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岁的台湾大学学生尤静娴,一直对中国姓氏很感兴趣,在大二文史基础课上,老师曾让他们做过一个姓氏调查,“我们一边寻找自己姓氏的来源,梳理家族发展情况,一边了解姓氏里的历史名人。这是一个查阅古书、大量搜集资料的辛苦活,可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
尤静娴说,“大多数台湾人都有自己的家族祠堂,每年清明节都要进行祭祖活动。我的祖籍在浙江吴兴,有机会也想回大陆看看,了解尤姓更多的信息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台湾,像尤静娴这样关注自己的姓氏来源和祖籍的年轻人不少,而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的相继返乡祭祖,更是掀起了台湾民众的姓氏文化认同热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这项调查收集了2.96亿人口数据,涉及全国1110多个县市,共得出4100个姓氏。
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2000年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到2003年,他收集到的中国姓氏已经接近两万个。
在这本辞典中,数字“一、二、三、二十、三十”等都是姓,一些地方土著姓,字典里都查不到,可是的确存在。比如由“广”和“米”组成的姓,是遂宁市安居镇和内江市安岳县等地的四川土著姓;数字“1”则是河南的土著姓,“棍”的异体。
“从姓氏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来看,可以说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如果中国国情资源可以分为部、局、处、科的级别,那么,姓氏可以说处于中国部级地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说,中国人基本都随父姓,姓氏相对稳定,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同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绵延千年传承下来的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和国外姓氏相比,中国姓氏有历史悠久、稳定性强、内涵丰富的特征,能反映出我国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历史状况,与郡望堂号、家乘谱牒、家法族规、字辈派系乃至宗祠楹联、取名特征、轶闻趣事、文化遗迹等方方面面都有紧密联系。
和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比较,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并且有同姓、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聚居在一起的居住习惯,形成诸如李家村、王家庄、张家桥之类的聚居地。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这种源远流长的姓氏,包含了丰富的群体遗传学信息。
“这些特征使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成为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袁义达说。他认为姓氏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分布信息、海外华人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资源利用等诸多问题。
尴尬与骄傲
中国人常用的姓氏有2000多个,而常用的名则只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搭配的关系,常用的姓名也就2000个左右,中国有13亿人口,重复的姓名就很多。
“以北京市为例,仅在人口最多的王、李、张、刘4大姓中,就有上万个叫王涛的人,而叫张颖、张力的人都超过4000个,叫王军、王红、李明、李杰、张华、张亮、刘勇、刘刚的人也都在1000人以上。更有趣的是,仅在1969年一年中,北京人就为129个新生儿取名刘伟。”中国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
同姓名问题不仅给当事人自己带来麻烦,而且还在户籍管理、社会治安、邮电通讯、银行储蓄、医疗保险等方面引起相应的问题。“我国的姓氏数量只有两万多个,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多的。但将近90%的人只使用100多个姓氏。这样,一个姓氏的数量甚至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王大良说。
2005年2月,天涯论坛里“周公子”与“易烨卿”的争论成为当时网络上重大的事件。该帖子引来了22.3万人次的看客,4000多人参与论战,被网友们称为“行走论坛,此帖独尊,有史以来最牛的超强帖子”。在这个帖子里,引起人们好奇和争论的,是二者关于贵族和世家的论战。
在帖子中,“周公子”提及了华人世界神秘的“沈、周、李、张、顾、陈,六大世家”以及世家之下的荣,刘,赵,郎,吴等家族。凭借自己显赫的家世和名门望族背景,他轻松击败了自称富人的易华卿,更引来了数以万计的网友关于家族世家、名门望族的讨论和争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两位论战的主角身份也无法确证,但是人们对于贵族世家的强烈关注,却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己姓氏的感情。
“历史上由于居住在某地的家族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成为著名家族,获得别人的羡慕或仰望,而所居住之地又被通称为郡,因此其家族也被称为郡望。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较为频繁,姓氏中存在很多名门望族。”王大良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中国人历来对于名门望族的向往和尊敬,一方面是由于名门望族本身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和良好家教造就了一批有本事和品性好的后代。另外,面对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纷纷修订家谱,希望从家族中找到激励自己的名人祖先,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人情淡泊、孤独感觉的一种抵制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姓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教授研究台湾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发现中国人的姓氏在遗传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有可能解开人类遗传学奥秘。
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遗传学界的注意,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也由此产生。袁义达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中国姓氏,他发现中国姓氏分布集中区域与疾病高发区分布图重叠,中国姓氏事实上包含了生物遗传信息。
“中国人基本上随父姓。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所以具有同一姓氏人群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很可能是一致的,百家姓可以给遗传学提供数据上的参考。”袁义达说,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基因的遗传和分布。
“基因是自然规律,姓氏是人文标志,历史上重大的姓氏改变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民族大的变动,而不是生物学上的种族基因变动。姓氏改变不了基因,但是从姓氏里面却可以以因遗传信息。”袁义达认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姓氏发展会出现大姓越来越多,小姓逐渐减少的趋势。
和姓氏隐藏的科学信息相比,作为研究姓氏的专家,王大良更看重姓氏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姓氏是一项 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稳定性强、凝聚力大和内涵丰富五个特点,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项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建议将中国姓氏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满争议的姓氏文化产业
邱家儒是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头衔是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此次他投资50万元与袁义达合作,进行中国姓氏统计调查。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认捐1000万人民币,在深圳创建了中华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开始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
邱家儒说,“2003年,中科院的袁义达找到了我,我也知道了他们的人类基因图谱的消息,出于将家谱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考虑,我投入50万元,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支持他们进行的全国姓氏分布调查以及姓氏与遗传基因即姓氏与疾病研究。”邱家儒认为,和中科院的合作,可以使姓氏研究以及族谱修订走上科学的轨道。
邱家儒称,关注姓氏的主要是海外华人以及大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对姓氏的关注,可以说是东南热,中间温,北方冷。广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对姓氏文化非常热衷,而在西藏、新疆等地则关注较少。由于东南沿
海一带历史上赴海外的人很多,他们在国外的奋斗艰辛,是非常想念祖国的,关注自己的姓氏正是寻根和寻找血脉的纽带。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由于有一定经济实力,能够修订家谱,也对姓氏非常关注。他们通过家族姓氏,建立起人际网络。”
河南是一个姓氏文化大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70%左右的大姓都能在河南找到根源。在推动姓氏文化产业发展上,河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举行了一系列相关活动。目前,河南形成了一条姓氏文化产业链,涉及文化经典、文化源、寻根源、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礼品业等众多方面。2004年的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吸引投资达63亿元。
今年10月,河南省淮阳县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不过,2006年2月,河南省淮阳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列人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向勇对姓氏作为文化产业却提出质疑,他认为姓氏文化还没有具备一种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产业有两个重要特征,面向国内、国外现代市场;与高新技术结合。规模化生产,企业生产方式,则是它形成的两个前提。综合创意、产品、商品、渠道、消费者的五个产业环节才是文化产业。姓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资源,是姓氏宗族联系纽带,不是产业。”
尤静娴说,“大多数台湾人都有自己的家族祠堂,每年清明节都要进行祭祖活动。我的祖籍在浙江吴兴,有机会也想回大陆看看,了解尤姓更多的信息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台湾,像尤静娴这样关注自己的姓氏来源和祖籍的年轻人不少,而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的相继返乡祭祖,更是掀起了台湾民众的姓氏文化认同热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这项调查收集了2.96亿人口数据,涉及全国1110多个县市,共得出4100个姓氏。
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2000年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到2003年,他收集到的中国姓氏已经接近两万个。
在这本辞典中,数字“一、二、三、二十、三十”等都是姓,一些地方土著姓,字典里都查不到,可是的确存在。比如由“广”和“米”组成的姓,是遂宁市安居镇和内江市安岳县等地的四川土著姓;数字“1”则是河南的土著姓,“棍”的异体。
“从姓氏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来看,可以说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如果中国国情资源可以分为部、局、处、科的级别,那么,姓氏可以说处于中国部级地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说,中国人基本都随父姓,姓氏相对稳定,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同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绵延千年传承下来的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和国外姓氏相比,中国姓氏有历史悠久、稳定性强、内涵丰富的特征,能反映出我国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历史状况,与郡望堂号、家乘谱牒、家法族规、字辈派系乃至宗祠楹联、取名特征、轶闻趣事、文化遗迹等方方面面都有紧密联系。
和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比较,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并且有同姓、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聚居在一起的居住习惯,形成诸如李家村、王家庄、张家桥之类的聚居地。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这种源远流长的姓氏,包含了丰富的群体遗传学信息。
“这些特征使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成为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袁义达说。他认为姓氏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分布信息、海外华人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资源利用等诸多问题。
尴尬与骄傲
中国人常用的姓氏有2000多个,而常用的名则只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搭配的关系,常用的姓名也就2000个左右,中国有13亿人口,重复的姓名就很多。
“以北京市为例,仅在人口最多的王、李、张、刘4大姓中,就有上万个叫王涛的人,而叫张颖、张力的人都超过4000个,叫王军、王红、李明、李杰、张华、张亮、刘勇、刘刚的人也都在1000人以上。更有趣的是,仅在1969年一年中,北京人就为129个新生儿取名刘伟。”中国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
同姓名问题不仅给当事人自己带来麻烦,而且还在户籍管理、社会治安、邮电通讯、银行储蓄、医疗保险等方面引起相应的问题。“我国的姓氏数量只有两万多个,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多的。但将近90%的人只使用100多个姓氏。这样,一个姓氏的数量甚至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王大良说。
2005年2月,天涯论坛里“周公子”与“易烨卿”的争论成为当时网络上重大的事件。该帖子引来了22.3万人次的看客,4000多人参与论战,被网友们称为“行走论坛,此帖独尊,有史以来最牛的超强帖子”。在这个帖子里,引起人们好奇和争论的,是二者关于贵族和世家的论战。
在帖子中,“周公子”提及了华人世界神秘的“沈、周、李、张、顾、陈,六大世家”以及世家之下的荣,刘,赵,郎,吴等家族。凭借自己显赫的家世和名门望族背景,他轻松击败了自称富人的易华卿,更引来了数以万计的网友关于家族世家、名门望族的讨论和争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两位论战的主角身份也无法确证,但是人们对于贵族世家的强烈关注,却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己姓氏的感情。
“历史上由于居住在某地的家族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成为著名家族,获得别人的羡慕或仰望,而所居住之地又被通称为郡,因此其家族也被称为郡望。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较为频繁,姓氏中存在很多名门望族。”王大良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中国人历来对于名门望族的向往和尊敬,一方面是由于名门望族本身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和良好家教造就了一批有本事和品性好的后代。另外,面对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纷纷修订家谱,希望从家族中找到激励自己的名人祖先,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人情淡泊、孤独感觉的一种抵制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姓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教授研究台湾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发现中国人的姓氏在遗传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有可能解开人类遗传学奥秘。
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遗传学界的注意,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也由此产生。袁义达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中国姓氏,他发现中国姓氏分布集中区域与疾病高发区分布图重叠,中国姓氏事实上包含了生物遗传信息。
“中国人基本上随父姓。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所以具有同一姓氏人群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很可能是一致的,百家姓可以给遗传学提供数据上的参考。”袁义达说,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基因的遗传和分布。
“基因是自然规律,姓氏是人文标志,历史上重大的姓氏改变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民族大的变动,而不是生物学上的种族基因变动。姓氏改变不了基因,但是从姓氏里面却可以以因遗传信息。”袁义达认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姓氏发展会出现大姓越来越多,小姓逐渐减少的趋势。
和姓氏隐藏的科学信息相比,作为研究姓氏的专家,王大良更看重姓氏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姓氏是一项 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稳定性强、凝聚力大和内涵丰富五个特点,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项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建议将中国姓氏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满争议的姓氏文化产业
邱家儒是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头衔是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此次他投资50万元与袁义达合作,进行中国姓氏统计调查。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认捐1000万人民币,在深圳创建了中华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开始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
邱家儒说,“2003年,中科院的袁义达找到了我,我也知道了他们的人类基因图谱的消息,出于将家谱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考虑,我投入50万元,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支持他们进行的全国姓氏分布调查以及姓氏与遗传基因即姓氏与疾病研究。”邱家儒认为,和中科院的合作,可以使姓氏研究以及族谱修订走上科学的轨道。
邱家儒称,关注姓氏的主要是海外华人以及大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对姓氏的关注,可以说是东南热,中间温,北方冷。广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对姓氏文化非常热衷,而在西藏、新疆等地则关注较少。由于东南沿
海一带历史上赴海外的人很多,他们在国外的奋斗艰辛,是非常想念祖国的,关注自己的姓氏正是寻根和寻找血脉的纽带。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由于有一定经济实力,能够修订家谱,也对姓氏非常关注。他们通过家族姓氏,建立起人际网络。”
河南是一个姓氏文化大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70%左右的大姓都能在河南找到根源。在推动姓氏文化产业发展上,河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举行了一系列相关活动。目前,河南形成了一条姓氏文化产业链,涉及文化经典、文化源、寻根源、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礼品业等众多方面。2004年的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吸引投资达63亿元。
今年10月,河南省淮阳县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不过,2006年2月,河南省淮阳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列人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向勇对姓氏作为文化产业却提出质疑,他认为姓氏文化还没有具备一种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产业有两个重要特征,面向国内、国外现代市场;与高新技术结合。规模化生产,企业生产方式,则是它形成的两个前提。综合创意、产品、商品、渠道、消费者的五个产业环节才是文化产业。姓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资源,是姓氏宗族联系纽带,不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