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来说,学生既是受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1设置学习目标。针对学生“自我目标”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目标。
(1)变“教纲”为“学纲”。从高一年级开始,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识记、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
(2)了解每册教材的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体系,让学生了解每册教材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
(3)实施“先学后教”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讲堂”為“学堂”。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不要让“教室”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专利”。
(2)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去发布新闻、出墙报、出刊物、进行社会调查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
3增强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针对学生“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课文预习习惯。努力改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
(2)强化课文自学意识。教师讲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一般工具书,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等钻研课文,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3)建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归纳;教师印发讲义,学生自学答题,组织讨论,必要时可开展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等等。
(4)写好每课知识小结。指导学生掌握每课内容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把阶段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知识加以补充或深化,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具体要求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阅读习惯;养成认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习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习惯;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2)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第一,课前一分钟即兴口头演讲。对自己所学的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再组合、再加工。
第二,课堂上进行辩论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答题、相互质疑、明辨是非,做到政治术语运用准确、得当,并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5培养方式。改变旧观念、旧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评价(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操作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放手。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信、自强、自理、自控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真正做到“我要学”。
(2)缓判。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课堂口头回答问题时,凡属学生有主见而又无明显错误的,一般应延缓裁定,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其他方式求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3)存异。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允许求同存异,使之既能显示出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理解和认识能力上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友好协作,进而推动优生对后进学生的帮助,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整体性。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根本特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当教师在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才会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的主流。
1设置学习目标。针对学生“自我目标”缺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目标。
(1)变“教纲”为“学纲”。从高一年级开始,师生共同学习课程标准,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识记、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
(2)了解每册教材的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体系,让学生了解每册教材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
(3)实施“先学后教”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前,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讲堂”為“学堂”。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不要让“教室”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专利”。
(2)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去发布新闻、出墙报、出刊物、进行社会调查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
3增强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针对学生“参与意识”缺失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
(1)培养课文预习习惯。努力改正课前不预习,课堂被动听讲的弊病。力求做到“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
(2)强化课文自学意识。教师讲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一般工具书,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等钻研课文,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此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3)建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内化”过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归纳;教师印发讲义,学生自学答题,组织讨论,必要时可开展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等等。
(4)写好每课知识小结。指导学生掌握每课内容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并把阶段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知识加以补充或深化,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的习惯。具体要求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阅读习惯;养成认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习惯;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习惯;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2)培养训练口才的习惯。第一,课前一分钟即兴口头演讲。对自己所学的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再组合、再加工。
第二,课堂上进行辩论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答题、相互质疑、明辨是非,做到政治术语运用准确、得当,并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5培养方式。改变旧观念、旧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评价(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操作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放手。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自信、自强、自理、自控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真正做到“我要学”。
(2)缓判。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课堂口头回答问题时,凡属学生有主见而又无明显错误的,一般应延缓裁定,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其他方式求得最终正确的答案。
(3)存异。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允许求同存异,使之既能显示出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理解和认识能力上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友好协作,进而推动优生对后进学生的帮助,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整体性。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根本特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当教师在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才会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