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出版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融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融资策略,希冀对后转制时代的出版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后转制时代 出版业 上市 资本运作
2012年7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4 568.6亿元,图书累计销售100万亿册,期刊出版9849种,报纸累计销售470亿份,电子刊物11 154种,数字出版实现营收1377.9亿元。[1]整个出版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以及出版企业市场机制和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版企业的上市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目前,A 股出版传媒板块共有传媒类上市公司48家,其中,专门从事出版业务的上市公司13家。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种种迹象预示着后转制时代,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出版产业融资工作也将迎来新的高潮。
一、后转制时代,加强我国出版企业融资必要性分析
从2007年转企改制工作开始,部分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出版企业已开始了融资发展之路。因脱离了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出版企业须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竞争与威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生存法则并不会因出版企业初涉市场,没有过多经验而有所保留。出版企业唯有做强做大做稳方能继续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自身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出版企业要想真正实现“政转企”,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经营,需通过大量资金帮助企业完成由内而外的结构优化。融资作为企业盘活资金、优化资源、完善配置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惯用方法。
后转制时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个个出版巨头已粗具雏形。但仍需看到我国的出版业与国外出版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A股文化传媒板块,从事出版业的13家出版传媒单位总营业额约为3000亿元,而世界知名的出版企业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年营业额在400亿美元,约合2500亿元人民币,表明我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基于此,我国出版业必须尽快加强关于对外融资的方式方法研究,了解融资信息,掌握融资手段,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后转制时代,中国出版企业融资的问题
2012 年 5 月,我国出版产业转企改制工作结束,581家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公益性出版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部转成企业,大多数出版企业以地域为界成立出版集团,成为市场主体。后转制时代的出版集团完成了自身架构的重建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转向具体实施阶段,融资成为践行企业宏图的首要工作。融资需求巨大,呈几何增长之势。但由于出版业转企时间不久,且对于金融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观念影响出版企业上市进程。进入后改制时代,出版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范围所受限制逐渐减少。就目前来看,各大出版集团都在积极筹备上市融资工作,但进程并不顺利,这与出版单位的市场观念两极化不无关系。
沿袭几十年的事业单位运作方式,使得出版企业即便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日常运作中依旧难以摆脱事业单位的诸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有些出版单位,在转企后,依旧将事业体制时期的指导思想视为工作观念,将政治属性作为考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忽略了其文化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另有一些出版单位,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刻意忽视其社会效益和政治属性,什么话题“火”就出什么题材的书,什么图书畅销就跟风出同类型的图书,力求在短期内获得最大收益。
以上两种出版理念阻碍了出版单位的上市融资工作。前一种出版单位虽然因重视文化价值和明确政治导向,而获得了业内外的良好口碑,但经济收益的弱势,使之通过证监会上市资格审查的可能性是零。后一种出版单位,虽然上交到证监会的财务报表会很漂亮,但核心品牌价值的考核却成为“短板”,依旧不能完成上市融资工作。
2. 出版企业资产评估难界定,缺乏长效吸引力。资产评估主要包括单项实物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以及产权资产评估等内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资产评估工作都是较为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双重属性决定着采编分离,即编辑内容与经营业务相分离。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私募资金使用权与占有权的背离。
以上市为例,募集资金的使用者并不是上市公司主体,而是其下属的子公司、出版社,这种使用权的转让和分离,使得投资者不知道钱的去向,导致出版企业集资吸引力大大减弱。此外,导致出版企业资产评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无形资产的核定与评估。大多数融资企业是通过其产品和资源来吸引投资者的,而出版单位用于吸引投资者的资源是诸如图书著作权、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对于那些唯利是图的投资者来说,这些虚无缥缈的无形资产,远不如实际产品和资源更具吸引力。
3. 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发展模式高度雷同。目前,物流建设、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数字项目建设等数字化相关领域的项目已成为众多出版单位融资的重要筹码。几乎所有的出版集团都在建设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设施,但从具体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大型项目的投建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2011年,某传媒集团募投的“出版创意策划项目”预计募集资金3亿元,实际募资2.9亿元,但一年时间过去了,该项目至今仍没有列出详细的策划实施方案,募集到的资金也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资金使用率和资金循环利用率的缓慢和低下可见一斑。 另外,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的高度相似也是阻碍其融资的因素之一。翻开一个个出版单位的简介,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拓展领域、经营目标、资金投向等大都类似,甚至相同。即使有一些出版单位结合新的经济热点提出新的发展观点,最终的结果也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更多的勃发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行业自身还是外力所致,需业内人士深思。
4. 融资方式单一,不利于融资工作长远发展。企业筹措资金的过程被称为融资,从筹集资金的角度讲,大致有内源型融资和外源型融资两种。我国出版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内部融资、行业外融资和证券融资三种,其中证券融资是最受出版单位青睐的一种融资方式。但单一的融资方式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企业融资架构来说,偏重某一种融资方式会使企业发展后继无力。因此,出版业应多开拓其他领域、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
三、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进入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更为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更为高效,资金运作能力有所提升,融资工作也将根据时代变化变革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方式,转而向更多更广的投资领域迈进,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投资者。
1. 通过政策助力,实现融资跨越。随着出版产业转企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及各级单位对于出版产业的融投资政策也在不断放开和完善。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签署合作备忘录后;与各家银行开展了又一轮新的合作。2011年2月16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代表双方在京签署《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工商银行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据此,中国工商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少于6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3]
一次次的融资、注资事例表明,政府支持出版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出版单位深入学习、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和融资手段,通过融投资办法获得资金,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2012年11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交通银行在京签署协议,交通银行将在未来3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4]
2. 提高效率,强化运作,形成规模效应。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是通过外部资金的不断注入、积累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出版企业也不例外。进入后改制时代,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加强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成为实现出版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在具体的资本运作过程中,需注意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协作和互补,如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行业内融资与行业外融资、国家注资与企业筹资等。融资的金额和资金使用要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划,建立完整的融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尚不具备上市融资条件的中小出版社及其他出版单位,在多层资本市场吸纳风险投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资金的使用流向及风险承担,避免因为资金使用率不高或者现金流供给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资金损失和声誉损失。
负债融资方面,出版企业既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还可以使用商业信用方式融资,如使用票据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只要企业条件符合《公司法》等关于企业融投资的相关规定,这些债券融资方式都可以尝试。[5]
3. 建立完善的出版单位融资制度。无论上市融资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融资都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如前文提到的,在构建企业资本运作架构之初,就须考虑到完成融资工作后,在资金运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有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协调和处理。在这个融投资管理架构中,需要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及投资方代表为出版单位的发展指明方向,做好助力工作。同时,架构中还需设立监事机构,当企业发展面临重大决策时,不仅要听取投资方和控股方的意见,还要参考监事方的提案。
此外,鉴于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企业架构需要区别于其他企业。所以,某些关乎社会效益和政治导向的重要部门和业务,需要独立运作,保证其正确地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出版企业在进行融投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如果融资议案中有涉及相关内容者,一律不得通过。
4. 人才引进成为提升资本运作率的关键。目前,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时代及后改制时代的到来,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于企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加。人才培养远不如人才引进来得有效和快速,因此,后改制时代,人才引进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出版企业引进这类经营性人才之后,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其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长,在使出版企业自身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加强对融资资金的管理和利用,确保融资效果最大化。
结 语
后转制时代,我国出版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将会给予出版业融资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参考文献:
[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 胡锦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N/OL].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08.
[3] 出版业将获600亿意向性融资支持[N/OL].http://www.sina.com.cn 2011-02-17.
[4] 刘江啸.传媒行业周报:500亿融资支持助力出版业[N/0L].齐鲁证券有限公司.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2012-11-12.
[5] 李虹含.后危机时期中国出版企业融资策略新思考[J].中国出版,2012(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以出版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融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融资策略,希冀对后转制时代的出版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后转制时代 出版业 上市 资本运作
2012年7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4 568.6亿元,图书累计销售100万亿册,期刊出版9849种,报纸累计销售470亿份,电子刊物11 154种,数字出版实现营收1377.9亿元。[1]整个出版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以及出版企业市场机制和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版企业的上市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目前,A 股出版传媒板块共有传媒类上市公司48家,其中,专门从事出版业务的上市公司13家。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种种迹象预示着后转制时代,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出版产业融资工作也将迎来新的高潮。
一、后转制时代,加强我国出版企业融资必要性分析
从2007年转企改制工作开始,部分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出版企业已开始了融资发展之路。因脱离了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出版企业须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竞争与威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生存法则并不会因出版企业初涉市场,没有过多经验而有所保留。出版企业唯有做强做大做稳方能继续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自身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出版企业要想真正实现“政转企”,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经营,需通过大量资金帮助企业完成由内而外的结构优化。融资作为企业盘活资金、优化资源、完善配置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惯用方法。
后转制时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个个出版巨头已粗具雏形。但仍需看到我国的出版业与国外出版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A股文化传媒板块,从事出版业的13家出版传媒单位总营业额约为3000亿元,而世界知名的出版企业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年营业额在400亿美元,约合2500亿元人民币,表明我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基于此,我国出版业必须尽快加强关于对外融资的方式方法研究,了解融资信息,掌握融资手段,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后转制时代,中国出版企业融资的问题
2012 年 5 月,我国出版产业转企改制工作结束,581家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公益性出版单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部转成企业,大多数出版企业以地域为界成立出版集团,成为市场主体。后转制时代的出版集团完成了自身架构的重建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转向具体实施阶段,融资成为践行企业宏图的首要工作。融资需求巨大,呈几何增长之势。但由于出版业转企时间不久,且对于金融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观念影响出版企业上市进程。进入后改制时代,出版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范围所受限制逐渐减少。就目前来看,各大出版集团都在积极筹备上市融资工作,但进程并不顺利,这与出版单位的市场观念两极化不无关系。
沿袭几十年的事业单位运作方式,使得出版企业即便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日常运作中依旧难以摆脱事业单位的诸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有些出版单位,在转企后,依旧将事业体制时期的指导思想视为工作观念,将政治属性作为考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忽略了其文化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另有一些出版单位,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刻意忽视其社会效益和政治属性,什么话题“火”就出什么题材的书,什么图书畅销就跟风出同类型的图书,力求在短期内获得最大收益。
以上两种出版理念阻碍了出版单位的上市融资工作。前一种出版单位虽然因重视文化价值和明确政治导向,而获得了业内外的良好口碑,但经济收益的弱势,使之通过证监会上市资格审查的可能性是零。后一种出版单位,虽然上交到证监会的财务报表会很漂亮,但核心品牌价值的考核却成为“短板”,依旧不能完成上市融资工作。
2. 出版企业资产评估难界定,缺乏长效吸引力。资产评估主要包括单项实物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以及产权资产评估等内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资产评估工作都是较为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双重属性决定着采编分离,即编辑内容与经营业务相分离。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私募资金使用权与占有权的背离。
以上市为例,募集资金的使用者并不是上市公司主体,而是其下属的子公司、出版社,这种使用权的转让和分离,使得投资者不知道钱的去向,导致出版企业集资吸引力大大减弱。此外,导致出版企业资产评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无形资产的核定与评估。大多数融资企业是通过其产品和资源来吸引投资者的,而出版单位用于吸引投资者的资源是诸如图书著作权、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对于那些唯利是图的投资者来说,这些虚无缥缈的无形资产,远不如实际产品和资源更具吸引力。
3. 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发展模式高度雷同。目前,物流建设、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数字项目建设等数字化相关领域的项目已成为众多出版单位融资的重要筹码。几乎所有的出版集团都在建设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设施,但从具体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大型项目的投建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2011年,某传媒集团募投的“出版创意策划项目”预计募集资金3亿元,实际募资2.9亿元,但一年时间过去了,该项目至今仍没有列出详细的策划实施方案,募集到的资金也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资金使用率和资金循环利用率的缓慢和低下可见一斑。 另外,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的高度相似也是阻碍其融资的因素之一。翻开一个个出版单位的简介,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拓展领域、经营目标、资金投向等大都类似,甚至相同。即使有一些出版单位结合新的经济热点提出新的发展观点,最终的结果也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更多的勃发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行业自身还是外力所致,需业内人士深思。
4. 融资方式单一,不利于融资工作长远发展。企业筹措资金的过程被称为融资,从筹集资金的角度讲,大致有内源型融资和外源型融资两种。我国出版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内部融资、行业外融资和证券融资三种,其中证券融资是最受出版单位青睐的一种融资方式。但单一的融资方式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企业融资架构来说,偏重某一种融资方式会使企业发展后继无力。因此,出版业应多开拓其他领域、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
三、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进入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更为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更为高效,资金运作能力有所提升,融资工作也将根据时代变化变革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方式,转而向更多更广的投资领域迈进,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投资者。
1. 通过政策助力,实现融资跨越。随着出版产业转企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及各级单位对于出版产业的融投资政策也在不断放开和完善。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签署合作备忘录后;与各家银行开展了又一轮新的合作。2011年2月16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代表双方在京签署《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工商银行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据此,中国工商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少于6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3]
一次次的融资、注资事例表明,政府支持出版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出版单位深入学习、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和融资手段,通过融投资办法获得资金,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2012年11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交通银行在京签署协议,交通银行将在未来3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4]
2. 提高效率,强化运作,形成规模效应。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是通过外部资金的不断注入、积累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出版企业也不例外。进入后改制时代,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加强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成为实现出版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在具体的资本运作过程中,需注意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协作和互补,如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行业内融资与行业外融资、国家注资与企业筹资等。融资的金额和资金使用要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划,建立完整的融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尚不具备上市融资条件的中小出版社及其他出版单位,在多层资本市场吸纳风险投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资金的使用流向及风险承担,避免因为资金使用率不高或者现金流供给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资金损失和声誉损失。
负债融资方面,出版企业既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还可以使用商业信用方式融资,如使用票据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只要企业条件符合《公司法》等关于企业融投资的相关规定,这些债券融资方式都可以尝试。[5]
3. 建立完善的出版单位融资制度。无论上市融资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融资都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如前文提到的,在构建企业资本运作架构之初,就须考虑到完成融资工作后,在资金运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有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协调和处理。在这个融投资管理架构中,需要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及投资方代表为出版单位的发展指明方向,做好助力工作。同时,架构中还需设立监事机构,当企业发展面临重大决策时,不仅要听取投资方和控股方的意见,还要参考监事方的提案。
此外,鉴于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企业架构需要区别于其他企业。所以,某些关乎社会效益和政治导向的重要部门和业务,需要独立运作,保证其正确地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出版企业在进行融投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如果融资议案中有涉及相关内容者,一律不得通过。
4. 人才引进成为提升资本运作率的关键。目前,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时代及后改制时代的到来,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于企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加。人才培养远不如人才引进来得有效和快速,因此,后改制时代,人才引进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出版企业引进这类经营性人才之后,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其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长,在使出版企业自身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加强对融资资金的管理和利用,确保融资效果最大化。
结 语
后转制时代,我国出版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将会给予出版业融资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参考文献:
[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 胡锦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N/OL].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08.
[3] 出版业将获600亿意向性融资支持[N/OL].http://www.sina.com.cn 2011-02-17.
[4] 刘江啸.传媒行业周报:500亿融资支持助力出版业[N/0L].齐鲁证券有限公司.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2012-11-12.
[5] 李虹含.后危机时期中国出版企业融资策略新思考[J].中国出版,2012(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