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中国,必将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凝集力、战斗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本文从10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深度探讨。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潜涛——
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力量,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让我感受到这种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一种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主旨在于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非常关注民生幸福,强调要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引导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民生幸福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民生幸福提供科学方向和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最能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奉献祖国为最大光荣、最大幸福;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最能激发人们弘扬爱国利民的思想和精神。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道德保障。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耻辱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确立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倡导和要求的人生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价值认同。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任何一种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人们的利益融汇一体,才能在实践中彰显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根本属性,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幸福生活追求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郑强——
提升民族素质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把核心价值的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这是因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与未来命运。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正基于此,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0年夏,为配合大学生军训,浙江大学创作了体现国防教育意义、反映大学生及校园生活特点的《大学生军训之歌》。这首歌一推出,立即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成为激励大学生以饱满热情投入军训的重要资源。这件事给我们以启示:好的教育内容要靠好的教育途径来体现,教育目的要靠有效方法来实现。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中小学校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路径创新上下工夫。
要把课程创新作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国教育的一大传统和优势。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从而增强鉴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观念,应从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个角度设计教育情境,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要把校风学风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学生成才的力量源泉。应深入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鲁炜——
推进道德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文明北京感谢您”、“文明北京欢迎您”——春节前后在北京西站、首都机场等客流集中区域,一块块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的字符,传达着对离京人员的温暖情谊、对返京人员的真挚关爱,也呈现了北京深厚的包容精神。
我们知道,城市精神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2011年11月2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在首都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作为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纵观当今时代,世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北京精神提供的是全市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共同精神家园,是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了让北京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统筹推进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景观布置、文艺创作、主题活动等5项重点工作,使广大市民准确记忆、科学理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北京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热在基层、热在群众。我们加强研究阐释和理论宣讲,推出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和通俗读物,成立了由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组成的北京精神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部队、企业、乡村、社区广泛宣讲。我们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北京榜样”、“北京故事”征集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感动”,寻找“身边的雷锋”。我们着力推动北京精神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广泛开展“做一个爱祖国、爱首都的北京人”、“做一个爱创新、懂传承的北京人”、“做一个学雷锋、包容助人的北京人”、“做一个讲道德、守诚信的北京人”等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易践行。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潜涛——
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力量,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让我感受到这种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一种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主旨在于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非常关注民生幸福,强调要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引导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民生幸福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民生幸福提供科学方向和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最能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奉献祖国为最大光荣、最大幸福;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最能激发人们弘扬爱国利民的思想和精神。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道德保障。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耻辱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确立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倡导和要求的人生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价值认同。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任何一种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人们的利益融汇一体,才能在实践中彰显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根本属性,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幸福生活追求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郑强——
提升民族素质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把核心价值的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这是因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与未来命运。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正基于此,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0年夏,为配合大学生军训,浙江大学创作了体现国防教育意义、反映大学生及校园生活特点的《大学生军训之歌》。这首歌一推出,立即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成为激励大学生以饱满热情投入军训的重要资源。这件事给我们以启示:好的教育内容要靠好的教育途径来体现,教育目的要靠有效方法来实现。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中小学校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路径创新上下工夫。
要把课程创新作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国教育的一大传统和优势。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从而增强鉴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观念,应从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个角度设计教育情境,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要把校风学风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学生成才的力量源泉。应深入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鲁炜——
推进道德建设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文明北京感谢您”、“文明北京欢迎您”——春节前后在北京西站、首都机场等客流集中区域,一块块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的字符,传达着对离京人员的温暖情谊、对返京人员的真挚关爱,也呈现了北京深厚的包容精神。
我们知道,城市精神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2011年11月2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在首都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作为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纵观当今时代,世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北京精神提供的是全市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共同精神家园,是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了让北京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统筹推进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景观布置、文艺创作、主题活动等5项重点工作,使广大市民准确记忆、科学理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北京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热在基层、热在群众。我们加强研究阐释和理论宣讲,推出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和通俗读物,成立了由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组成的北京精神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部队、企业、乡村、社区广泛宣讲。我们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北京榜样”、“北京故事”征集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感动”,寻找“身边的雷锋”。我们着力推动北京精神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广泛开展“做一个爱祖国、爱首都的北京人”、“做一个爱创新、懂传承的北京人”、“做一个学雷锋、包容助人的北京人”、“做一个讲道德、守诚信的北京人”等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易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