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太多,伤害鸟,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到了冬天,大地一片荒凉。这时,树上也很难寻找到果子。人是富足了,鸟却到了饥荒季节。当然,只要鸟勤快,总能找到虫子充饥,不至于饿死。好些鸟警惕性特别高,一眼就能识破人的可恨。但有些鸟类,在寻觅食物时,容易上人的当。看,我们用竹篾编一种支鸟的竹器,这种简单的捕鸟的工具,已经流传多年了。我们只消在苞谷地,随便挖翻一小片新鲜的土,使点技巧,支好竹器,竹器上压块石头,拿土里的白蛆或蚯蚓作诱饵,鸟保准上钩。白蛆或蚯蚓在竹器里面活跳跳地招惹,鸟一时被美餐弄昏了头,忘了这是陷阱,扑向诱饵。使劲一拉诱饵,就被竹器盖住。有一种灰色的群居的鸟,叫声是“仁——咿——仁——”,非常喜欢吃白蛆。这种鸟只在冬天见得到,其他季节不知去哪里了。你支竹器的时候,它们就在周围飞舞、呜叫、馋嘴。支好竹器后,你才走开几步,它就成了囚徒。不知是这种鸟天生不懂得害怕,还是脑子有问题,一只落网了,不会吸取什么教训,另一只照样来送命,反反复复,有时,一天可以支到十多只。太容易到手了,反而使人丧失兴趣。杀死它们的方式是捏住脖子,扑扑腾腾挣扎几下后,断了气,我们就在外边烧了吃,吃不完的拿回家里。客人来时,饭桌上常常有一碗野味。大人有些炫耀似的介绍,是儿子支回来的。我们也难免得到客人的几句“勤快”“有本事”之类脸上添光的话。鹌鹑也常成为我们的阶下囚。鹌鹑肉长得铁,而且肥厚,有几两重,吃起来清香可口。还有好些鸟,都惨死在我们的小小诡计里。细细数来,我支到的鸟可能有几百只。如果把其他伙伴支到的加起来,有一棵大树的叶子多了。
捉鸟窝,也是一项灭鸟的内容。比如聋子雀,繁殖得非常快,遍地都是它们的身影,羽毛赤褐色,尾巴长长的,像扫帚,据说,耳朵是聋的。春夏时节筑新窝,产卵。奇怪的是,它们总爱把窝筑在路边的草窠中。人路过时只要脚步不重,它们不会受惊;万一被惊动了,它们“扑棱”飞出来,窝便暴露了。看好了它们的窝,在孵卵时,不管白天夜晚,只要蹑手蹑脚地靠近,飞快按住窝,沉浸在将要当妈妈的幸福中的聋子雀,束手无策,乖乖做俘虏。妻子被捉去,丈夫伤心得几天都处在毁掉家园的悲痛中,撕心裂肺地呼叫。
乌鸦做窝,都是在人爬不上去的大树顶,但它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有次,一位去放牛的伙伴,瞄好有棵大树上有一窝乌鸦,他试过了,爬得上去。我们五六个人在一个下午,去劫持乌鸦窝。看见一群贼前来侵犯,两只大乌鸦拼死守住家门,不让伤害没有几天就可以展翅飞翔的孩子。我们提着刀,任它们怎么乱喊乱叫,采用一百般武艺攻击,乌鸦终究不是这群小“坏蛋”的对手。娃娃在我们手里哭,父母跟了我们一路,“呱啊——呱啊——”(求求你们了,小祖宗),可是,这些不是什么菩萨心肠的小祖宗,而是一群该喂豺狼的“坏蛋”。我们不但不难过,还得意扬扬,像打胜仗的军队凯旋而归。
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顶。那时,麻雀多得可以遮住天空。麻雀像鸡,跟人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屋顶的茅草堆,到处是麻雀热乎乎的窝。大人劝告我们,打麻雀耳朵会聋,眼睛会瞎,嘴里会生蛆。但我们只图好玩,趁大人出去干活儿,上屋顶掏窝。一只只刚会飞的小麻雀,用线牵住,在街上放飞,看谁的飞得高。还故意在麻雀父母眼前捉弄它们的子女,那“啾、啾、啾”焦急的哭喊声,多好听。小麻雀玩死了,烧了吃。谁家的父母听说自家孩子干了废事,揪耳朵打。“小死鬼,手癢了不会玩其他东西嘎?你会挨天打雷劈的。”这样恶狠狠的收拾,我们都经历过无数次,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废事一干再干。父母不得不下最后的狠心,再抓麻雀,就要砍手。料他们也不敢,我们仍在暗地里拿弹弓打麻雀,当然,打一百只不一定打得着一只了。直到上了学,老师教育我们,麻雀是益鸟,要保护,我们才渐渐收手。全中国打麻雀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麻雀的运动。是谁出的主意呢?天下再不会有比这个人聪明的人了。麻雀当然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也不可能上街头游行,抗议人不讲人道(鸟道),它们只能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打不着麻雀,就赶着它们不让停歇,在空中飞,实在飞不动了,掉在地上死去。人定胜天。天都可以胜,何况小小的麻雀呢?但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是人还是天?
村里许多人家都有火药枪,都是打猎用的。一个背着枪的男人,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更有汉子气。一个枪法非常准的男人,更是受到人们的崇敬。从我记事起,大的野兽很少了。集体性的狩猎日,通常是栽完秧后,到炎热的河谷,树不太密的地方,撵麂子。鸟却是要打多少有多少。不打小的,只打一只也可以下几两酒的。果子熟时,黑头翁密密麻麻地在树上聚餐,只消躲在暗处,枪上好膛,朝几十只裹成一团的树枝喷一把铁砂子,一包鸟就落地。画眉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要接近它们却困难。但它们在这边叫,你在不远的那边守,它们一会儿就会经过。所以,歌手画眉遭难,也是常事。对这么优秀的歌手,为什么舍得下狠手呢?
竹鸡在树上群宿。看好在哪棵树下有它们的粪便,深夜去打,绝对满载而归。猎手不耐烦在一般的鸟上浪费子弹。打竹鸡,却是很划算的美差。如果它们睡时不要那么感情好得不得了,而是各睡一处,损失将大大减少,但这种亲密,一枪可全部丧命。记得我有个亲戚打回来过几次竹鸡,每次都好几只,每次我都得到奖赏。
我亲眼见过,有人从村里几十米高的万年青树上,打下一对儿正在赏月的猫头鹰。那晚,我们一群孩子在树下玩。幽静的山村,猫头鹰一夜到亮,“咕、咕”地说梦话,往日是怎样的安详啊!此后,村里的夜晚,凄凉了好长时间,人们的心里仿佛起了青苔。有老人叹气,打不得,连猫头鹰都打,就像打自己的父母,还是不是人!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到来。
农村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股可怕的不知从哪儿冒出的毁灭森林的野蛮,一夜之间横行霸道。一片片森林,你砍我砍,砍了不说,连根都不放过。绿波荡漾的山山岭岭,转眼间像剥了一层皮。
继而,喜鹊不见了。当年,村里的那棵异常高大的万年青树,可是有几窝喜鹊。一句套话“枝头喜鹊喳喳叫”的情景,一点儿都不假,像温暖的阳光,镀亮了人们的心田。野外的许多大树上,更是喜鹊栖居的天堂。在我忧伤的文字里,细心的人们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喜鹊的叫声,像早已不在世的祖先,在梦里亲昵地问寒问暖。总有一天,我会去见祖先,但喜鹊还会在那块我的衣胞之地,带来美好的心情吗? 继而,乌鸦不见了。传说乌鸦是穷人的骨头变的。我们这些穷人,却把它们当作不吉利的鸟。乌鸦飞过村子上空,听见它们悲伤的“呱呱”啼叫,认为就要带来灾难。其实,它们何时给人们造成祸害。灾难都是人自己制造的。那么黑,黑得油亮,比黑夜还黑,像我的民族的土布衣服黝黑的一种鸟,背井离乡,流亡到了哪里?
继而,跟人们厮守了千百年的麻雀不见了。它们为什么竟会舍得拋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难道是山门打开了,突然感到山间太平静、枯燥、寂寥,外面的世界广阔无边,像打工者宁愿做穷鬼,死在异乡的街头也是幸福;难道它们对父老乡亲已绝望,对一块融入体温、呼吸、灵魂的土地已厌倦。是的,我在许多城市见到了麻雀,而在乡村反倒没有麻雀的影子,这种喧哗、浮躁的时代里的奇怪现象,让我感到睁不开眼、透不过气的迷惘。白天,当我独自待在城市的家里,读书、写作、听音乐,或者无所事事地遐想,时常见到一两只麻雀飞到窗台,东张西望地停留一阵,叫几声,然后飞走。说不清它们来自哪个乡村,想对我说什么。我只希望它们常来。我要拒绝的不是这些改不了大地色彩的麻雀,而是不敢信任的道貌岸然的人。
城里四处可见提鸟笼的闲人,招摇过市;公园里有些角落,集中着一批批遛鸟的人。画眉能唱,笼子里这类闭不住嘴的家伙自然居多,此外,各种各样见过没见过的鸟也不少。人取悦于鸟,狭小的笼子里的囚犯,出不去,终日以本色的歌声唱着,证明我还是我,你把我关起来,我不会哑呜呜地闭嘴。鸟取悦于人,鸟斗不过人,鸟便渐渐染上了社会性、人性。只有人记得它们曾经是鸟,但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鸟,属于大自然。我没有研究过放出笼子的画眉,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在无遮无拦的天空张开呼啦啦的翅膀,为自由高喊“万岁”。但我确实见过有些鸟,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翅膀不会飞了,见到天空也羞羞答答。社会与自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失衡了。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鸟却跟社会越来越近。
我走在大街上,听见鸟叫,但没有了鸟叫的感觉,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鸟的堕落,比人的堕落更可怕。但这种堕落,不是鸟的罪过。为了听鸟声,我不得不抽出时间,走到野外。不管遇到哪种鸟,它们的歌声如何难听,却是鸟从自己的喉咙自由自在地唱出,像婴儿饿了或饱了的哭声或笑声。
我们手里本无屠刀,也不追求成佛。但对鸟们,我们曾经制造过的血腥,我要千遍万遍地忏悔:鸟,鸟,鸟!
责任编辑:黄艳秋
到了冬天,大地一片荒凉。这时,树上也很难寻找到果子。人是富足了,鸟却到了饥荒季节。当然,只要鸟勤快,总能找到虫子充饥,不至于饿死。好些鸟警惕性特别高,一眼就能识破人的可恨。但有些鸟类,在寻觅食物时,容易上人的当。看,我们用竹篾编一种支鸟的竹器,这种简单的捕鸟的工具,已经流传多年了。我们只消在苞谷地,随便挖翻一小片新鲜的土,使点技巧,支好竹器,竹器上压块石头,拿土里的白蛆或蚯蚓作诱饵,鸟保准上钩。白蛆或蚯蚓在竹器里面活跳跳地招惹,鸟一时被美餐弄昏了头,忘了这是陷阱,扑向诱饵。使劲一拉诱饵,就被竹器盖住。有一种灰色的群居的鸟,叫声是“仁——咿——仁——”,非常喜欢吃白蛆。这种鸟只在冬天见得到,其他季节不知去哪里了。你支竹器的时候,它们就在周围飞舞、呜叫、馋嘴。支好竹器后,你才走开几步,它就成了囚徒。不知是这种鸟天生不懂得害怕,还是脑子有问题,一只落网了,不会吸取什么教训,另一只照样来送命,反反复复,有时,一天可以支到十多只。太容易到手了,反而使人丧失兴趣。杀死它们的方式是捏住脖子,扑扑腾腾挣扎几下后,断了气,我们就在外边烧了吃,吃不完的拿回家里。客人来时,饭桌上常常有一碗野味。大人有些炫耀似的介绍,是儿子支回来的。我们也难免得到客人的几句“勤快”“有本事”之类脸上添光的话。鹌鹑也常成为我们的阶下囚。鹌鹑肉长得铁,而且肥厚,有几两重,吃起来清香可口。还有好些鸟,都惨死在我们的小小诡计里。细细数来,我支到的鸟可能有几百只。如果把其他伙伴支到的加起来,有一棵大树的叶子多了。
捉鸟窝,也是一项灭鸟的内容。比如聋子雀,繁殖得非常快,遍地都是它们的身影,羽毛赤褐色,尾巴长长的,像扫帚,据说,耳朵是聋的。春夏时节筑新窝,产卵。奇怪的是,它们总爱把窝筑在路边的草窠中。人路过时只要脚步不重,它们不会受惊;万一被惊动了,它们“扑棱”飞出来,窝便暴露了。看好了它们的窝,在孵卵时,不管白天夜晚,只要蹑手蹑脚地靠近,飞快按住窝,沉浸在将要当妈妈的幸福中的聋子雀,束手无策,乖乖做俘虏。妻子被捉去,丈夫伤心得几天都处在毁掉家园的悲痛中,撕心裂肺地呼叫。
乌鸦做窝,都是在人爬不上去的大树顶,但它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有次,一位去放牛的伙伴,瞄好有棵大树上有一窝乌鸦,他试过了,爬得上去。我们五六个人在一个下午,去劫持乌鸦窝。看见一群贼前来侵犯,两只大乌鸦拼死守住家门,不让伤害没有几天就可以展翅飞翔的孩子。我们提着刀,任它们怎么乱喊乱叫,采用一百般武艺攻击,乌鸦终究不是这群小“坏蛋”的对手。娃娃在我们手里哭,父母跟了我们一路,“呱啊——呱啊——”(求求你们了,小祖宗),可是,这些不是什么菩萨心肠的小祖宗,而是一群该喂豺狼的“坏蛋”。我们不但不难过,还得意扬扬,像打胜仗的军队凯旋而归。
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顶。那时,麻雀多得可以遮住天空。麻雀像鸡,跟人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屋顶的茅草堆,到处是麻雀热乎乎的窝。大人劝告我们,打麻雀耳朵会聋,眼睛会瞎,嘴里会生蛆。但我们只图好玩,趁大人出去干活儿,上屋顶掏窝。一只只刚会飞的小麻雀,用线牵住,在街上放飞,看谁的飞得高。还故意在麻雀父母眼前捉弄它们的子女,那“啾、啾、啾”焦急的哭喊声,多好听。小麻雀玩死了,烧了吃。谁家的父母听说自家孩子干了废事,揪耳朵打。“小死鬼,手癢了不会玩其他东西嘎?你会挨天打雷劈的。”这样恶狠狠的收拾,我们都经历过无数次,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废事一干再干。父母不得不下最后的狠心,再抓麻雀,就要砍手。料他们也不敢,我们仍在暗地里拿弹弓打麻雀,当然,打一百只不一定打得着一只了。直到上了学,老师教育我们,麻雀是益鸟,要保护,我们才渐渐收手。全中国打麻雀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麻雀的运动。是谁出的主意呢?天下再不会有比这个人聪明的人了。麻雀当然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也不可能上街头游行,抗议人不讲人道(鸟道),它们只能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打不着麻雀,就赶着它们不让停歇,在空中飞,实在飞不动了,掉在地上死去。人定胜天。天都可以胜,何况小小的麻雀呢?但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是人还是天?
村里许多人家都有火药枪,都是打猎用的。一个背着枪的男人,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更有汉子气。一个枪法非常准的男人,更是受到人们的崇敬。从我记事起,大的野兽很少了。集体性的狩猎日,通常是栽完秧后,到炎热的河谷,树不太密的地方,撵麂子。鸟却是要打多少有多少。不打小的,只打一只也可以下几两酒的。果子熟时,黑头翁密密麻麻地在树上聚餐,只消躲在暗处,枪上好膛,朝几十只裹成一团的树枝喷一把铁砂子,一包鸟就落地。画眉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要接近它们却困难。但它们在这边叫,你在不远的那边守,它们一会儿就会经过。所以,歌手画眉遭难,也是常事。对这么优秀的歌手,为什么舍得下狠手呢?
竹鸡在树上群宿。看好在哪棵树下有它们的粪便,深夜去打,绝对满载而归。猎手不耐烦在一般的鸟上浪费子弹。打竹鸡,却是很划算的美差。如果它们睡时不要那么感情好得不得了,而是各睡一处,损失将大大减少,但这种亲密,一枪可全部丧命。记得我有个亲戚打回来过几次竹鸡,每次都好几只,每次我都得到奖赏。
我亲眼见过,有人从村里几十米高的万年青树上,打下一对儿正在赏月的猫头鹰。那晚,我们一群孩子在树下玩。幽静的山村,猫头鹰一夜到亮,“咕、咕”地说梦话,往日是怎样的安详啊!此后,村里的夜晚,凄凉了好长时间,人们的心里仿佛起了青苔。有老人叹气,打不得,连猫头鹰都打,就像打自己的父母,还是不是人!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到来。
农村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股可怕的不知从哪儿冒出的毁灭森林的野蛮,一夜之间横行霸道。一片片森林,你砍我砍,砍了不说,连根都不放过。绿波荡漾的山山岭岭,转眼间像剥了一层皮。
继而,喜鹊不见了。当年,村里的那棵异常高大的万年青树,可是有几窝喜鹊。一句套话“枝头喜鹊喳喳叫”的情景,一点儿都不假,像温暖的阳光,镀亮了人们的心田。野外的许多大树上,更是喜鹊栖居的天堂。在我忧伤的文字里,细心的人们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喜鹊的叫声,像早已不在世的祖先,在梦里亲昵地问寒问暖。总有一天,我会去见祖先,但喜鹊还会在那块我的衣胞之地,带来美好的心情吗? 继而,乌鸦不见了。传说乌鸦是穷人的骨头变的。我们这些穷人,却把它们当作不吉利的鸟。乌鸦飞过村子上空,听见它们悲伤的“呱呱”啼叫,认为就要带来灾难。其实,它们何时给人们造成祸害。灾难都是人自己制造的。那么黑,黑得油亮,比黑夜还黑,像我的民族的土布衣服黝黑的一种鸟,背井离乡,流亡到了哪里?
继而,跟人们厮守了千百年的麻雀不见了。它们为什么竟会舍得拋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难道是山门打开了,突然感到山间太平静、枯燥、寂寥,外面的世界广阔无边,像打工者宁愿做穷鬼,死在异乡的街头也是幸福;难道它们对父老乡亲已绝望,对一块融入体温、呼吸、灵魂的土地已厌倦。是的,我在许多城市见到了麻雀,而在乡村反倒没有麻雀的影子,这种喧哗、浮躁的时代里的奇怪现象,让我感到睁不开眼、透不过气的迷惘。白天,当我独自待在城市的家里,读书、写作、听音乐,或者无所事事地遐想,时常见到一两只麻雀飞到窗台,东张西望地停留一阵,叫几声,然后飞走。说不清它们来自哪个乡村,想对我说什么。我只希望它们常来。我要拒绝的不是这些改不了大地色彩的麻雀,而是不敢信任的道貌岸然的人。
城里四处可见提鸟笼的闲人,招摇过市;公园里有些角落,集中着一批批遛鸟的人。画眉能唱,笼子里这类闭不住嘴的家伙自然居多,此外,各种各样见过没见过的鸟也不少。人取悦于鸟,狭小的笼子里的囚犯,出不去,终日以本色的歌声唱着,证明我还是我,你把我关起来,我不会哑呜呜地闭嘴。鸟取悦于人,鸟斗不过人,鸟便渐渐染上了社会性、人性。只有人记得它们曾经是鸟,但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鸟,属于大自然。我没有研究过放出笼子的画眉,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在无遮无拦的天空张开呼啦啦的翅膀,为自由高喊“万岁”。但我确实见过有些鸟,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翅膀不会飞了,见到天空也羞羞答答。社会与自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失衡了。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鸟却跟社会越来越近。
我走在大街上,听见鸟叫,但没有了鸟叫的感觉,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鸟的堕落,比人的堕落更可怕。但这种堕落,不是鸟的罪过。为了听鸟声,我不得不抽出时间,走到野外。不管遇到哪种鸟,它们的歌声如何难听,却是鸟从自己的喉咙自由自在地唱出,像婴儿饿了或饱了的哭声或笑声。
我们手里本无屠刀,也不追求成佛。但对鸟们,我们曾经制造过的血腥,我要千遍万遍地忏悔:鸟,鸟,鸟!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