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仅从院体和文人画形态来分析意象的传达则是片面的,从工笔、写意的角度结合来认识就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本文将从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两种类型出发,以作品为研究题材,重要分析两者绘画作品中的意象传达。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艺术形态;意象传达
艺术审美意象从产生阶段开始,就与创作者主观的“意”是分不开的,主观之“意” 与艺术创作的目的及其艺术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鸟画家把自然物象本身的特点与人的情感、意念联系起来, 赋予描绘对象一定的意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并发挥作品的社会效能。花鸟画中的花鸟形象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有其特有的意义,花鸟画家创造作品主 要目的不仅为了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而是要将某种特殊的感情物化。
一、工笔花鸟画与意象传达
中国画中一般称花鸟画为写生。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日: “世以画蔬果花 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细笔勾染者为之写生。以为意乃随意为之,生乃像生肖物。 不知古人写生即写物之生意,初非两称之也。工细点簇,画法虽殊,物理一也。” 此处“画蔬果花草随手点簇”是指写意花鸟技法, “细笔勾染”是工笔花鸟技法。 这里说写意花鸟画是写意,工笔花鸟画也在写意,在写物之生意。工笔花鸟画家也 是从意象出发来写物之“生意”的,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代表作《梅石 山禽图》,采用竖构图,画面右上部与左下一大一小两玲珑石自画外而进,呈呼应之势,从画右边三分之二处探出一折枝梅,一欲飞的小鸟栖与梅枝,画中石造型极为方硬而瘦挺,梅枝也不同于寻常,从其结疤到梅枝干的造型也是方硬的。另外从石 到梅的皴擦用笔的组织也是方而硬挺,设色淡雅,从画面玲珑、瘦挺的湖石到方形 枝干的折枝瘦梅的奇崛造型,加上几点白色梅花的点缀给人以高寒之感,以其独特的意象加强了中国画“梅”“石”题材的精神意义。
作品意象的形成主要就是运用画材和技法来完成其物态化过程的。具体呈现在画面上的就是可观可视的形与色。张舜咨《鹰桧图》就形来言,工笔形态的花鸟画,是以线造形。在形的艺术处理上,张彦远:“夫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具足“骨 气"的“形似”才是画家们所重视的“形似’’。工笔花鸟画“写神”是以“形似”为 基础的。这个“形似”并非不经过加工,是需要经过提炼加工而“骨气”或“气韵” 皆足的“形似”,“骨气”所在即“立意”所在,“立意”是要产生一定功用的。如元 代张舜咨《鹰桧图》,画幅宏大,画中一只凝望远方、雄视天下的苍鹰屹立 于悬崖处一株古桧枝头,给人以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画面造型写实,法度严谨, 以五代两宋院体的画法精心刻画画中雄鹰,在胸部、腹部、腿部羽在黑白交错的动 感里,甚至画出了每片羽毛的透视关系,以墨染背部羽毛及尾羽也重在表达鹰之“沉 雄”气概,画家用勾填法来表现鹰爪,其用线力透纸背。画中雄鹰画出了元代一统 江山的精神气概,可见画中气韵生动的雄鹰其“立意”所在。
南宋马远《层叠冰绡图》 就色而论,中国画注重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中国画家主观处理画面色彩的体 现,工笔花鸟画中,画家们从意象出发来为物象赋色。如南宋马远《层叠冰绡图》,所画梅为绿萼梅,绿萼梅是极名贵的品种,其花萼、花蒂纯绿,画中清雅脱俗、冷峭奇崛两枝绿萼梅,一俯一仰,从右下部探出,体现了马远的“马一角”构图理念,方棱折角的出枝使画面梅花富有“冰绡”之感。画面选择尽是盛开的梅花, 画家以富有透明感的粉色来晕染花瓣,为了达到冰肌寒骨之感,富有“冰意",为了 体现加强梅花冷艳的清逸奇姿,在花托、花蕊的处理上,施以淡淡的石绿,以水墨绘 枝,用浓墨细线勾勒梅枝,意求有“寒骨”之意,用梅干把画面上用重彩渲染的梅花联系到了一起。生动地体现了寒梅冰肌玉骨和婀娜多姿之美,宁宗皇后杨氏为此 画题诗“此般必是汉宫妆”是对马远宫梅意象的肯定。
二、写意花鸟画与意象传达
中国画中,写意是利用笔墨的刚柔、粗细、繁简、干湿、浓淡、明暗来表现形、 色。汤厘《画论》日: “盖花卉之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陈去非诗云: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其斯之谓欤!”是对写意花鸟画中形、色特 征的概括。汤厘《画论》还日:“若观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 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形似求之。”汤厘此处所谓“写意"即是“寄 兴”,往往由于感物, “兴"是主观凭客观而起,已经包含了作者的感受。画梅竹 兰之意,即是有感于“花卉之志清”,所以意即含有我意,也含有物意,而形诸于 笔下,则又融合了笔意。“写意"与“传神”论相似,但更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因素。
在传达意象时,写意花鸟画中注重“意足”之形,写意时“不以形似”是对所 画物象的高度提炼。从历代画家的论述中可见对造形的理解,元代倪瓒“吾画不求 形似”;“余画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較其似与非”。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 根拔皆吾五指栽”等句。其中的“生韵”也就是要求形象传神的意思。“似与不似” 也是写意花鸟画家在写意取“象”的艺术实践中所提出的,徐渭仿梅花道人画竹题 诗: “唤它是竹不应承,若唤为芦我不应。”其竹子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化 的竹子。徐渭的墨竹,更强调笔墨技巧“写”的功夫。以草书飞动,在造型上,以 主观情意出发,随性情而发,这是倪云林的“写胸中逸气耳”的艺术观在创作中的 体现,形虽“似芦似麻”,而意在象外。
在写意花鸟画中,“不求形似”、“似与不似”都是以求“意足”为目的。在意 象传达上,就是创造出极其适意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比如有强烈爱国意识的有识之 士遗民画家朱耷,对让他失去家国的清政府除了恨,就是希望其早日垮台。作为手 无寸铁的文人,只能在这属于自己的方寸天地里来抒发情怀。八大山人笔下的动植 物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不论其花鸟造型,还是笔墨传达,象征性极强,用翻 眼鸟、白眼鱼等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鱼眼的变化十分丰富。他一般是在 鱼头的中部,一笔或两笔画成的大圆圈内靠上点上有力的黑圆点,或是在鱼头部的墨 笔效擦过程中留下圆的空白,再点睛,从而通过睛的大小与眼眶的变化以及黑白对比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眼睛的比例与鱼的整体比较,又具有极度的夸张性。眼珠 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极情绪之微妙和心理之怪异。如《鱼石图》、 《鱼图轴》等都是其力作。作品《鱼》,堪称杰作,没有背景,就一尾鱼,而鱼眼 尤其值得玩味。眼眶为圆形,在眼眶的正上方,用一块浓重的墨色点之,让人感到 一种白眼向人的强烈感受。他画的鸟的造型简炼,看不出鸟的品种。特别是对鸟眼 睛的处理,夸张而奇特,眼眶很大甚至变成方形,而黑眼珠却点在眼眶上沿,显示出一种“白眼向人”的神态,其代表作《荷花小鸟图》中一只孤傲,冷气逼人的鸟儿,翻着白眼缩头孤立危石之上,使人伤感不已。另外两幅《双禽》画面两只似鸟 非鸟的双禽更为写意似两个墨团,在头部却用两个黑墨圆点醒目地点上双眼。也以 “白眼”示人。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英]鲍桑葵.美学三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袁峰(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关键词】:写意花鸟画;艺术形态;意象传达
艺术审美意象从产生阶段开始,就与创作者主观的“意”是分不开的,主观之“意” 与艺术创作的目的及其艺术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鸟画家把自然物象本身的特点与人的情感、意念联系起来, 赋予描绘对象一定的意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并发挥作品的社会效能。花鸟画中的花鸟形象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有其特有的意义,花鸟画家创造作品主 要目的不仅为了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而是要将某种特殊的感情物化。
一、工笔花鸟画与意象传达
中国画中一般称花鸟画为写生。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日: “世以画蔬果花 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细笔勾染者为之写生。以为意乃随意为之,生乃像生肖物。 不知古人写生即写物之生意,初非两称之也。工细点簇,画法虽殊,物理一也。” 此处“画蔬果花草随手点簇”是指写意花鸟技法, “细笔勾染”是工笔花鸟技法。 这里说写意花鸟画是写意,工笔花鸟画也在写意,在写物之生意。工笔花鸟画家也 是从意象出发来写物之“生意”的,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代表作《梅石 山禽图》,采用竖构图,画面右上部与左下一大一小两玲珑石自画外而进,呈呼应之势,从画右边三分之二处探出一折枝梅,一欲飞的小鸟栖与梅枝,画中石造型极为方硬而瘦挺,梅枝也不同于寻常,从其结疤到梅枝干的造型也是方硬的。另外从石 到梅的皴擦用笔的组织也是方而硬挺,设色淡雅,从画面玲珑、瘦挺的湖石到方形 枝干的折枝瘦梅的奇崛造型,加上几点白色梅花的点缀给人以高寒之感,以其独特的意象加强了中国画“梅”“石”题材的精神意义。
作品意象的形成主要就是运用画材和技法来完成其物态化过程的。具体呈现在画面上的就是可观可视的形与色。张舜咨《鹰桧图》就形来言,工笔形态的花鸟画,是以线造形。在形的艺术处理上,张彦远:“夫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具足“骨 气"的“形似”才是画家们所重视的“形似’’。工笔花鸟画“写神”是以“形似”为 基础的。这个“形似”并非不经过加工,是需要经过提炼加工而“骨气”或“气韵” 皆足的“形似”,“骨气”所在即“立意”所在,“立意”是要产生一定功用的。如元 代张舜咨《鹰桧图》,画幅宏大,画中一只凝望远方、雄视天下的苍鹰屹立 于悬崖处一株古桧枝头,给人以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画面造型写实,法度严谨, 以五代两宋院体的画法精心刻画画中雄鹰,在胸部、腹部、腿部羽在黑白交错的动 感里,甚至画出了每片羽毛的透视关系,以墨染背部羽毛及尾羽也重在表达鹰之“沉 雄”气概,画家用勾填法来表现鹰爪,其用线力透纸背。画中雄鹰画出了元代一统 江山的精神气概,可见画中气韵生动的雄鹰其“立意”所在。
南宋马远《层叠冰绡图》 就色而论,中国画注重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中国画家主观处理画面色彩的体 现,工笔花鸟画中,画家们从意象出发来为物象赋色。如南宋马远《层叠冰绡图》,所画梅为绿萼梅,绿萼梅是极名贵的品种,其花萼、花蒂纯绿,画中清雅脱俗、冷峭奇崛两枝绿萼梅,一俯一仰,从右下部探出,体现了马远的“马一角”构图理念,方棱折角的出枝使画面梅花富有“冰绡”之感。画面选择尽是盛开的梅花, 画家以富有透明感的粉色来晕染花瓣,为了达到冰肌寒骨之感,富有“冰意",为了 体现加强梅花冷艳的清逸奇姿,在花托、花蕊的处理上,施以淡淡的石绿,以水墨绘 枝,用浓墨细线勾勒梅枝,意求有“寒骨”之意,用梅干把画面上用重彩渲染的梅花联系到了一起。生动地体现了寒梅冰肌玉骨和婀娜多姿之美,宁宗皇后杨氏为此 画题诗“此般必是汉宫妆”是对马远宫梅意象的肯定。
二、写意花鸟画与意象传达
中国画中,写意是利用笔墨的刚柔、粗细、繁简、干湿、浓淡、明暗来表现形、 色。汤厘《画论》日: “盖花卉之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陈去非诗云: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其斯之谓欤!”是对写意花鸟画中形、色特 征的概括。汤厘《画论》还日:“若观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 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形似求之。”汤厘此处所谓“写意"即是“寄 兴”,往往由于感物, “兴"是主观凭客观而起,已经包含了作者的感受。画梅竹 兰之意,即是有感于“花卉之志清”,所以意即含有我意,也含有物意,而形诸于 笔下,则又融合了笔意。“写意"与“传神”论相似,但更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因素。
在传达意象时,写意花鸟画中注重“意足”之形,写意时“不以形似”是对所 画物象的高度提炼。从历代画家的论述中可见对造形的理解,元代倪瓒“吾画不求 形似”;“余画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較其似与非”。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 根拔皆吾五指栽”等句。其中的“生韵”也就是要求形象传神的意思。“似与不似” 也是写意花鸟画家在写意取“象”的艺术实践中所提出的,徐渭仿梅花道人画竹题 诗: “唤它是竹不应承,若唤为芦我不应。”其竹子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化 的竹子。徐渭的墨竹,更强调笔墨技巧“写”的功夫。以草书飞动,在造型上,以 主观情意出发,随性情而发,这是倪云林的“写胸中逸气耳”的艺术观在创作中的 体现,形虽“似芦似麻”,而意在象外。
在写意花鸟画中,“不求形似”、“似与不似”都是以求“意足”为目的。在意 象传达上,就是创造出极其适意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比如有强烈爱国意识的有识之 士遗民画家朱耷,对让他失去家国的清政府除了恨,就是希望其早日垮台。作为手 无寸铁的文人,只能在这属于自己的方寸天地里来抒发情怀。八大山人笔下的动植 物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不论其花鸟造型,还是笔墨传达,象征性极强,用翻 眼鸟、白眼鱼等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鱼眼的变化十分丰富。他一般是在 鱼头的中部,一笔或两笔画成的大圆圈内靠上点上有力的黑圆点,或是在鱼头部的墨 笔效擦过程中留下圆的空白,再点睛,从而通过睛的大小与眼眶的变化以及黑白对比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眼睛的比例与鱼的整体比较,又具有极度的夸张性。眼珠 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极情绪之微妙和心理之怪异。如《鱼石图》、 《鱼图轴》等都是其力作。作品《鱼》,堪称杰作,没有背景,就一尾鱼,而鱼眼 尤其值得玩味。眼眶为圆形,在眼眶的正上方,用一块浓重的墨色点之,让人感到 一种白眼向人的强烈感受。他画的鸟的造型简炼,看不出鸟的品种。特别是对鸟眼 睛的处理,夸张而奇特,眼眶很大甚至变成方形,而黑眼珠却点在眼眶上沿,显示出一种“白眼向人”的神态,其代表作《荷花小鸟图》中一只孤傲,冷气逼人的鸟儿,翻着白眼缩头孤立危石之上,使人伤感不已。另外两幅《双禽》画面两只似鸟 非鸟的双禽更为写意似两个墨团,在头部却用两个黑墨圆点醒目地点上双眼。也以 “白眼”示人。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英]鲍桑葵.美学三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袁峰(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