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4-02
恩格斯说过:“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兴旺,科学技术要革新,就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给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给社会发展前进奠定物质基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中学抓起,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做法及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七年级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时,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进入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你有那些不一样的感觉?”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原来是讲自己身边的事。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就完成了,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革温提出团体动力学理论中认为:“团体中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于个体现有需要的紧张程度与环境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信任,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假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分析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细小的进步也要表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即使有错误也要正面引导,而不能打击和辱骂。《走进老师》课堂练习有一个问题“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慨括出每位老师的特别之处吗?”我发现,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坚持自己对老师的评价,不愿意随大流。在感知不同老师个性特征的同时,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学会与老师沟通和交流。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假如老师误会你,你该怎么办?”只有开放的对话交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心灵接触,才能做到“实话实说”,奇思妙想也敢说,换个角度,有创意的思考问题。
三、注重探究活动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经验。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有一个活动是角色扮演,“阅读材料,请你进入角色,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角色:化肥厂厂长、化肥厂工人、果农、渔夫、农民、村长。活动的目的:让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很重要,保护环境同样重要,要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兼顾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各组课后自主排练,进行小组比赛。活动中学生是导演、编辑、演员、观众、评委等,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合作中竞争,最大限度的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类似的探究活动还有很多:“10年后,你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请你代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给人类写一封控诉信”等等。
一句话:“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
四、巧用多媒体,让学生感知科技创新的神奇力量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更多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丰富、丰满起来,是一种“立体”的教育方式。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上课使多姿多彩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等走进课堂,将单调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文形式,加大了信息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教育的魅力
學习“认识自我,自尊自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播放一些励志的案例给学生观看,直观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促使学生能客观认识自我,逐步自我完善。学习法律知识,给学生看的比较多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通过观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学习基本国情、时政热点更要借助多媒体,因为基本国情要掌握的知识点又多又难,用电子白板来展示,学生看着一目了然,教师讲授条理清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真实写照,巧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家长关注度最高的“早恋”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日常生活中,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不做让家长担心的事。还有学生非常喜欢而父母又很反感的——网络,现代社会的人不接触网络很难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网络健康的环境,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学习“爱的冲突”,理解在青春期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但又不能放任冲突的发生,激化冲突。要了解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学会和掌握避免冲突与化解冲突的方法、技巧。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能生搬硬套,会有一些变通,小小的变通就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养成。
总之,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源于创新,创新就像一颗种子,需要精心的呵护、耕耘,我愿做那辛勤的园丁。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94-02
恩格斯说过:“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兴旺,科学技术要革新,就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给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活力,给社会发展前进奠定物质基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中学抓起,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做法及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七年级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时,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进入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你有那些不一样的感觉?”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原来是讲自己身边的事。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就完成了,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革温提出团体动力学理论中认为:“团体中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于个体现有需要的紧张程度与环境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信任,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假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分析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细小的进步也要表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即使有错误也要正面引导,而不能打击和辱骂。《走进老师》课堂练习有一个问题“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慨括出每位老师的特别之处吗?”我发现,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坚持自己对老师的评价,不愿意随大流。在感知不同老师个性特征的同时,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学会与老师沟通和交流。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假如老师误会你,你该怎么办?”只有开放的对话交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心灵接触,才能做到“实话实说”,奇思妙想也敢说,换个角度,有创意的思考问题。
三、注重探究活动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经验。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有一个活动是角色扮演,“阅读材料,请你进入角色,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角色:化肥厂厂长、化肥厂工人、果农、渔夫、农民、村长。活动的目的:让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很重要,保护环境同样重要,要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兼顾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各组课后自主排练,进行小组比赛。活动中学生是导演、编辑、演员、观众、评委等,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合作中竞争,最大限度的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类似的探究活动还有很多:“10年后,你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请你代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给人类写一封控诉信”等等。
一句话:“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
四、巧用多媒体,让学生感知科技创新的神奇力量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更多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丰富、丰满起来,是一种“立体”的教育方式。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上课使多姿多彩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等走进课堂,将单调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文形式,加大了信息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教育的魅力
學习“认识自我,自尊自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播放一些励志的案例给学生观看,直观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促使学生能客观认识自我,逐步自我完善。学习法律知识,给学生看的比较多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通过观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学习基本国情、时政热点更要借助多媒体,因为基本国情要掌握的知识点又多又难,用电子白板来展示,学生看着一目了然,教师讲授条理清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真实写照,巧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家长关注度最高的“早恋”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日常生活中,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不做让家长担心的事。还有学生非常喜欢而父母又很反感的——网络,现代社会的人不接触网络很难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网络健康的环境,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学习“爱的冲突”,理解在青春期与父母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但又不能放任冲突的发生,激化冲突。要了解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学会和掌握避免冲突与化解冲突的方法、技巧。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能生搬硬套,会有一些变通,小小的变通就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养成。
总之,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源于创新,创新就像一颗种子,需要精心的呵护、耕耘,我愿做那辛勤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