,汉语中没有“坏男儿”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儿”在这里起到了区别意义的作用。同样“女儿”和“侄儿”也是如此,在这几个例子中“儿”的语音形式都是“er”,作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词语中的“儿”是作为语素存在。在这些词语中的“儿”不能读成儿化韵。
除此之外,例如:
a.风儿吹动叶子沙沙作响。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c.马儿呀,你快些跑。[4]
风儿(feng er)、花儿(hua er)、马儿(ma er)中的“儿”表达了一种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果把这些词中的“儿”去掉,词的色彩意义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些词语中的“儿”也是作为语素存在的。
三、非音节语素“儿”
1.信(信件)——信儿xinr(消息)
眼(眼睛)——眼儿yanr(小的窟窿)
2.画(动)——画儿huar(名)
盖(动)——盖儿gair(名)
3.尖(形)——尖儿jianr(名)
亮(形)——亮儿liangr(名)
4.花儿huar
脸蛋儿lian danr
5.玩意儿wan yir
味儿weir
6.您慢慢儿地走。Man manr
给您倒得满满儿的。Man manr
根据葛本仪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观点,把儿化韵中的“儿化”部分作为语素值得商榷,他认为这些“儿化”部分应当是音变造词法的一种。我们认为既然是造词法,就是产生新词的过程,但是上面的例子中 “儿化”和没有儿化的词语之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意义上还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词语中的“儿”仍然可以被看作语素,即非音节语素。
例1中“信”表示信件,“信儿”表示消息,意义之间有所联系,信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传递消息,一般我们说的“信儿”是指比较短小的消息,例如“给他捎个信儿”就是口头的给某人传递一个短小的消息,与“儿”本身的表示“小”意思不冲突。
例2和3中虽然我们能够发现“儿化”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之间有词义联想关系。“儿”词缀有 “小”或者 “可爱”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画儿”我们一般会联想到比较小型的画作,或者有时候就算是比较大的作品,但是很让人赏心悦目的也称“画儿”。例3中的“尖儿、亮儿”都是如此,“亮儿”一般指比较微弱的光,我们认为这是“儿”的义位变体[5]。
例4中的“花儿”和“脸蛋儿”中的“儿”就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表示喜爱的感情。对比例5,虽然也是表达感情色彩,但有所不同的是“味儿”一般都用来指不好的或者让人不喜欢的味道[5],例如“谁在这里扔了垃圾,这么大一股味儿”。
第六组例子中,“满满儿的”和“慢慢儿地”中的“儿”一方面有表达感情色彩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满满儿的”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满得不能再满了”,“慢慢儿地”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在“满满儿的”和“慢慢儿地”中儿化也会引起“儿”前面的词的音调的变化。
四、非音节语素“儿”的附加意义
儿化往往是带着一定的附加意义的,具体来说主要有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可爱”或者“喜爱”的感情色彩,或者像“味儿”这类的表示“厌恶”“不喜欢”的感情,还有一些是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的,书面不一定书写出来,但是口语中会存在的。 1.小猫——小猫儿(xiao maor)
一丁点——一丁点儿(ding dianr)
一小会——一小会儿(yi xiao huir)
2.瓜子——瓜子儿(gua zir)
干活——干活儿(gan huor)
第一组例子,小猫中的“小”已经含有“小”的意思了,儿化在此的作用有“可爱”之义。同样,“一小会”中的“小”就含有“时间的短”的意思,“一丁点”中“丁”虽然已经包含“少”的意思了,但加上“儿”化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组例子中的“瓜子、干活”等这些词有没有“儿”它的基本意义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不影响它们原本的意思。但是在口语中我们经常会这样表达,一方面使语言韵律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儿”化的口语色彩可以使人听来更加亲切。
注释:
[1]莫景西. “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131-138.
[2]叶南.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3]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2006.7.第41页.
[4]赵运普. 儿化的界定和朗读处理研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47-48.
[5]叶南的《义位的语境变体》中表述:义位是语义系统中独立存在的最小的语义单位义位存在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存在于语言中的静态形式, 是未进入特定语义组合和特定语境中的状态 , 另一种是存在于言语中的动态形式 ,具有具体性和變异性 ,是进入特定语义组合和特定语境后 ,通过语言使用者得到正常实现或不同程度的变异实现。前者称为义位的常体,后者称为义位的变体 ,或义位的语境变体。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胡蓬. 普通话中儿化词和轻声儿尾词的比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4-17.
[4]刘雪春. 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03):15-19.
[5]叶南.义位的语境变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0):227-231.
[6]叶南.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48-353.
[7]莫景西. “儿化”、“儿尾”的分类和分区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