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任何物理结论都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得来的。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感知事物,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经常设计实验,保持新颖和变化,才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趣,兴趣的大小如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使他们乐于学习,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对比实验,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把我运用的对比实验介绍一下。
1 设计小型对比实验,人人参与,刺激学生感观
1。1 蒸发致冷
首先在每个学生的手上涂点酒精,再让学生用嘴吹一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蒸发致冷的感觉。和不涂酒精进行对比,谈谈感受。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两支温度计,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少许棉花包起来,用细线稍加固定,再用酒精灯蘸上酒精,把两支温度计放在一起,用扇子扇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学生聚精会神的看着,用棉花包起来的温度计示数会迅速下降,下课后,温度会从15摄氏度下降到4摄氏度,而另一只温度不发生变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动眼动脑参与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于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对比实验很多,可在黑板上用湿布擦出面积相同的两块湿地,一块用酒精灯烤,一块不用(温度高低不同);一块用扇子扇,一块不用(空气流速不同);同样多的水滴,一个面积涂大,一个不摊开进行对比(面积大小不同),面积相同的酒精和水(种类)。进行对比实验很能说明问题。给学生以视觉的刺激。
1。2 压强
学了压力以后,学习压强的概念时,学生不易接受,怎样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呢?我把图钉尖磨平,每张桌子上放两对图钉一小块木板,让学生用同样大的力往木板里按图钉。一个很轻易的就按进去了,另一个则按不进去或很费劲。同样大的压力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比后获息压强不同造成的,什么是压强呢?这时再进行压强教学,效果很好。
2 把对比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发认知冲突,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2。1 凝固点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回家用相同的碗或杯子放入质量相同的盐水和清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过20分钟打开观察一次,第二天交流观察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叙述自己做实验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盐水结冰迟,经讨论分析交流明白,加盐后降低了水的凝固点。同时联想到冬天下雪后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洒上融雪剂,雪就不会结冰也是这个道理。主动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2。2 物态变化
布置学生放学回家后,每人买一支冷饮,冷冻好以后,拿出来观察周围水蒸气的变化(出现白雾),再观察冷饮外表的变化(结一层霜,凝华),然后放入玻璃杯中,盖上盖,观察玻璃杯外侧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液化现象)。组织学生在课外观察思考物理问题。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 设计对比实验,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以往教学中通過画图和举例来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所学的知识,降低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小实验,用装德芙巧可立的硬塑料盒(透明度很好)翻过来,在盖子上放上一小块平面镜和一小块布,在盒中充入一些烟,倒扣好以后,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平面镜和布,学生能看到镜面反射的光路,在布上发生漫反射的光路,完全不同,且光路清晰可见。学生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产生感性认识,印象深刻,兴趣很浓。然后追问,为什么加入烟就能看见光路了呢?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合作分析学生终于知道,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光路,光照在烟雾颗粒上发生漫反射,我们才看清光路的。
3。2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学生猜想电流像水流那样,从正极流出,电流越来越小,电流越小,灯泡越暗。怎样打破学生的错误认识呢?我设计如下实验,给他们提供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串联接入电路,打开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然后再把小灯泡前后位置颠倒,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会发现小灯泡不是越来越暗,而是发光强的小灯泡,不管接到什么地方都亮。通过前后对比,知道自己的想法错了,那么串联电路电流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再通过电流表进行实验探究。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同呢?为下学期功率的学习打下伏笔,教学要有留白。
4 改进对比实验,创造性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4。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实验
按教材实验装置组装好实验器材,这个实验不易成功,达到海波熔点以后,几分钟就熔化了,熔点不明显,怎么办呢?对此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烧杯水里再放一只温度计,用来监测水温,使之不要超过60 ℃左右。也就是比海波的熔点高一些,水温高了把酒精灯撤掉,用水余温来加热,低于50 ℃再加热,相同的熔点出现好多次,实验变得容易操作,效果明显。再和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对比,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一目了然。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描出图像,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4。2 透镜的作用
透镜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可在阳光(或用投影仪)下进行,让学生用凸透镜把光照在白纸上,找到焦点,发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测出焦距。得出结论后,再给学生发一块凹透镜,让学生用同样方法测出其焦距。学生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焦点,这时教师指出这个透镜和那块不一样,这是凹透镜。对光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纸上出现一个比镜面大的光斑,且较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处理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枯燥,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记得牢。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3 电功率
用25 W和100 W两只不同规格的灯泡组成串联电路。观察灯泡串联时发光情况,25 W的灯泡亮一些,而并联时100 W的灯泡亮一些,同一个灯泡,由于连接方法的不同,亮度就不一样。学生会形成疑问,灯泡的亮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处于不愤不发的状态。
4。4 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气泡的大小变化。发现水快沸腾时的瞬间气泡由大变小,经过认真的观察,发现在水快沸腾前几秒钟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很好奇,我立刻追问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大都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探究性的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终上所述,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贯穿始终,时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设计和运用对比实验,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物理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课后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说明在实验教学的引导下,他们的思维之门已开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在探索实验中,调动学生各种感观,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极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经常设计实验,保持新颖和变化,才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趣,兴趣的大小如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使他们乐于学习,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对比实验,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把我运用的对比实验介绍一下。
1 设计小型对比实验,人人参与,刺激学生感观
1。1 蒸发致冷
首先在每个学生的手上涂点酒精,再让学生用嘴吹一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蒸发致冷的感觉。和不涂酒精进行对比,谈谈感受。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两支温度计,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用少许棉花包起来,用细线稍加固定,再用酒精灯蘸上酒精,把两支温度计放在一起,用扇子扇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学生聚精会神的看着,用棉花包起来的温度计示数会迅速下降,下课后,温度会从15摄氏度下降到4摄氏度,而另一只温度不发生变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动眼动脑参与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于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对比实验很多,可在黑板上用湿布擦出面积相同的两块湿地,一块用酒精灯烤,一块不用(温度高低不同);一块用扇子扇,一块不用(空气流速不同);同样多的水滴,一个面积涂大,一个不摊开进行对比(面积大小不同),面积相同的酒精和水(种类)。进行对比实验很能说明问题。给学生以视觉的刺激。
1。2 压强
学了压力以后,学习压强的概念时,学生不易接受,怎样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呢?我把图钉尖磨平,每张桌子上放两对图钉一小块木板,让学生用同样大的力往木板里按图钉。一个很轻易的就按进去了,另一个则按不进去或很费劲。同样大的压力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比后获息压强不同造成的,什么是压强呢?这时再进行压强教学,效果很好。
2 把对比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发认知冲突,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2。1 凝固点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回家用相同的碗或杯子放入质量相同的盐水和清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过20分钟打开观察一次,第二天交流观察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叙述自己做实验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盐水结冰迟,经讨论分析交流明白,加盐后降低了水的凝固点。同时联想到冬天下雪后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洒上融雪剂,雪就不会结冰也是这个道理。主动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2。2 物态变化
布置学生放学回家后,每人买一支冷饮,冷冻好以后,拿出来观察周围水蒸气的变化(出现白雾),再观察冷饮外表的变化(结一层霜,凝华),然后放入玻璃杯中,盖上盖,观察玻璃杯外侧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液化现象)。组织学生在课外观察思考物理问题。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 设计对比实验,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以往教学中通過画图和举例来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所学的知识,降低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小实验,用装德芙巧可立的硬塑料盒(透明度很好)翻过来,在盖子上放上一小块平面镜和一小块布,在盒中充入一些烟,倒扣好以后,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平面镜和布,学生能看到镜面反射的光路,在布上发生漫反射的光路,完全不同,且光路清晰可见。学生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产生感性认识,印象深刻,兴趣很浓。然后追问,为什么加入烟就能看见光路了呢?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合作分析学生终于知道,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光路,光照在烟雾颗粒上发生漫反射,我们才看清光路的。
3。2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学生猜想电流像水流那样,从正极流出,电流越来越小,电流越小,灯泡越暗。怎样打破学生的错误认识呢?我设计如下实验,给他们提供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串联接入电路,打开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然后再把小灯泡前后位置颠倒,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会发现小灯泡不是越来越暗,而是发光强的小灯泡,不管接到什么地方都亮。通过前后对比,知道自己的想法错了,那么串联电路电流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再通过电流表进行实验探究。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同呢?为下学期功率的学习打下伏笔,教学要有留白。
4 改进对比实验,创造性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4。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实验
按教材实验装置组装好实验器材,这个实验不易成功,达到海波熔点以后,几分钟就熔化了,熔点不明显,怎么办呢?对此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烧杯水里再放一只温度计,用来监测水温,使之不要超过60 ℃左右。也就是比海波的熔点高一些,水温高了把酒精灯撤掉,用水余温来加热,低于50 ℃再加热,相同的熔点出现好多次,实验变得容易操作,效果明显。再和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对比,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一目了然。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描出图像,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4。2 透镜的作用
透镜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可在阳光(或用投影仪)下进行,让学生用凸透镜把光照在白纸上,找到焦点,发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测出焦距。得出结论后,再给学生发一块凹透镜,让学生用同样方法测出其焦距。学生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焦点,这时教师指出这个透镜和那块不一样,这是凹透镜。对光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纸上出现一个比镜面大的光斑,且较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处理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枯燥,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记得牢。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3 电功率
用25 W和100 W两只不同规格的灯泡组成串联电路。观察灯泡串联时发光情况,25 W的灯泡亮一些,而并联时100 W的灯泡亮一些,同一个灯泡,由于连接方法的不同,亮度就不一样。学生会形成疑问,灯泡的亮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处于不愤不发的状态。
4。4 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气泡的大小变化。发现水快沸腾时的瞬间气泡由大变小,经过认真的观察,发现在水快沸腾前几秒钟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很好奇,我立刻追问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大都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探究性的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终上所述,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贯穿始终,时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设计和运用对比实验,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物理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课后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说明在实验教学的引导下,他们的思维之门已开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在探索实验中,调动学生各种感观,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极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