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星崇拜已成为当代女大学生娱乐和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之一。韩星崇拜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全球一体化、社会转型衍生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形成,视觉文化兴起。以当红的韩国偶像剧《太阳的后裔》为现实题材,对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做客观的行为定性,解读追星背后的实质——精神诉求、信仰缺失。
关键词:偶像崇拜;精神诉求;信仰缺失;视觉文化;工具理性
最近《太阳的后裔》这部迷你剧在中国内地的收视率惊人,观看主力军——当代女大学生,再次掀起韩星崇拜的潮流,大批青年以此为时尚。部分女大学生,将情感完全寄托于偶像,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虚幻满足。沉迷于倾向享乐、虚幻的精神娱乐,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更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深究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行为背景,解读其实质对于引导当代女大学生健康发展,改善、充实她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一)工具理性标准
“工具理性”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的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工具理性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价值结晶,作为非本土 “文明”,它的传入对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有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过程——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
全球一体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终极价值追求的差异的冲突不断加剧。全球一体化是工具理性价值观在中国形成的外因、助推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长期伴随的一种状态是思想意识的发展滞后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并不能及时的适应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的衰落,人身依附关系解体带来的自由与疏离促使信仰、价值的迷失与混乱。
(二)视觉文化兴起
视觉文化是文化发展中一个趋势性现象,当今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的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其本质性表现是对外观的极度关注,从对物的关注更多的转向于对人的关注。“身体文化”确立了视觉标准的母体——身体的美学标准,最终趋向于偶像化,助长了对形象的迷恋。韩国偶像剧迎合视觉文化主导的趋势,抓住了当代女性对男性“高颜值”、“小鲜肉”的需求,以商业打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演员被打造为视觉消费的产品,他们不再单向性的仅仅以专业表演素质赢得观众,他们的年龄、身段、容颜更有决定性,并以自身的特点有意无意的投合观众的需求。偶像剧作为一种轻松、模式化的艺术,缺乏真实的社会前提,往往有一种实际的合法的假象,这也是成为女大学生心灵避难所的客观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社会所需的严肃、认真的信念。偶像崇拜倾向于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而且艺术的独一无二的灵韵可能早已消失,这不仅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也使观众的想象力和自发性渐渐萎缩,最后保留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残核。
二、实质解读
(一)精神诉求
偶像崇拜是当代女大学生不满于她们特有的生存状态的无声呐喊和精神诉求。当代女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从期望与现实、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的层面而言严重不对等: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情感丰富。经济有保障,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相对单调的校园生活,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真实生活与梦想遥遥相距,这种差距导致她们只能将情感寄托于虚幻的暂时性的对象——剧中帅气、体贴的偶像。
加之,大学生是由来自不同地域,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的主体构成的群体,且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意识和接受背景,大学课程的分散与流动,相互之间很难建立稳固的信任和感情,容易产生一种微妙而复杂的边缘性心理——孤独。这种孤独感其实是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的核心,是现代人真实生存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她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定时段。而与孩童时期的幻想截然不同的平淡而充斥利益竞争的现实生活易对她们造成伤害,形成心理上的伤感和痛苦,最终转化为深植内心的孤独意识。
情感上的孤独和无能为力不得不使她们寻求逃避,一种享乐式的逃避——情感“出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突围。不仅逃避恶劣的现实,更是逃避对现实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出走”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孤独感,“出走”的行为暂缓解了这种孤独。她们通过仰慕或迷恋某一对象,把自己想象成偶像的女朋友或配偶,想象经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事情,如完美对象和美好爱情。在偶像身上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或归属感,情感和孤独的精神诉求在偶像崇拜的行为过程中得到了想象性的满足。但是偶像作为过渡性客体,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第三个区域”,它既不属于自我的内在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外在于我的客观世界,而是自我与外在世界相交汇的世界,是一个驿站。情感“出走”和过渡性客体的逃避性、虚幻性、暂时性决定了偶像崇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精神饥渴,情感孤独依然存在。
(二)信仰缺失
“精神饥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病灶,它导源于精神价值的失落,是深刻的信仰危机的表征。” 信仰是人们对认定为最具人生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坚定不移的追求。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涉及世界与人生终极意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引導人的行为,是内在的精神秩序。秩序限制我们的同时,它也给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对这些“秩序的怀疑并称为世界的‘去幻’。”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个体化模型的三重维度:一是解放维度,就是从传统的社会运行模式中摆脱出来,从历史性规定的社会形式中解放出来;二是祛魅维度,即对真知,理念和指导性规范的传统确信的丧失;三是控制维度,即再次进入到新的社会体系中。祛魅维度即“去幻”是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最为显著。信仰的缺失质疑了原本科学与理性对于真理的垄断,使当代女大学生徘徊于“可怜的舒适”——偶像崇拜。当代女大学生想从偶像崇拜解读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渴求如同崔健在他的歌《一无所有》中,对信仰、精神一无所有的彷徨、失落的呐喊。
三、结语
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痛。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症结在于她们的思想、精神的游离。韩星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放松精神压力,是她们比较喜欢和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但行为的背后是她们对情感孤独、精神迷失的宣泄。这一现实的问题不仅体现出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对其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专著: 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
[2]学位论文: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大学:吉林大学2010.4
注释:
[1]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查拉图斯特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关键词:偶像崇拜;精神诉求;信仰缺失;视觉文化;工具理性
最近《太阳的后裔》这部迷你剧在中国内地的收视率惊人,观看主力军——当代女大学生,再次掀起韩星崇拜的潮流,大批青年以此为时尚。部分女大学生,将情感完全寄托于偶像,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虚幻满足。沉迷于倾向享乐、虚幻的精神娱乐,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更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深究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行为背景,解读其实质对于引导当代女大学生健康发展,改善、充实她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一)工具理性标准
“工具理性”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的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工具理性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价值结晶,作为非本土 “文明”,它的传入对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有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过程——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
全球一体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终极价值追求的差异的冲突不断加剧。全球一体化是工具理性价值观在中国形成的外因、助推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长期伴随的一种状态是思想意识的发展滞后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并不能及时的适应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的衰落,人身依附关系解体带来的自由与疏离促使信仰、价值的迷失与混乱。
(二)视觉文化兴起
视觉文化是文化发展中一个趋势性现象,当今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的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其本质性表现是对外观的极度关注,从对物的关注更多的转向于对人的关注。“身体文化”确立了视觉标准的母体——身体的美学标准,最终趋向于偶像化,助长了对形象的迷恋。韩国偶像剧迎合视觉文化主导的趋势,抓住了当代女性对男性“高颜值”、“小鲜肉”的需求,以商业打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演员被打造为视觉消费的产品,他们不再单向性的仅仅以专业表演素质赢得观众,他们的年龄、身段、容颜更有决定性,并以自身的特点有意无意的投合观众的需求。偶像剧作为一种轻松、模式化的艺术,缺乏真实的社会前提,往往有一种实际的合法的假象,这也是成为女大学生心灵避难所的客观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社会所需的严肃、认真的信念。偶像崇拜倾向于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而且艺术的独一无二的灵韵可能早已消失,这不仅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也使观众的想象力和自发性渐渐萎缩,最后保留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残核。
二、实质解读
(一)精神诉求
偶像崇拜是当代女大学生不满于她们特有的生存状态的无声呐喊和精神诉求。当代女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从期望与现实、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的层面而言严重不对等: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情感丰富。经济有保障,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相对单调的校园生活,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真实生活与梦想遥遥相距,这种差距导致她们只能将情感寄托于虚幻的暂时性的对象——剧中帅气、体贴的偶像。
加之,大学生是由来自不同地域,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的主体构成的群体,且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意识和接受背景,大学课程的分散与流动,相互之间很难建立稳固的信任和感情,容易产生一种微妙而复杂的边缘性心理——孤独。这种孤独感其实是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的核心,是现代人真实生存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她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定时段。而与孩童时期的幻想截然不同的平淡而充斥利益竞争的现实生活易对她们造成伤害,形成心理上的伤感和痛苦,最终转化为深植内心的孤独意识。
情感上的孤独和无能为力不得不使她们寻求逃避,一种享乐式的逃避——情感“出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突围。不仅逃避恶劣的现实,更是逃避对现实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出走”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孤独感,“出走”的行为暂缓解了这种孤独。她们通过仰慕或迷恋某一对象,把自己想象成偶像的女朋友或配偶,想象经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事情,如完美对象和美好爱情。在偶像身上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或归属感,情感和孤独的精神诉求在偶像崇拜的行为过程中得到了想象性的满足。但是偶像作为过渡性客体,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第三个区域”,它既不属于自我的内在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外在于我的客观世界,而是自我与外在世界相交汇的世界,是一个驿站。情感“出走”和过渡性客体的逃避性、虚幻性、暂时性决定了偶像崇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精神饥渴,情感孤独依然存在。
(二)信仰缺失
“精神饥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病灶,它导源于精神价值的失落,是深刻的信仰危机的表征。” 信仰是人们对认定为最具人生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坚定不移的追求。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涉及世界与人生终极意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引導人的行为,是内在的精神秩序。秩序限制我们的同时,它也给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对这些“秩序的怀疑并称为世界的‘去幻’。”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个体化模型的三重维度:一是解放维度,就是从传统的社会运行模式中摆脱出来,从历史性规定的社会形式中解放出来;二是祛魅维度,即对真知,理念和指导性规范的传统确信的丧失;三是控制维度,即再次进入到新的社会体系中。祛魅维度即“去幻”是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最为显著。信仰的缺失质疑了原本科学与理性对于真理的垄断,使当代女大学生徘徊于“可怜的舒适”——偶像崇拜。当代女大学生想从偶像崇拜解读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渴求如同崔健在他的歌《一无所有》中,对信仰、精神一无所有的彷徨、失落的呐喊。
三、结语
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痛。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症结在于她们的思想、精神的游离。韩星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放松精神压力,是她们比较喜欢和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但行为的背后是她们对情感孤独、精神迷失的宣泄。这一现实的问题不仅体现出当代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对其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专著: 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
[2]学位论文: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大学:吉林大学2010.4
注释:
[1]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查拉图斯特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