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产褥期孕产妇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观察产褥期心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建卡孕产妇4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65例与对照组213例,两组均接受护士的常规心理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此外,干预组在整个产褥期还接受研究者根据心理研究模式给予的心理干预。结果:通过心理干预的孕产妇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心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孕产妇在产褥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帮助其渡过产后的情绪不稳定阶段,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妇心理问题;产褥期抑郁症;心理干预;统计学方法
一、产褥期抑郁症基本理论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多于产后2 周发病,于产后4~6 周症状明显。既往无精神障碍史。有关其发生率,国内研究资料多为10%~18%,国外资料高达30%以上。
产生产褥期抑郁症的病因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B型性格、年龄偏小、独生子女、不良妊娠结局对产妇的抑郁情绪影响很大。此外,缺乏妊娠、分娩及小儿喂养常识也有一定关系。
(一)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产褥期妇女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妇女的其他时期,尤其以产褥期抑郁症较常见。1968年Pitt首次将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其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看事物犹如戴着一副墨镜,周围一片暗淡,伤心、流泪,且呈现昼夜变化的趋势,即夜间加重。
2.认识方面——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信心,对未来医学教育悲观失望。
3.行为方面——常感精力不足,处理事情的能力低下、害羞、孤独、不愿见人;与周围人关系协调障碍,充满敌意、戒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
(二)郁症的发生率
早在1959年国外就有人报道女性有8%的人患抑郁症。国际上关于产褥期抑郁症的研究是1968年皮特(Pitt)提出,他报道产后6~8周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0.8%,但国际上普遍重视且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是本世纪80年代,其发病率从35%~33%。国内郭素芳等调查了425例产妇,符合产褥期抑郁症标准者76例,占17.9%;张荣连跟踪调查866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5.01%,李荣萍等调查了5000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为10.6%.发病率的不同因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及诊断工具不同而致。
(三)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产褥期抑郁症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制定了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
①情绪抑郁
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过度
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⑥疲劳或乏力
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
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⑩在产后4周内发病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2011年12月在我院围保门诊建卡孕妇共478例,年龄22-27岁,平均24.5岁。排除精神病史及人为障碍,产前检查无病理产科情况,无其他严重疾病,所有产妇均以产科常规分娩。
将建卡孕妇4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65例,对照组21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护士的常规心理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在整个产褥期还接受研究者根据心理干预模式给予的心理干预。
(二)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 我们对纳入研究的1960例住院产妇均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干预组( n = 980 )同时给予认知疗法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营造一种家庭化的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实施全程陪伴分娩, 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2.深入了解产妇的心理, 应用认知矫正技术, 直接提问或启发性提问, 引出自动性思想, 如与丈夫的关系, 对分娩、哺乳、育儿、内心真实感受, 对分娩以后的负性情绪如挫败、抱怨等进行评价、识别和评论, 确定其认知存在的问题。3.针对问题, 矫正不良信念, 鼓励其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监察, 指导她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 正确对待现实, 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从而接纳孩子, 接纳自己。4.加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 争取家庭的配合, 尤其对新生儿有性别期盼的家庭要给予疏导、解释, 避免家庭、社会因素给予产妇增加外源性的压力, 尽量满足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三)评价方法与标准:
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抑郁量表( SDS )于产妇出院前测评, SDS 包括20 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1 - 4 分四级评分, 最高分为80分; SDS> 51分者, 再由本院精神科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进行复评, HAMD包括24 项, 每项采用0 ~ 4分5 级评分, 其中第4、5、6、12、13、14、17、18、21 项采用0~ 2分3 级评分, HAMD 总分< 7 分为正常, 7- 17分为轻度抑郁, 17~ 24分为中度抑郁, > 24分为重度抑郁。
(四)统计学处理
随机设计两样本率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发病率。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干预组发生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共12例,发病率为4.53%。对照组患者共31例,发病率为14.55%。两组比较经计算,得出P<0.05。
通过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较复杂, 大致可分为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四大因素: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内分泌系統改变[3] 。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 增长于10倍, 分娩后的3 ~ 5天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 研究顯示,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 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心理退化, 情感脆弱, 担心太多的母亲责任, 以及由新生儿诞生而产生爱的被剥夺感, 加上对孩子性别期盼过度等。另外, 产妇在产前过度焦虑和恐惧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 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
家庭因素: 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情, 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另外参与护理新生儿使产妇疲劳可加重压抑。
社会文化因素: 产妇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经济状况, 对事物的认知及文化程度等。如: 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
参考文献:
[1]张长军 王振英范 茂林等.不同妊娠期女性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10(2):118.
[2]何志毅 .产母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6(5):251.
【关键词】:产妇心理问题;产褥期抑郁症;心理干预;统计学方法
一、产褥期抑郁症基本理论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多于产后2 周发病,于产后4~6 周症状明显。既往无精神障碍史。有关其发生率,国内研究资料多为10%~18%,国外资料高达30%以上。
产生产褥期抑郁症的病因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B型性格、年龄偏小、独生子女、不良妊娠结局对产妇的抑郁情绪影响很大。此外,缺乏妊娠、分娩及小儿喂养常识也有一定关系。
(一)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产褥期妇女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妇女的其他时期,尤其以产褥期抑郁症较常见。1968年Pitt首次将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其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看事物犹如戴着一副墨镜,周围一片暗淡,伤心、流泪,且呈现昼夜变化的趋势,即夜间加重。
2.认识方面——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信心,对未来医学教育悲观失望。
3.行为方面——常感精力不足,处理事情的能力低下、害羞、孤独、不愿见人;与周围人关系协调障碍,充满敌意、戒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
(二)郁症的发生率
早在1959年国外就有人报道女性有8%的人患抑郁症。国际上关于产褥期抑郁症的研究是1968年皮特(Pitt)提出,他报道产后6~8周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0.8%,但国际上普遍重视且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是本世纪80年代,其发病率从35%~33%。国内郭素芳等调查了425例产妇,符合产褥期抑郁症标准者76例,占17.9%;张荣连跟踪调查866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5.01%,李荣萍等调查了5000例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为10.6%.发病率的不同因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及诊断工具不同而致。
(三)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产褥期抑郁症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制定了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
①情绪抑郁
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过度
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⑥疲劳或乏力
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
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⑩在产后4周内发病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2011年12月在我院围保门诊建卡孕妇共478例,年龄22-27岁,平均24.5岁。排除精神病史及人为障碍,产前检查无病理产科情况,无其他严重疾病,所有产妇均以产科常规分娩。
将建卡孕妇4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65例,对照组21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护士的常规心理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在整个产褥期还接受研究者根据心理干预模式给予的心理干预。
(二)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 我们对纳入研究的1960例住院产妇均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干预组( n = 980 )同时给予认知疗法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营造一种家庭化的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实施全程陪伴分娩, 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2.深入了解产妇的心理, 应用认知矫正技术, 直接提问或启发性提问, 引出自动性思想, 如与丈夫的关系, 对分娩、哺乳、育儿、内心真实感受, 对分娩以后的负性情绪如挫败、抱怨等进行评价、识别和评论, 确定其认知存在的问题。3.针对问题, 矫正不良信念, 鼓励其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监察, 指导她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 正确对待现实, 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从而接纳孩子, 接纳自己。4.加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 争取家庭的配合, 尤其对新生儿有性别期盼的家庭要给予疏导、解释, 避免家庭、社会因素给予产妇增加外源性的压力, 尽量满足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三)评价方法与标准:
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抑郁量表( SDS )于产妇出院前测评, SDS 包括20 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1 - 4 分四级评分, 最高分为80分; SDS> 51分者, 再由本院精神科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进行复评, HAMD包括24 项, 每项采用0 ~ 4分5 级评分, 其中第4、5、6、12、13、14、17、18、21 项采用0~ 2分3 级评分, HAMD 总分< 7 分为正常, 7- 17分为轻度抑郁, 17~ 24分为中度抑郁, > 24分为重度抑郁。
(四)统计学处理
随机设计两样本率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发病率。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干预组发生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共12例,发病率为4.53%。对照组患者共31例,发病率为14.55%。两组比较经计算,得出P<0.05。
通过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较复杂, 大致可分为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四大因素: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内分泌系統改变[3] 。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 增长于10倍, 分娩后的3 ~ 5天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 研究顯示,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 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心理退化, 情感脆弱, 担心太多的母亲责任, 以及由新生儿诞生而产生爱的被剥夺感, 加上对孩子性别期盼过度等。另外, 产妇在产前过度焦虑和恐惧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 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
家庭因素: 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情, 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另外参与护理新生儿使产妇疲劳可加重压抑。
社会文化因素: 产妇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经济状况, 对事物的认知及文化程度等。如: 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
参考文献:
[1]张长军 王振英范 茂林等.不同妊娠期女性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10(2):118.
[2]何志毅 .产母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6(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