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政界,除了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美国的资产大亨也通过向非盈利机构和智库捐款等途径,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进程。
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政界与商界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国的商业巨头和金融大亨们不仅通过直接注资来帮助其支持的候选人,还经常通过捐助非盈利机构和智库影响政策的制定,并俘获民意。
科赫兄弟
如果要让奥巴马总统列出全美国他最讨厌的十个人,科赫兄弟估计要占两席。
这似乎不难理解。从经济刺激计划到健保法案,从气候变暖协议到金融监管措施,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移民行政命令……凡是奥巴马主打的政策,几乎没有科赫兄弟不反对的。
科赫兄弟经营着美国第二大非上市公司——科赫工业(Koch Industries),主营化工和能源,称得上富可敌国。更让奥巴马头疼的是,科赫兄弟很善于把财富转化成政治影响力。
就在不久前,查尔斯·科赫向媒体透露,他和他的弟弟大卫·科赫2016年将向联邦到州的各级选举投入3亿美金用于直接助选。事实上,3亿美金只是直接助选的花销,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近9亿美金的宏大计划。
今年1月份,由科赫兄弟发起的政治网络在加州一处高档度假村里开了三天会。大约450名保守派政治捐款人聚在一起,决定要为2016年的选举募集8.89亿美金。据《华盛顿邮报》和政治捐款数据库OpenSecrete.org统计,这个政治网络的资金以极为隐蔽和复杂的方式流入了30个左右的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当中与选举最直接相关的,是一个名为“自由伙伴行动基金会”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所谓“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可以无上限接受司和个人捐款、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非盈利组织。
在科赫兄弟所牵头的政治网络的资助名单里,除了非盈利机构,还有一些倡导保守道路的智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赫在1977年出资组建的美国第一个古典自由派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在华盛顿众多的智库当中,卡托研究所以“小政府、大社会”的鲜明理念著称,其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在呼吁削减公司税负和社会福利、限制政府权力、鼓励自由市场以及放开环境政策。该研究所将自己定义为无党派,但乐于被贴上“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的标签。就连研究所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都会首先问到:“请简单描述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政府的角色。”
除了卡托研究所,科赫兄弟还资助了同样以保守理念著称的“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以及乔治·梅森等大学里研究能源、环境等问题的研究中心。
捐助学界
其实,捐助非盈利机构和智库,并非科赫兄弟的“专利”,而是资本大亨影响政治进程的惯用手段。
提到环保,就不能不提托马斯·斯泰尔。作为法拉龙资产管理公司(Farallon Capital Management, LLC)的创始人,斯泰尔被CNN称为“加州对冲基金之王”;作为气候变化政治活动人士,他则被前副总统戈尔叫做“引爆点先生”;而作为2014年中期选举个人献金榜状元,他则是人们口中“自由派对科赫兄弟的回应”。
确实,斯泰尔不仅在政治捐款上出手阔绰堪比科赫,就连运作方式也跟科赫很像。他在2011年与马特·詹姆斯(Matt James)一起成立了关注气候变化、儿童与家庭等议题的智库“下一代”,以此作为自己最为有力的政治臂膀。这个组织也设有自己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在2014年的选举周期里,斯泰尔为这个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募集了7800万美金用来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其中6500万还是斯泰尔自掏的腰包。
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对美国政策进程积极地发挥着影响。今天如果要在华盛顿的所有智库中选出对奥巴马政府影响最大的一个,那非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CAP)莫属。从财政政策到民权政策再到外交政策,奥巴马政府的决策与这个智库给出的建议经常如出一辙——而美国进步中心的发起人和主要资助人之一正是索罗斯。索罗斯在个人政治献金榜中并非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却拥有着无比强大如美国进步中心这样的智库,以及像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OSF)这种在美国甚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非盈利组织。
影响民意
那么这些工业大亨为什么要大笔“投资”学术界呢?利用智库在政策圈的影响力从而直接影响决策者的政策制定只能算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影响民意。
在美国,公民的选票不仅是投给某个政治明星或他背后的政党,而是更多地投给其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选举,有政治明星们哗众取宠的一面,但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理念之间的较量。选民对政治理念的选择反应的是一种代表大多数的“民意”,而民意却是一个可以被影响的东西。在所谓的“民主国家”里,影响民意才是决定谁能当选、以及当选之后采取何种政策的终极方法——科赫兄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竞选捐款也通常被称作“政治投资”。
在大佬们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政治舞台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贴来贴去,掌声与骂声也是此起彼伏。政治口水仗中的真假对错或一时难辨,但就在反复争执的过程中,“民意”在不断摸索着方向,同时进行着自我加强和自我修正。
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政界与商界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国的商业巨头和金融大亨们不仅通过直接注资来帮助其支持的候选人,还经常通过捐助非盈利机构和智库影响政策的制定,并俘获民意。
科赫兄弟
如果要让奥巴马总统列出全美国他最讨厌的十个人,科赫兄弟估计要占两席。
这似乎不难理解。从经济刺激计划到健保法案,从气候变暖协议到金融监管措施,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移民行政命令……凡是奥巴马主打的政策,几乎没有科赫兄弟不反对的。
科赫兄弟经营着美国第二大非上市公司——科赫工业(Koch Industries),主营化工和能源,称得上富可敌国。更让奥巴马头疼的是,科赫兄弟很善于把财富转化成政治影响力。
就在不久前,查尔斯·科赫向媒体透露,他和他的弟弟大卫·科赫2016年将向联邦到州的各级选举投入3亿美金用于直接助选。事实上,3亿美金只是直接助选的花销,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近9亿美金的宏大计划。
今年1月份,由科赫兄弟发起的政治网络在加州一处高档度假村里开了三天会。大约450名保守派政治捐款人聚在一起,决定要为2016年的选举募集8.89亿美金。据《华盛顿邮报》和政治捐款数据库OpenSecrete.org统计,这个政治网络的资金以极为隐蔽和复杂的方式流入了30个左右的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当中与选举最直接相关的,是一个名为“自由伙伴行动基金会”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所谓“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可以无上限接受司和个人捐款、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非盈利组织。
在科赫兄弟所牵头的政治网络的资助名单里,除了非盈利机构,还有一些倡导保守道路的智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赫在1977年出资组建的美国第一个古典自由派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在华盛顿众多的智库当中,卡托研究所以“小政府、大社会”的鲜明理念著称,其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在呼吁削减公司税负和社会福利、限制政府权力、鼓励自由市场以及放开环境政策。该研究所将自己定义为无党派,但乐于被贴上“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的标签。就连研究所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都会首先问到:“请简单描述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政府的角色。”
除了卡托研究所,科赫兄弟还资助了同样以保守理念著称的“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以及乔治·梅森等大学里研究能源、环境等问题的研究中心。
捐助学界
其实,捐助非盈利机构和智库,并非科赫兄弟的“专利”,而是资本大亨影响政治进程的惯用手段。
提到环保,就不能不提托马斯·斯泰尔。作为法拉龙资产管理公司(Farallon Capital Management, LLC)的创始人,斯泰尔被CNN称为“加州对冲基金之王”;作为气候变化政治活动人士,他则被前副总统戈尔叫做“引爆点先生”;而作为2014年中期选举个人献金榜状元,他则是人们口中“自由派对科赫兄弟的回应”。
确实,斯泰尔不仅在政治捐款上出手阔绰堪比科赫,就连运作方式也跟科赫很像。他在2011年与马特·詹姆斯(Matt James)一起成立了关注气候变化、儿童与家庭等议题的智库“下一代”,以此作为自己最为有力的政治臂膀。这个组织也设有自己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在2014年的选举周期里,斯泰尔为这个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募集了7800万美金用来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其中6500万还是斯泰尔自掏的腰包。
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对美国政策进程积极地发挥着影响。今天如果要在华盛顿的所有智库中选出对奥巴马政府影响最大的一个,那非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CAP)莫属。从财政政策到民权政策再到外交政策,奥巴马政府的决策与这个智库给出的建议经常如出一辙——而美国进步中心的发起人和主要资助人之一正是索罗斯。索罗斯在个人政治献金榜中并非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却拥有着无比强大如美国进步中心这样的智库,以及像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OSF)这种在美国甚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非盈利组织。
影响民意
那么这些工业大亨为什么要大笔“投资”学术界呢?利用智库在政策圈的影响力从而直接影响决策者的政策制定只能算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影响民意。
在美国,公民的选票不仅是投给某个政治明星或他背后的政党,而是更多地投给其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选举,有政治明星们哗众取宠的一面,但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理念之间的较量。选民对政治理念的选择反应的是一种代表大多数的“民意”,而民意却是一个可以被影响的东西。在所谓的“民主国家”里,影响民意才是决定谁能当选、以及当选之后采取何种政策的终极方法——科赫兄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竞选捐款也通常被称作“政治投资”。
在大佬们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政治舞台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贴来贴去,掌声与骂声也是此起彼伏。政治口水仗中的真假对错或一时难辨,但就在反复争执的过程中,“民意”在不断摸索着方向,同时进行着自我加强和自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