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作文课往往令小学生望而生畏,每次习作,教师总是老生常谈,学生总是愁眉苦脸,其结果是学生水平不见提高,生搬硬套,错误百出。作文教学真的难吗?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文教学课外阅读创新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并积累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亦如此。如果手头没有材料,他们就无从入手。《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繁多的生活经历中,记录社会热点,评论大众话题,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而材料则来自平时的积累。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原头活水即生活。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应鼓励学生奔向生活,奔向自然,去拥抱生活的亮丽,扩展视野,丰富阅历。而后凭自己的心愿、爱好抒写生活,评点是非,记在日(周)记中。这些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记下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大话空话几乎销声匿迹。
二、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借“它山之石”不断丰富完善自身文学素养
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要达到的阅读量数万字以上。可见,加大课外阅读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有益的。欧阳修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只有广泛阅读,才可让学生借“它山之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可结合结合国家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尤其应提供相应的读书资料,使学生有书读、有好书读、读好书、好读书。教师引导学生保证自己有阅读的时间与场所,如可以建立学生班级读书角,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使读书活动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其实,阅读和写作好似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会鹏程万里。书读多了,各种表现方法都装进脑子里,不断体会感悟,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知道怎样运用材料、怎样表达、怎样谴词造句了。如果学生广泛阅读并善于书面积累,就会领悟写作真谛,提高写作水平。
三、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训练,抓常规文体写作
现在流行话题作文,可以自选文体。有的学生以为可以随便写,不要文体,结果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就写哪,写成的文章成了“四不像”。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训练学生的常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记叙文,主抓“能写复杂的有曲折的記叙文”(《语文新课标》),教给他们抑扬法、误会法、曲折法……写出真情实感,合理运用描写;议论文则抓记叙的精练,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使观点论证充分,多采用几种论证方法;散文,教他们学会抒情,如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是记叙、描写、抒情的综合运用。练习完每种文体后,再练习话题作文,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写作时就会选择最适合于自身发挥的文体形式。
四、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力求让人耳目一新
1.拟题要“靓”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路,也能在考试中让阅卷老师对此篇作文一见倾心。拟一个靓丽的标题并不难,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让文体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就可用比喻拟题:《锅碗瓢盆交响曲》;用借代拟题:《“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还可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曲拟题《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我的风采》;以“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为话题,可引用鲁迅的话作题:《救救孩子》。
2.文体要“异”
最近几年,无论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得分较高的就是小小说、杂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等。而小小说、寓言、故事就是记叙文的变体,可指导学生平时多读读《微型小说》《小小说月刊》《一千零一夜》等,从中吸取养料,学习精巧的构思、精妙的语言、精心的立意;杂文则是议论文的样式,比一般议论文多一些文学倾向而已,对于初中生有点难,但有功底的同学还是能写好的。
3.取材要“新”
培养学生取材要不落俗套,让读者喜闻乐见、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材,力求“文不惊人誓不休”。此外,还应在情节上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做到布局巧妙;在语言上,或幽默诙谐,或生动秀丽,做到有个性化等。
五、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还批改给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应发挥评改的作用,以改促写。教师在学生评改前,先教给他们方法及注意事项,尤其在评价上要让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欣赏他人的习作,鼓励他人。学生评改应以小组合作为主,每人都要精批细改,然后小组内传阅,推荐佳作在全班宣读。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更可让学生在评改中吸取经验或教训,相互取长补短,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缺乏写作兴趣,就难以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对写作有了兴趣,写作时才会聚精会神,才会查资料,勤思考,学得深,用得活,作文水平提高才快。而以上几点的实施,无形中已在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再多加注意,效果会更好。此外,将优秀作文变成铅字,或张贴在班内,或发表在校刊上,甚至向外投稿,发表在公开的报刊杂志上,这些都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课外阅读创新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并积累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亦如此。如果手头没有材料,他们就无从入手。《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繁多的生活经历中,记录社会热点,评论大众话题,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而材料则来自平时的积累。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原头活水即生活。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应鼓励学生奔向生活,奔向自然,去拥抱生活的亮丽,扩展视野,丰富阅历。而后凭自己的心愿、爱好抒写生活,评点是非,记在日(周)记中。这些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记下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大话空话几乎销声匿迹。
二、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借“它山之石”不断丰富完善自身文学素养
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要达到的阅读量数万字以上。可见,加大课外阅读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有益的。欧阳修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只有广泛阅读,才可让学生借“它山之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可结合结合国家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尤其应提供相应的读书资料,使学生有书读、有好书读、读好书、好读书。教师引导学生保证自己有阅读的时间与场所,如可以建立学生班级读书角,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使读书活动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其实,阅读和写作好似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会鹏程万里。书读多了,各种表现方法都装进脑子里,不断体会感悟,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知道怎样运用材料、怎样表达、怎样谴词造句了。如果学生广泛阅读并善于书面积累,就会领悟写作真谛,提高写作水平。
三、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训练,抓常规文体写作
现在流行话题作文,可以自选文体。有的学生以为可以随便写,不要文体,结果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就写哪,写成的文章成了“四不像”。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训练学生的常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记叙文,主抓“能写复杂的有曲折的記叙文”(《语文新课标》),教给他们抑扬法、误会法、曲折法……写出真情实感,合理运用描写;议论文则抓记叙的精练,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使观点论证充分,多采用几种论证方法;散文,教他们学会抒情,如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是记叙、描写、抒情的综合运用。练习完每种文体后,再练习话题作文,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写作时就会选择最适合于自身发挥的文体形式。
四、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力求让人耳目一新
1.拟题要“靓”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路,也能在考试中让阅卷老师对此篇作文一见倾心。拟一个靓丽的标题并不难,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让文体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就可用比喻拟题:《锅碗瓢盆交响曲》;用借代拟题:《“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还可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曲拟题《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我的风采》;以“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为话题,可引用鲁迅的话作题:《救救孩子》。
2.文体要“异”
最近几年,无论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得分较高的就是小小说、杂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等。而小小说、寓言、故事就是记叙文的变体,可指导学生平时多读读《微型小说》《小小说月刊》《一千零一夜》等,从中吸取养料,学习精巧的构思、精妙的语言、精心的立意;杂文则是议论文的样式,比一般议论文多一些文学倾向而已,对于初中生有点难,但有功底的同学还是能写好的。
3.取材要“新”
培养学生取材要不落俗套,让读者喜闻乐见、有新鲜感。做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材,力求“文不惊人誓不休”。此外,还应在情节上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做到布局巧妙;在语言上,或幽默诙谐,或生动秀丽,做到有个性化等。
五、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还批改给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应发挥评改的作用,以改促写。教师在学生评改前,先教给他们方法及注意事项,尤其在评价上要让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欣赏他人的习作,鼓励他人。学生评改应以小组合作为主,每人都要精批细改,然后小组内传阅,推荐佳作在全班宣读。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更可让学生在评改中吸取经验或教训,相互取长补短,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缺乏写作兴趣,就难以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只有对写作有了兴趣,写作时才会聚精会神,才会查资料,勤思考,学得深,用得活,作文水平提高才快。而以上几点的实施,无形中已在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再多加注意,效果会更好。此外,将优秀作文变成铅字,或张贴在班内,或发表在校刊上,甚至向外投稿,发表在公开的报刊杂志上,这些都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