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思日记研究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手段,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尽管日记研究在国外教师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然而,日记研究在中国并不流行。本文对在高中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日记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指出教师在运用日记这个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运用反思日记培养教师反思意识和策略的方法,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 反思 反思策略 反思形式 反思内容
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Richards(2000)指出,“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学)经验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最有成效。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李谨愉等,2002)。反思日记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等人(2000)把教学日记与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Wallace(2000)把教师日记与现场日记、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日记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尽管反思日记研究是语言习得领域及教师教育领域里近30年来被国外学者及语言教师所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且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中国,“日记研究在教育界中并不流行,实施起来需要毅力和方法”。(陈冠英,2000,in Richards and Nunan)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仅发现王健、杨党玲(2005)对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并以自己开展的日记研究作了个案学习,发现日记研究对教学起着较大的作用。至于调查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高中英语教师反思日记的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则未发现。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教师目前的反思日记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对教师的反思日记如何写及如何对教师进行反思策略的培训的思考,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调查方法
本文是为探索广东省高中英语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制定我省不同阶段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而进行的省级课题的一部分,课题组分四阶段对广东省6个地区的6所样本学校高中部的24名教师进行跟踪调查。调查过程中,要求老师每个单元写一篇反思日记,日记包括对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的描述和对事情的反思等,记录自己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并思考原因等。
二、调查结果讨论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能够在课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占65%,偶然反思的占32%,能够在课后与同行讨论的立即反思占50%,而能够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反思的近乎没有。而且有过半数的教师在一整个学期没有写一篇反思报告。从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的老师所谓的反思,也只是停留在“想一想”而已的心理学意义上。而根据Barlett(2000,in Richards and Nunan),反思性教学由“记录观察——探询信息——辩驳——评估——行动——记录观察”等环节形成反思圈。这说明教师对反思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面笔者就收到的反思日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单一,描述性成分偏重
大部分的反思日记仅限于对教学过程的描述,像记流水帐似的,缺乏对有意义的事件的捕捉和思考,还有的是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罗列,却无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思考。有的反思日记就是一篇教案,缺乏对学习对象、教材、教学顺序和组织的分析,有些反思报告只是发表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對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这样的反思文章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2. 教学反思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缺乏深入的思考
从反思的内容来看,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有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的反思;有对某个教学步骤的反思;有对课堂活动组织活动的反思。反思的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之处进行描述。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比如在谈到不足之处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谈老师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方面不够,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合作性还不够,老师的指导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佳等。但多为蜻蜓点水,缺乏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的描述,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中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的描述。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这样的反思效果不会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不会太大的帮助。
3. 不同资历的教师的反思指向无本质的差别
吴卫东、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也就是说,反思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本次收集的反思日记统计表明:教师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占了95%以上,对教学理念和策略鲜有涉及。这个结果没有反映出不同教师的反思内容的梯度,即新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反思指向没有本质的差别。
三、如何写好反思日记的思考
严格地评价我们所收集的反思报告,应该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师在写反思日记时,应该注意几点:
1. 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除了新课标,教师还要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2. 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对三个相互连贯的教学环节都进行反思,比如教学前的反思可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可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则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3. 最后关键的一步是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而是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关键性问题,应该在反思之后,有新的教学设计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方案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结语
在课程改革得到全面展开的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反思性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对20篇教师的反思日记分析表明,教师的反思能力急待提高。而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除了广大的高中英语教师要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之外,学校和教师教育者也应在提高教师反思水平和专业素质上起一定的作用。申继亮等(2006)在研究引领一个小学教师在3个学期中反思能力的进展表明:教师反思需要专业引领。为此,教师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师产生主动反思的意愿,深入教师课堂,对教师反思给予反馈,和教师进行反思对话。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学校和教师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ack C and Lockhart Charles.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Richards Jack C and Nunan David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Wallace Michael 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谨渝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王健,杨党玲.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05.4.
[6]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7]申继亮等.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本论文属于2004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课题研究项目,编号:JYKY04013。
关键词:教师发展 反思 反思策略 反思形式 反思内容
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Richards(2000)指出,“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学)经验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最有成效。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李谨愉等,2002)。反思日记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等人(2000)把教学日记与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Wallace(2000)把教师日记与现场日记、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日记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尽管反思日记研究是语言习得领域及教师教育领域里近30年来被国外学者及语言教师所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且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中国,“日记研究在教育界中并不流行,实施起来需要毅力和方法”。(陈冠英,2000,in Richards and Nunan)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仅发现王健、杨党玲(2005)对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并以自己开展的日记研究作了个案学习,发现日记研究对教学起着较大的作用。至于调查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高中英语教师反思日记的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则未发现。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教师目前的反思日记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对教师的反思日记如何写及如何对教师进行反思策略的培训的思考,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调查方法
本文是为探索广东省高中英语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制定我省不同阶段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而进行的省级课题的一部分,课题组分四阶段对广东省6个地区的6所样本学校高中部的24名教师进行跟踪调查。调查过程中,要求老师每个单元写一篇反思日记,日记包括对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的描述和对事情的反思等,记录自己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并思考原因等。
二、调查结果讨论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能够在课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占65%,偶然反思的占32%,能够在课后与同行讨论的立即反思占50%,而能够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反思的近乎没有。而且有过半数的教师在一整个学期没有写一篇反思报告。从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的老师所谓的反思,也只是停留在“想一想”而已的心理学意义上。而根据Barlett(2000,in Richards and Nunan),反思性教学由“记录观察——探询信息——辩驳——评估——行动——记录观察”等环节形成反思圈。这说明教师对反思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面笔者就收到的反思日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单一,描述性成分偏重
大部分的反思日记仅限于对教学过程的描述,像记流水帐似的,缺乏对有意义的事件的捕捉和思考,还有的是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罗列,却无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思考。有的反思日记就是一篇教案,缺乏对学习对象、教材、教学顺序和组织的分析,有些反思报告只是发表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對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这样的反思文章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2. 教学反思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缺乏深入的思考
从反思的内容来看,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有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的反思;有对某个教学步骤的反思;有对课堂活动组织活动的反思。反思的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之处进行描述。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比如在谈到不足之处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谈老师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方面不够,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合作性还不够,老师的指导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佳等。但多为蜻蜓点水,缺乏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的描述,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中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的描述。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这样的反思效果不会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不会太大的帮助。
3. 不同资历的教师的反思指向无本质的差别
吴卫东、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也就是说,反思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本次收集的反思日记统计表明:教师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占了95%以上,对教学理念和策略鲜有涉及。这个结果没有反映出不同教师的反思内容的梯度,即新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反思指向没有本质的差别。
三、如何写好反思日记的思考
严格地评价我们所收集的反思报告,应该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教师在写反思日记时,应该注意几点:
1. 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除了新课标,教师还要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2. 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对三个相互连贯的教学环节都进行反思,比如教学前的反思可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可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则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3. 最后关键的一步是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而是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关键性问题,应该在反思之后,有新的教学设计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方案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结语
在课程改革得到全面展开的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反思性教学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对20篇教师的反思日记分析表明,教师的反思能力急待提高。而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除了广大的高中英语教师要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之外,学校和教师教育者也应在提高教师反思水平和专业素质上起一定的作用。申继亮等(2006)在研究引领一个小学教师在3个学期中反思能力的进展表明:教师反思需要专业引领。为此,教师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师产生主动反思的意愿,深入教师课堂,对教师反思给予反馈,和教师进行反思对话。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学校和教师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ack C and Lockhart Charles.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Richards Jack C and Nunan David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Wallace Michael 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谨渝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王健,杨党玲.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05.4.
[6]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7]申继亮等.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本论文属于2004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课题研究项目,编号:JYKY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