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20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有常委,集体出席为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人员举行的隆重葬礼。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这一国葬仪式。
当地时间1月12日令人恐惧的大地震,里氏7.3级,不到短短1分钟,又接连发生了数起余震。太子港包括总统府在内的大量建筑,瞬间成为废墟,许多人丧生,许多人被压在瓦砾下。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中的8名烈士,就是这样突然献身的。
在另一条战线上,中国的表现同样值得称道。震后不到4个小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结,长途劳顿,于14日抵达海地,成为率先赶赴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他们奋战两周,于27日载誉归来。而且这一次,国家级媒体给予了充分的后续报道。
儿行千里母担忧。正是因为海地有中国维和人员,海地的灾难才如此牵动亿万中国人民。那里大约有125名中国维和警察,他们是由9000多人组成的联合国维和机构的一部分,也是2004年以来中国派往海地的第8支维和部队。中国忠于世界和平事业,现在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出兵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累计派出14000余人次,参与了24个联合国维和行动。
在海地大地震中殉职的8名中国警察提醒人们:维和是一项危险的职业,它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和坚定决心。这样的承诺,必须体现为信仰和平并崇尚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国情怀。
海地的悲剧在中国产生特殊的共鸣。这不仅是海地20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地震,它也立刻让人想起不堪回首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万里之外的弹丸小国海地,一下子将全体国人的心紧紧抓住,它使国人的目光不由得穿过时空,密切关注遥远而动荡的地球另一边的角落里所发生的一切。中国的国际义务,中国的人道情怀,中国的全球使命,中国的世界贡献,都在八宝山这一幕实现了交融和升华。
隆重其事,备极哀荣;厚葬英烈,大国灵魂……
灾难频袭海地
当人们再次转向海地,探究这个多灾多难的贫困小国时,脑海中就会闪现出用惊心动魄、史不绝书这样的念头。据法新社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够得上大灾的,至少有如下纪录:
1770年地震将太子港夷为平地
1842年地震摧毁了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和其他一些城市
1935年暴风雨淹没了2000生灵
1946年海啸造成1790人死亡
1954年飓风黑兹尔(Hazel)带来数百个生命损失
1963年飓风弗罗拉(Flora)在海地和古巴造成6000人死亡
1994年 飓风戈登(Gordon)伤亡数百
1998年飓风乔治斯(Georges)毁掉了80%的庄稼
2004年洪水冲走了2600人
2004年热带风暴珍尼(Jeanne)1900人遇难
2007年 热带风暴诺埃尔(Noel)引发泥石流和洪水泛滥
2008年 3场飓风和热带风暴造成死亡800人
2010年地震袭击太子港;300多万人(海地三分之一人口)受伤或无家可归;
截至1月27日,死亡人数已约17万。
上述显示,有一个令人忧虑的趋势正在凸现:灾害频率越来越快。19世纪只有1次;20世纪6次,相当一些时候是10内年发生1次,进入90年代间隔大为缩短;21世纪的过去10年已经5次,平均两年1次。紧随新10年的开始而来的这场里氏7.3级的地震被认为是海地建国206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地震。
除了天灾,海地的人祸同样举世闻名。这主要表现为政局动荡,包括政府缺乏局势控制能力、反对派与当权者势不两立造成事实上的国家分裂、外国势力卷入内政甚至武装干涉、内乱、政变、时常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层出不穷的领导人逃亡、流放以及前政府追随者与现政府的派别斗争。在海地206年的历史上,发生过32次政变,政府和社会不稳阻碍了国家的进步。
维和救援凸现中国存在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度,中国在海地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中国维和警察。2004年2月29日夜,安理会通过第152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简称联海团,写作MINUSTAH或Minustah)。就是这一次,中国向海地派出了第1支维和部队。
海地没有军队,警察部队在发生地震后也几乎瓦解。海地安全几乎完全仰赖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强震袭击之前,在海地只有不到20名美国军事人员,他们主要在美国驻海地大使馆工作。美国一度似乎对海地视而不见。
1月13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报道说,在海地发生大地震后,美国面临着一项特殊考验,美国在西半球的突出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因为中国救援队会率先抵达海地,他们要比美国救援队早到几个小时。据说中国是第四个到达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冰岛和波多黎各。
美国的反应值得认真研究。国际救援工作酝酿着权力斗争,各援助国确实有一丝竞争的意味。欧盟在援助海地的“竞赛”中也不甘落后。在奥巴马所称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中,他似乎感觉到应该由华盛顿担负起海地的领导责任。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中国周边出现海地这样的灾难,中国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能否成为引人瞩目的中心。
12日事发当天,为了应对海地地震造成的破坏,美国政府业已启动大规模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工作。政府讓“卡尔
当地时间1月12日令人恐惧的大地震,里氏7.3级,不到短短1分钟,又接连发生了数起余震。太子港包括总统府在内的大量建筑,瞬间成为废墟,许多人丧生,许多人被压在瓦砾下。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中的8名烈士,就是这样突然献身的。
在另一条战线上,中国的表现同样值得称道。震后不到4个小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结,长途劳顿,于14日抵达海地,成为率先赶赴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他们奋战两周,于27日载誉归来。而且这一次,国家级媒体给予了充分的后续报道。
儿行千里母担忧。正是因为海地有中国维和人员,海地的灾难才如此牵动亿万中国人民。那里大约有125名中国维和警察,他们是由9000多人组成的联合国维和机构的一部分,也是2004年以来中国派往海地的第8支维和部队。中国忠于世界和平事业,现在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出兵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累计派出14000余人次,参与了24个联合国维和行动。
在海地大地震中殉职的8名中国警察提醒人们:维和是一项危险的职业,它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和坚定决心。这样的承诺,必须体现为信仰和平并崇尚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国情怀。
海地的悲剧在中国产生特殊的共鸣。这不仅是海地20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地震,它也立刻让人想起不堪回首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万里之外的弹丸小国海地,一下子将全体国人的心紧紧抓住,它使国人的目光不由得穿过时空,密切关注遥远而动荡的地球另一边的角落里所发生的一切。中国的国际义务,中国的人道情怀,中国的全球使命,中国的世界贡献,都在八宝山这一幕实现了交融和升华。
隆重其事,备极哀荣;厚葬英烈,大国灵魂……
灾难频袭海地
当人们再次转向海地,探究这个多灾多难的贫困小国时,脑海中就会闪现出用惊心动魄、史不绝书这样的念头。据法新社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够得上大灾的,至少有如下纪录:
1770年地震将太子港夷为平地
1842年地震摧毁了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和其他一些城市
1935年暴风雨淹没了2000生灵
1946年海啸造成1790人死亡
1954年飓风黑兹尔(Hazel)带来数百个生命损失
1963年飓风弗罗拉(Flora)在海地和古巴造成6000人死亡
1994年 飓风戈登(Gordon)伤亡数百
1998年飓风乔治斯(Georges)毁掉了80%的庄稼
2004年洪水冲走了2600人
2004年热带风暴珍尼(Jeanne)1900人遇难
2007年 热带风暴诺埃尔(Noel)引发泥石流和洪水泛滥
2008年 3场飓风和热带风暴造成死亡800人
2010年地震袭击太子港;300多万人(海地三分之一人口)受伤或无家可归;
截至1月27日,死亡人数已约17万。
上述显示,有一个令人忧虑的趋势正在凸现:灾害频率越来越快。19世纪只有1次;20世纪6次,相当一些时候是10内年发生1次,进入90年代间隔大为缩短;21世纪的过去10年已经5次,平均两年1次。紧随新10年的开始而来的这场里氏7.3级的地震被认为是海地建国206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地震。
除了天灾,海地的人祸同样举世闻名。这主要表现为政局动荡,包括政府缺乏局势控制能力、反对派与当权者势不两立造成事实上的国家分裂、外国势力卷入内政甚至武装干涉、内乱、政变、时常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层出不穷的领导人逃亡、流放以及前政府追随者与现政府的派别斗争。在海地206年的历史上,发生过32次政变,政府和社会不稳阻碍了国家的进步。
维和救援凸现中国存在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度,中国在海地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中国维和警察。2004年2月29日夜,安理会通过第152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简称联海团,写作MINUSTAH或Minustah)。就是这一次,中国向海地派出了第1支维和部队。
海地没有军队,警察部队在发生地震后也几乎瓦解。海地安全几乎完全仰赖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强震袭击之前,在海地只有不到20名美国军事人员,他们主要在美国驻海地大使馆工作。美国一度似乎对海地视而不见。
1月13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报道说,在海地发生大地震后,美国面临着一项特殊考验,美国在西半球的突出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因为中国救援队会率先抵达海地,他们要比美国救援队早到几个小时。据说中国是第四个到达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冰岛和波多黎各。
美国的反应值得认真研究。国际救援工作酝酿着权力斗争,各援助国确实有一丝竞争的意味。欧盟在援助海地的“竞赛”中也不甘落后。在奥巴马所称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中,他似乎感觉到应该由华盛顿担负起海地的领导责任。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中国周边出现海地这样的灾难,中国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能否成为引人瞩目的中心。
12日事发当天,为了应对海地地震造成的破坏,美国政府业已启动大规模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工作。政府讓“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