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凭借特有的精神活动能力创造自己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到真正成为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飞跃.有的文明完成这个飞跃,不断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文明飞跃的实现依靠伟大思想家的探索,孔子儒家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文明的飞跃,而且开辟了正确的人文道路,中国文明因此源远流长,持续发展.
【机 构】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2642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凭借特有的精神活动能力创造自己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到真正成为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飞跃.有的文明完成这个飞跃,不断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文明飞跃的实现依靠伟大思想家的探索,孔子儒家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文明的飞跃,而且开辟了正确的人文道路,中国文明因此源远流长,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从立法技术和实质内容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已不适应当前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其修订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与立法学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托,确立科学化、法治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目标与国家高质量发展客观要求为价值指引,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法律的重点内容和效力层级.尤其是在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应当加快制定一部内容详尽、技术规范、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中外合作教育法律或法规.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更是一部理学著作,是宋代易学与理学交融的杰出成果之一.程颐是在严格的儒学立场上对易传进行注解,基于“理本体”的视域中去考察易传之义理.他运用理学思想就易传中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与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理性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其易学特色可概况为“阐明儒理”.具体而言,他利用理学的范畴对传统易经进行新意解读,如“理气”“天命”“体用”等,从而建构起理学模式中的易经体系.就其理学内容而言,他基于“理本体”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理”与“象”的问题,将一般意义上的“天下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有力批判,深刻揭露了杜林平等观的虚伪性.恩格斯认为,平等是历史的产物,它以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平等是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具有阶级性,只有彻底消灭阶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平等.在新时代,深入探究恩格斯的平等观,不仅有助于人们拨开西方“普世价值”理论的迷雾,也有助于人们把握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当前我国打击网络犯罪面临着犯罪地管辖模式失灵、指定管辖失范以及并案侦查缺乏监督三大管辖问题,原因在于我国立法思路不科学、侦查中心主义带来的外部监督乏力和诉讼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此,应当在坚持以犯罪地为中心的基本管辖原则下,明确指定管辖范围和程序,探索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管辖,同时强化法检监督制约和程序制裁,以期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
综合易学诸家对升卦的阐释,可将其意蕴归结为君子之道、王道、修身之道三个层面.此外,升卦与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涉及许多与祭祀相关的因素,这些祭祀因素与升卦意蕴相关联,根源于殷周之际的社会背景及文王发轫的政治背景.由祭祀引申出君子之道、王道、修身之道,显示着礼乐文化的发展.
学界在南京国民政府公路建设研究方面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但学者多集中在公路管理机制、公路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政治、社会史层面上的探讨,虽有学者指出此时期公路的军事化性质,但未深入研究.这种现状导致我们只认识到了南京国民政府修路用于民用、内战的一面,而忽视了抗日的另一面.近年来不断公开的中外民国档案史料,为弥补这一不足、继续深化对相关公路史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就读懂了作者真正想要通过作品所说的话.选择叙事学中的人物叙事作为切入点,对余华的作品《一九八六年》进行分析,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构建、主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连接、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设置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对小说《小姨多鹤》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张俭的驴性、小环的凑合、多鹤的母性都显现出强烈的生命力量,他们的生命力量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融入于生活现实中,表现在苦难中、情感中、人性中.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生存生活经历,人物身上呈现的美丽而强烈的生命张力得以探寻.
21世纪以来,日益分化的语境对女性文学之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塑造作用,与20世纪90年代固守于自己的房间,在性别对抗、“身体”和“欲望”的展现、“历史”的追索中探寻“主体”的女性写作不同,21世纪女性文学在驳杂的语境下调整姿态调转目光,直面多重语境夹裹下的时代现场,笔触从狭窄的屋宇转向宽阔的大地,寻求两性的和谐并表现出对普世的人情关怀,也淡化了与历史的“恩怨”,呈现出质地不同的新的写作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