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教学应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读者是完整的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基础写作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要以作家的读者意识为学习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多途径地发表学生作品,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基础写作教学 读者意识 培养途径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指进入写作行为中的人对阅读对象的自觉确立的意识,对于作者而言,这种确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立读者群体,亦即确立诸如读者的职业、年龄、性别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其次确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心理反应如何,解决“如何写”和“反应如何”的问题。
  中文专业是文科专业里面历史最悠久的一类,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必须具备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基础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误区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写作,普遍认为“作文是写给(语文)老师看的”,语文教师也就心安理得顺理成章地当起这个“读者”来,很少怀疑自己的权威性与正确性。相对于开放性的社会生活,在课堂这个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语文教师”这个读者与普通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读者”的不同当法甚至个人好恶会对学生写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却很少考虑。
  所有这些问题,联系写作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因为写作教学往往不自觉地以考试为最终导向,而与生活中真实的读者交流并非其主要写作目的。同时,学生作文的读者的身份明确而单一,几乎仅限于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语文教师首先是作为作文的评判者,其次才是读者。读者身份是附加在评判者身份之上的。因此作为唯一读者的语文教师是一种被异化的读者,与这个被异化的读者也就是作文的评判者进行对话,学生会有所顾忌,而且会下意识地避其所恶,投其所好。学生的读者指向为语文教师,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考试中的高分,这种读者指向不正确的写作动机是造成目前学生写作兴趣淡薄、写作水平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苍白的原因之一。
  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合乎实际而更为深刻的分析。朱自清先生就认为,学生写作必须以一定的读者为目标,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一些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假想的读者”,“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只马马虎虎写下去”。这种缺乏读者的后果只能是“等到实际应用,自然便不合式”。朱先生认为,训练学生写作应该给他们指示“一个切近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读者。学生作文的读者范围至少包括教师,扩大一点,也许有一些同学和自己的家人。但如果每回写作都是为了这几个人,那么写作便会渐渐失去趣味。“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同学或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一般社会,以及其他没数到的。”朱自清先生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而且给我们指明了问题的解决方向。
  二、以作家的读者意识为写作导向
  写作的“四体”理论告诉我们,写作活动中的写作主体、客体、载体与受体构成了写作活动中的横向宏观系统,其中,“受体”即写作成品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读者。缺乏读者,写作活动就没有完成。忽视读者,写作就不会成功。而强烈的读者意识,是写作成熟的标志。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读者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作家成熟的读者意识体现在两个层面。
  1.对读者心理的适应与迎合。
  这个层面的读者意识可以以当代作家中的王朔和池莉为代表来进行剖析。王朔是中国当代小说家群里读者意识最为强烈的作家之一。他对自己的创作一再声明,文人无非是用笔写字,编出些故事取悦百姓。“我的小说有些是冲着某类读者去的。《空中小姐》、《浮出水面》还没有有意识地这样,他们吸引的是纯情的少男少女。《顽主》这一类就冲着跟我趣味一样的城市青年去的,男的为主。后来又写了《永失我爱》、《过把瘾就死》,这是奔着大一、大二的女生去的。《玩的就是心跳》是給文学修养高的人看的。《我是你爸爸》是给对国家忧心忡忡的中年知识分子写的。《动物凶猛》是跟同龄人写的,给这帮人打个招呼。”“《渴望》是给中年妇女看,《编辑部的故事》是给小青年看的。”因此可以看出,王朔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融进了鲜明清晰的读者意识。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影响最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高产作家,池莉认为:“一个作家写作的意义根本是由她的读者来体现和完成的。并且还可以这么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他的作品将是残缺不全的。”由此可以有力地说明读者在池莉的写作心理中所占据地位的重要性。因此,著名评论家王春林断言:“毫无疑问,池莉是有着过于强烈的读者意识的作家。”
  2.对读者精神的引领与提高。
  作家对读者心理的适应与迎合诚然是创作的基础,但仅仅把握读者的阅读趣味和心理需求是不够的,真正优秀的作家除了真实地再现生活之外,还需要以一种强劲的批判力量,对一切现实和历史的存在不断发出富有力度与深度的拷问,从而承担起对读者精神的引领与提高的重任。
  “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非甲必乙的格局中,你偏是丙或丁,你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路遥以一种无比坚定的态度宣告:“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在作家与读者的维度上,鲁迅强调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引领,“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面对读者,鲁迅一向抱着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但是却又反对作家无前提、无原则、无分析地盲目迁就乃至迎合读者。在文学大众化的潮流中,鲁迅意识到,当所谓的“大众”成为一种时髦,一些庸俗、低俗的东西也会打着“大众”的旗号招摇过市,甚至风行一时;一些作家也会因为媚俗和趋利而忘记文学的责任。他谆谆告诫作家:“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以上是作家对于读者的两种层面的态度,显而易见,我们更赞同后一种态度,因为它更勇于担当,更能负起文学对于读者的责任。
  学生的写作虽然不同于作家的文学创作,但从广义上看本质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二者都应顾及读者的反应,因此学生的写作必须以作家的读者意识作为学习目标。
  三、培养正确的读者意识的途径
  正确的读者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是培养读者意识的根本决定因素。
  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强化学生读者意识的根本手段是提升写作主体的素质。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生活素养、人格品位、学识修养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其中,优秀的人格品位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
  人格品位影响文章的立意、选材。文章立意如何,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其根本决定因素,就在于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报与桃花一处开”,如果作者不具有难能可贵的平等观念,不具有为大众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作为封建时代的农民领袖,是不可能突破时代的局限性,写出如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诗句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信仰、觉悟、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鉴别能力,以及思想方法等方面严格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形成和时代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一致的人品,使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旷达的情思成为他们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形成人格的主导力量,从而不仅在写作中,在社会中也不断显示这种人格力量的主导作用。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培养读者意识。
  阅读对于大学生素材的积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问题,从而培养对世界的反思能力。学生们如能在阅读文章、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中分析前因后果,明辨是非优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便具备了思辨能力。如果能在写作中将这种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文章立意便会深刻,就会给读者振聋发聩的启示,文章良好的社会意义便会凸显出来。
  作家迟子建谈到一次作文经过,她读高一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给出的题目是“秋风与黄叶”。迟子建考虑到如果仅仅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会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赋予落叶以一种意义:它曾经充沛地活过,它的凋零因而也是壮丽的!可接着又猜测到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这个立意,所以就没有写。突然,她灵感忽来,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比喻为黄叶,而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喻为秋风呢?这种立意使迟子建的作文得了一等奖。这篇作文因为有了思想高度,有了社会性,作者的思辨能力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培养思辨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多浏览名人博客。一些评论家、学者、作家往往思想深刻,能够发现一般大众不能发现、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因而他们的博客文章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般杂志里的文章也是十分有益的,如地方报纸《读者》《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等,这些文章的写作要求一般不太高,篇幅不太长,文体丰富,而且容易意识到不同读者对不同题材的需求。以此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努力,几乎都能达到里面的要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3.通过不同形式的发表,扩大读者范围,巩固“读者意识”。
  传统的作文训练,因学生多为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读者多局限于教师一人,如果教师的反馈信息是正面的,那么,作文就出色地完成了,学生就会受到鼓励。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某一次的作文完成的质量就不够好,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弱。老师身兼作文的评判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而且是唯一的读者,因此,扩大读者的范围尤为重要。教师提倡、鼓励并且指导学生多途径地发表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最小的范围是课堂上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互阅,得到來自对方的评价。其次,是课堂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作文作指导性评判,以点带面,是一种高效的指导方式。除此以外,学生可以在班级刊物发表,可以在文学社团刊物发表。另外,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报,学生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发表园地。地方报纸的某些专栏、一些合适的杂志都可以作为学生作品的发表途径。
  因此,学生可以下载一些软件,比如八点报之类,每天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找到适合自己的专栏。可以通过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阅读时注意材料的积累、信息的搜集。
  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寻找更广泛的网络读者,比如开博客,写博客文章,这些文章的读者可以是老师、同学、朋友、家长,而陌生人的关注会更客观一些。从这些读者的反馈里面发现读者更关心哪些社会问题,从读者的评价里面发现自己哪些方面比如题材、立意、语言处理得更好一些,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给自己的博文分类,比如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博客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读者意识的方式。
  读者意识是写作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应以成熟而正确的作家的读者意识为学习目标。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写作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读者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发表学生作品,在读者的不同反应中巩固读者意识。这样,中文专业的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才能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从而达到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朔.我的小说[J].人民文学,1989(03).
  [3]路遥.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4]古耜.鲁迅怎样对读者负责[J].中外文摘,2011(10).
  [5]罗雄.“读者类型说”与语文教师的读者地位[J].文学教育,2011(08).
  [6]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J].中华活页文选,2008(07).
  [7]苏风贵.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学周刊,2011(28).
  [8]吕晓英.论阅读之于写作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0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方对被动吸烟所致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胎鼠脑c-fos、P基因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被动吸烟法造成宫内反复缺血缺氧,建立IUGR胎鼠脑损伤
攻克高电压直驱动力技术,实现无人机大载荷、长航时高空灭火,力图解决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的国际性技术难题,这是湖南省长沙市云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代兵从零起步,用两年的时间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  2018年,张代兵以实际行动支持军队改革,主动提出自主择业。怀着科技报国实业兴国的抱负和决心,他果断拒绝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高薪邀清,脱下皮鞋穿上草鞋,投入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潮中,拿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并识记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可是,教学改革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而对于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一直讳莫如深,始终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管是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不管是浅显的还是晦涩的,一律以课堂上的讲解为主,课后以学生的整理为主。偶尔有些公开课不这样操作,课余时间必定极力补救。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感受是:听——记——背。课堂教学繁琐微效,教师与学生身心俱疲
摘要: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要“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这是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的读,大声的念书,也不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是强调学生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朗读训练方面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朗读教学 有效性 朗读训练  在创新的朗读训练中,“朗读”不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