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然而,曾被西方媒体断言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唐山,经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一片废墟上再造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唐山。
看看唐山获得的荣誉,会让人感到凤凰涅槃的壮美。
1990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成为国内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2003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南湖公园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5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第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生态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第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今天,再次聚焦唐山这座在废墟上崛起的城市,我们深深震撼于其沧海桑田的巨变。这巨变,是一座超越时空的历史丰碑,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是一个荡气回肠的东方神话。
这一刻,永远定格在唐山的历史上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秒。
中国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百年工业城市,在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中,顷刻间被夷成废墟。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消失,4202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唐山大地震的破坏力极大,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是极为少见的城市直下型地震,被列为20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难之首。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
景象惨不忍睹。倒塌的楼房,崩裂的地缝,横陈的尸体,寻找伤亡亲人的呼喊,让人撕心裂肺。也许《雕刻记忆》这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这场灾难的震撼:
“那一夜/一道光/瞬间变苍茫/一处处残破的墙/那么的凄凉/曾经繁华的路上/变得空荡荡/只有恐惧的人们/无助的目光/雨似泪/风似鬼/落在大地上/世界颠倒顷刻间/生死两茫茫/多少亲人两相望/多少人痛断肠/等待黎明/守护着希望。”
一些外国媒体从卫星照片看到这片废墟时,发出了“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叹息。世界上,许多人在疑惑:唐山真的会像古罗马庞贝城一样毁灭吗?在中国,更多的人都在守护着希望,满怀着期待:他们坚信在我们这片多灾多难的国土上,唐山一定会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
唐山,十万火急!最先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通过三种渠道不约而同地向党中央报告灾情
强烈地震发生后,唐山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断绝。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某部通讯营无线电连报务员吴东亮用无线电第一个向党中央作了报告。在震后短短的8分钟,吴东亮四出三进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的报务房,抢出了收发报用的全部器材,于凌晨4点零3分,他按动电键,向在京的上级部队机关发出了第一份电报,报告了唐山的灾情:
“请老台长(首长)速转告党中央和毛主席,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夷为平地,人们埋在废墟之中,火速派部队来唐援救……”对方回电:“完全清楚,同意转告。”此时,距地震发生仅21分钟!
清晨7时左右,中共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俊杰受命辗转到遵化机场,向党中央报告了唐山震情。就在5时左右,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赵俊杰接到了市委的第一个命令。随即,他四处寻找通讯设备,晨7时许终于在遵化机场通过电话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汇报了唐山的灾情。中办的同志答复说:“唐山地震情况中央已知道了,正在作抗震救灾的部署。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和北京军区的负责同志很快去唐山,与你们共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开滦唐山矿的李玉林、曹国成、崔志亮、袁庆武四人在各自亲人生死不明的情况下,毅然自发地驾驶着一辆矿山救护车冲出唐山,飞驰北京,争分夺秒地去向中央汇报灾情。不到9点,他们便赶到了府右街4号国务院接待站。在中南海紫光阁,国务院领导紧紧拥抱住满身泥水的李玉林。李玉林像孩子见到了久别的母亲,激动得大哭起来。在场的人都落下了眼泪。在中南海,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央部署全军和全国各地支援唐山抢险救灾的动人场面。李玉林回到唐山,直奔单位救灾现场。3天后,他才找到爱人和孩子,并从他们口中得知自家失去了14位亲人。开车经过家门而未停下来的崔志亮,从北京回来后才知道他的妻子和未满8个月的孩子震亡了。时至今日,李玉林老人仍坚定地说:“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这样做是对的。在面临公与私和生与死考验的紧要关头,我们没有丧失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良知!”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是唐山重建之根、新生之源
一幅幅房倒屋塌、厂毁矿废、满眼废墟的图片,挂在唐山抗震纪念馆里,定格在31年前;一座生龙活虎的现代化新城矗立在世人眼前,展示着让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凡是亲历过“7·28”大地震浩劫的人,都会把当时的悲壮情景铭记在心,终生不忘;震后出生的一代新人,虽没有遭受过那场灭顶之灾的劫难,但从家人和长辈们的回忆讲述中,从“唐山抗震纪念碑”的无声昭示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悟:新唐山来之不易。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爹亲娘亲不如子弟兵亲。”这是唐山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31年前,为感谢和铭记党的恩情,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老师为三个地震孤儿起了这样的名字。
“恢复建设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的!”——21年前,唐山市十年重建完成后,一些国外人士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今天,说起抗震,不同年龄的唐山人都会一遍遍向你重复这样的话语!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1976年7月28日上午8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召开了紧急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庄严宣布:全国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唐山抗震救灾,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共中央就向灾区发出了慰问电,先后两次派慰问团飞抵唐山,视察灾情,指挥救灾,慰问伤员和群众;作出重建唐山的决定,统一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奔赴唐山组织领导重建工作。7月30日,惊 悉 唐 山 发 生大 地 震的消息后,病卧在床的毛泽东主席万分悲恸,坚持看完了生前阅示的最后一份文件 ——《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报告》,并对抗震工作作了叮咛和嘱托。7月30日至8月7日,中共中央派出以华国锋、陈永贵、乌兰夫等为正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代表毛泽东、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慰问,具体指导抗震救灾工作。1978年9月19日,在唐山大规模复建即将开始之际,邓小平同志到唐山视察,深入到开滦、唐钢和建筑工地,了解工人的生活情况,听取城市建设规划的汇报,关心受灾后群众的居住条件,对住宅建设的速度、质量乃至楼层的高度都作了重要指示。1986年7月28日,万里同志出席唐山抗震救灾10周年大会,并发表了讲话。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同志参加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大会,题词总结抗震精神,勉励唐山人民“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7月28至29日,胡锦涛同志到唐山视察,殷切期望“唐山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唐山人民不会忘记,是党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从地震发生的当日到7月底,短短的4天之内,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280个医疗队、2万多名医疗队员、3万余名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日夜兼程,赶赴唐山。无以数计的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抵灾区,16个省市的物资救助,1300多名专业防疫人员展开防疫工作,有效控制了灾后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在抢救伤员、安排好灾区生活的基础上,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协同唐山地、市千方百计做好通电、通水、通路、通邮的“四通”工作,狠抓了“生命线工程”的恢复建设;10万建筑大军和省内20万建筑工人投入到一场空前未有的重建唐山的大会战中;10余万名重伤员被转运到全国各地,接受精心治疗;国家拨款43亿元,调拨大量的救援物资钢材、木材、水泥……
正如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所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新唐山拔地而起,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历史的腾飞,会使每一个唐山人找到千真万确的答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唐山;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唐山;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和人民解放军的奋力抢险共建,就没有唐山人民的今天!
唐山抗震的历史向世人昭示:当所有的艰难险阻降临时,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无往而不胜的利剑;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当狂涛恶浪袭来时,党就是人民心中的中流砥柱!
抗震精神,是唐山崛起之魂,是唐山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她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屹立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的抗震纪念碑,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臂。碑身四周环绕8幅花岗岩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唐山人看来,它不仅是对那场亘古未有的大浩劫的纪念,更是新唐山拔地而起、构筑雄健高远的城市魂魄的真实写照。
31年来,正是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激励下,唐山人民倾注满腔心血,浇铸了新唐山的文明魂魄,使唐山成为渤海之滨一颗闪耀着人类文明之光的璀璨明珠。抗震精神,是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它生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它教育人类在天灾面前,选择坚强、选择艰苦奋斗、选择携手相拥共渡难关。
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与实践的结晶,是唐山重生的强大支撑和崛起的思想之魂。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解放后,唐山西铺村靠“三条驴腿”组织起“互助社”,被毛泽东称赞为代表“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的“穷棒子精神”;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恩来誉为“当代愚公精神”。这种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抗震精神,给予唐山人以无穷的力量。
英雄的唐山人民,以其惊人的豪情和毅力,演绎了一个再造新唐山的人间神话。他们“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依靠这种精神支撑,震后第7天就组装了第一批自行车,震后第10天就产出第一车煤,震后第14天发电厂就并网发电,震后第20天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震后第28天就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就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就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无法忘记:卢桂兰,那位在废墟中挣扎求生13天后获救的“渴生者”;蒋忆潮,那位把孤儿带进护送的列车、带进盲人居住区的民政局局长;资希圣,那位双目失明的鼓书艺人;陈树海,带领弟兄们在矿井深处与死神搏斗15天才重见天日的矿场老班长……
31年,弹指一挥间。这些顽强的唐山人已一个个离去。可是他们的面容和笑语,还那般清晰地恍如昨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我们前行。
无数抗震的亲历者告诉我们,震后的唐山没有眼泪,那一刻,唐山人民把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力量。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孕育,在共产主义精神的催化下形成,在救灾、重建、发展的过程中奔腾、激荡、升华,成为唐山人最可宝贵的收获和财富。据此,唐山人民如逐日的夸父,在废墟上投杖为林,重建起更加美好的精神和物质家园。
新唐山,生于1976年。凤凰山下31年的涅槃见证了一个时代血色蓬勃的苦难倒影,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信念。无数的海内外人士来到这里,感慨于唐山的再造奇迹,更敬佩唐山人的“抗震精神”。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
抗震精神是唐山崛起之魂。人们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舍局部为全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唐山的重建、崛起、发展。抗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勇的唐山儿女,在大地震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尽管当时缺吃、缺穿、缺水、缺房,但唐山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干群鱼水,战胜了自然灾害,使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中崛起。抗震精神也是融入唐山人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在那场浩劫中锤炼出的新的亲情友情,折射出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爱,历久弥新。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不仅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璀璨,更创造了属于今天的辉煌。
唐山,这座曾被地震无情地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正快速地成长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以及陶瓷等为主的十大支柱产业。2005年,唐山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全部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25.5倍和55.5倍。河北省提出,唐山将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以临港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工业用地充实的有利条件,强化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做强临港产业;推进曹妃甸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重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无论是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界定,还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唐山都是一个必然介入的角色。如今,唐山成为河北省改革开放的“领头羊”,经济总量占全省1/3强,被誉为全国最具活力的18个城市之一。
人类相信这样的历史规律:每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都会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我们在唐山可以看到这种进步。这种凤凰涅槃般的进步,不仅针对一座城市,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是一种人生顿悟。
( 责编 肖 黎 )
看看唐山获得的荣誉,会让人感到凤凰涅槃的壮美。
1990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成为国内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2003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南湖公园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5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第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生态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第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今天,再次聚焦唐山这座在废墟上崛起的城市,我们深深震撼于其沧海桑田的巨变。这巨变,是一座超越时空的历史丰碑,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是一个荡气回肠的东方神话。
这一刻,永远定格在唐山的历史上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秒。
中国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百年工业城市,在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中,顷刻间被夷成废墟。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消失,4202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唐山大地震的破坏力极大,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是极为少见的城市直下型地震,被列为20世纪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难之首。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
景象惨不忍睹。倒塌的楼房,崩裂的地缝,横陈的尸体,寻找伤亡亲人的呼喊,让人撕心裂肺。也许《雕刻记忆》这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这场灾难的震撼:
“那一夜/一道光/瞬间变苍茫/一处处残破的墙/那么的凄凉/曾经繁华的路上/变得空荡荡/只有恐惧的人们/无助的目光/雨似泪/风似鬼/落在大地上/世界颠倒顷刻间/生死两茫茫/多少亲人两相望/多少人痛断肠/等待黎明/守护着希望。”
一些外国媒体从卫星照片看到这片废墟时,发出了“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叹息。世界上,许多人在疑惑:唐山真的会像古罗马庞贝城一样毁灭吗?在中国,更多的人都在守护着希望,满怀着期待:他们坚信在我们这片多灾多难的国土上,唐山一定会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
唐山,十万火急!最先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通过三种渠道不约而同地向党中央报告灾情
强烈地震发生后,唐山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断绝。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某部通讯营无线电连报务员吴东亮用无线电第一个向党中央作了报告。在震后短短的8分钟,吴东亮四出三进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的报务房,抢出了收发报用的全部器材,于凌晨4点零3分,他按动电键,向在京的上级部队机关发出了第一份电报,报告了唐山的灾情:
“请老台长(首长)速转告党中央和毛主席,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夷为平地,人们埋在废墟之中,火速派部队来唐援救……”对方回电:“完全清楚,同意转告。”此时,距地震发生仅21分钟!
清晨7时左右,中共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俊杰受命辗转到遵化机场,向党中央报告了唐山震情。就在5时左右,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赵俊杰接到了市委的第一个命令。随即,他四处寻找通讯设备,晨7时许终于在遵化机场通过电话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汇报了唐山的灾情。中办的同志答复说:“唐山地震情况中央已知道了,正在作抗震救灾的部署。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和北京军区的负责同志很快去唐山,与你们共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开滦唐山矿的李玉林、曹国成、崔志亮、袁庆武四人在各自亲人生死不明的情况下,毅然自发地驾驶着一辆矿山救护车冲出唐山,飞驰北京,争分夺秒地去向中央汇报灾情。不到9点,他们便赶到了府右街4号国务院接待站。在中南海紫光阁,国务院领导紧紧拥抱住满身泥水的李玉林。李玉林像孩子见到了久别的母亲,激动得大哭起来。在场的人都落下了眼泪。在中南海,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央部署全军和全国各地支援唐山抢险救灾的动人场面。李玉林回到唐山,直奔单位救灾现场。3天后,他才找到爱人和孩子,并从他们口中得知自家失去了14位亲人。开车经过家门而未停下来的崔志亮,从北京回来后才知道他的妻子和未满8个月的孩子震亡了。时至今日,李玉林老人仍坚定地说:“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这样做是对的。在面临公与私和生与死考验的紧要关头,我们没有丧失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良知!”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是唐山重建之根、新生之源
一幅幅房倒屋塌、厂毁矿废、满眼废墟的图片,挂在唐山抗震纪念馆里,定格在31年前;一座生龙活虎的现代化新城矗立在世人眼前,展示着让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凡是亲历过“7·28”大地震浩劫的人,都会把当时的悲壮情景铭记在心,终生不忘;震后出生的一代新人,虽没有遭受过那场灭顶之灾的劫难,但从家人和长辈们的回忆讲述中,从“唐山抗震纪念碑”的无声昭示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悟:新唐山来之不易。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爹亲娘亲不如子弟兵亲。”这是唐山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31年前,为感谢和铭记党的恩情,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老师为三个地震孤儿起了这样的名字。
“恢复建设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的!”——21年前,唐山市十年重建完成后,一些国外人士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今天,说起抗震,不同年龄的唐山人都会一遍遍向你重复这样的话语!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1976年7月28日上午8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召开了紧急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庄严宣布:全国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唐山抗震救灾,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共中央就向灾区发出了慰问电,先后两次派慰问团飞抵唐山,视察灾情,指挥救灾,慰问伤员和群众;作出重建唐山的决定,统一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奔赴唐山组织领导重建工作。7月30日,惊 悉 唐 山 发 生大 地 震的消息后,病卧在床的毛泽东主席万分悲恸,坚持看完了生前阅示的最后一份文件 ——《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报告》,并对抗震工作作了叮咛和嘱托。7月30日至8月7日,中共中央派出以华国锋、陈永贵、乌兰夫等为正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代表毛泽东、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慰问,具体指导抗震救灾工作。1978年9月19日,在唐山大规模复建即将开始之际,邓小平同志到唐山视察,深入到开滦、唐钢和建筑工地,了解工人的生活情况,听取城市建设规划的汇报,关心受灾后群众的居住条件,对住宅建设的速度、质量乃至楼层的高度都作了重要指示。1986年7月28日,万里同志出席唐山抗震救灾10周年大会,并发表了讲话。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同志参加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大会,题词总结抗震精神,勉励唐山人民“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7月28至29日,胡锦涛同志到唐山视察,殷切期望“唐山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唐山人民不会忘记,是党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从地震发生的当日到7月底,短短的4天之内,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280个医疗队、2万多名医疗队员、3万余名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日夜兼程,赶赴唐山。无以数计的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抵灾区,16个省市的物资救助,1300多名专业防疫人员展开防疫工作,有效控制了灾后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在抢救伤员、安排好灾区生活的基础上,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协同唐山地、市千方百计做好通电、通水、通路、通邮的“四通”工作,狠抓了“生命线工程”的恢复建设;10万建筑大军和省内20万建筑工人投入到一场空前未有的重建唐山的大会战中;10余万名重伤员被转运到全国各地,接受精心治疗;国家拨款43亿元,调拨大量的救援物资钢材、木材、水泥……
正如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所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新唐山拔地而起,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历史的腾飞,会使每一个唐山人找到千真万确的答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唐山;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唐山;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和人民解放军的奋力抢险共建,就没有唐山人民的今天!
唐山抗震的历史向世人昭示:当所有的艰难险阻降临时,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无往而不胜的利剑;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当狂涛恶浪袭来时,党就是人民心中的中流砥柱!
抗震精神,是唐山崛起之魂,是唐山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她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屹立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的抗震纪念碑,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臂。碑身四周环绕8幅花岗岩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唐山人看来,它不仅是对那场亘古未有的大浩劫的纪念,更是新唐山拔地而起、构筑雄健高远的城市魂魄的真实写照。
31年来,正是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激励下,唐山人民倾注满腔心血,浇铸了新唐山的文明魂魄,使唐山成为渤海之滨一颗闪耀着人类文明之光的璀璨明珠。抗震精神,是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它生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它教育人类在天灾面前,选择坚强、选择艰苦奋斗、选择携手相拥共渡难关。
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与实践的结晶,是唐山重生的强大支撑和崛起的思想之魂。大革命时期,革命先驱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解放后,唐山西铺村靠“三条驴腿”组织起“互助社”,被毛泽东称赞为代表“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的“穷棒子精神”;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恩来誉为“当代愚公精神”。这种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抗震精神,给予唐山人以无穷的力量。
英雄的唐山人民,以其惊人的豪情和毅力,演绎了一个再造新唐山的人间神话。他们“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依靠这种精神支撑,震后第7天就组装了第一批自行车,震后第10天就产出第一车煤,震后第14天发电厂就并网发电,震后第20天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震后第28天就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就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就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无法忘记:卢桂兰,那位在废墟中挣扎求生13天后获救的“渴生者”;蒋忆潮,那位把孤儿带进护送的列车、带进盲人居住区的民政局局长;资希圣,那位双目失明的鼓书艺人;陈树海,带领弟兄们在矿井深处与死神搏斗15天才重见天日的矿场老班长……
31年,弹指一挥间。这些顽强的唐山人已一个个离去。可是他们的面容和笑语,还那般清晰地恍如昨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我们前行。
无数抗震的亲历者告诉我们,震后的唐山没有眼泪,那一刻,唐山人民把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力量。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孕育,在共产主义精神的催化下形成,在救灾、重建、发展的过程中奔腾、激荡、升华,成为唐山人最可宝贵的收获和财富。据此,唐山人民如逐日的夸父,在废墟上投杖为林,重建起更加美好的精神和物质家园。
新唐山,生于1976年。凤凰山下31年的涅槃见证了一个时代血色蓬勃的苦难倒影,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信念。无数的海内外人士来到这里,感慨于唐山的再造奇迹,更敬佩唐山人的“抗震精神”。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
抗震精神是唐山崛起之魂。人们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舍局部为全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唐山的重建、崛起、发展。抗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勇的唐山儿女,在大地震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尽管当时缺吃、缺穿、缺水、缺房,但唐山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干群鱼水,战胜了自然灾害,使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中崛起。抗震精神也是融入唐山人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在那场浩劫中锤炼出的新的亲情友情,折射出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爱,历久弥新。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不仅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璀璨,更创造了属于今天的辉煌。
唐山,这座曾被地震无情地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正快速地成长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以及陶瓷等为主的十大支柱产业。2005年,唐山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全部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25.5倍和55.5倍。河北省提出,唐山将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以临港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工业用地充实的有利条件,强化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做强临港产业;推进曹妃甸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重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无论是对京津冀都市圈的界定,还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唐山都是一个必然介入的角色。如今,唐山成为河北省改革开放的“领头羊”,经济总量占全省1/3强,被誉为全国最具活力的18个城市之一。
人类相信这样的历史规律:每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都会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我们在唐山可以看到这种进步。这种凤凰涅槃般的进步,不仅针对一座城市,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是一种人生顿悟。
( 责编 肖 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