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始和结束,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当的家庭教育则是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催化剂。
【关键词】家庭教育;不当教育;催化剂
我朋友班上有一个三口之家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和孩子留守在家,母亲为照顾孩子学习在家全职做家务。母子俩平时关系很不错,有点像朋友。母亲外表上颇为文静,但性子急。孩子和母亲性格相似,还有点吃软不吃硬的特点。现在读初二了,学习成绩一般,喜欢上网,每天回家都要用母亲的手机玩会游戏。母亲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孩子要吃什么菜,她就给做什么菜;遇到自己不会做的菜,就上网查也要给做出来。但是他坚决反对孩子外出玩耍,他天天就在家里等着孩子回家,守着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将来有所出息,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一天母亲生病了,去医院看医生,因为路远来回不方便,要在亲戚家住几天,家里就只有孩子一个人。平时孩子就爱上网,现在没家长看管了,上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对此,母亲心里很不安,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
母亲不在家的这几天,天天用电话和孩子保持联系。一天晚上,母子俩电话交谈后十分钟,母亲再次给孩子打电话,孩子再也没有接电话。他连续拨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人接,母亲猜想孩子是离家上网吧去了。第二天晚上打电话时,孩子对没有接电话的解释是睡着了。母亲非常不相信,觉得孩子在撒谎,昨晚一定是去网吧了,于是母亲决定病好后回家探个究竟。母亲回到家里后打电话告诉孩子说要第二天才回家,自己却在孩子晚自习快下课时,偷偷躲在他家附近,想看看孩子回家后究竟干什么。可是,下课时间过了很久,一直不见孩子没有回家的身影,母亲开始着急起来,不断地拨打孩子的手机,可孩子就是不接听。母亲像热锅上的蚂蚁左等右等,半小时后,终于等来了孩子的电话。孩子电话告诉她,自己今晚不回家了,要去同学家住,理由是家里水管在滴水,不方便洗漱。母亲一听急了,孩子长这么大,还从没从来还从没有在外过过夜。她一方面担心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觉得孩子一定要去网吧。于是就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要孩子回家,可是孩子一会说晚了,一会说路远不方便就是偏不回家。这下母亲更急了,找遍了她所有知道的所有网吧,就是没有找到孩子。母亲想去孩子同学家看看,但是路不熟;想給孩子同学家电话,可惜没有孩子同学家的电话号码;想给班主任电话,又觉得麻烦班主任,
而且也不愿意把这个事给班主任说,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就这样刚刚病愈的母亲在家里,熬过伤心与不安的一夜。
这一夜,母亲想了很多,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孩子却不领情,不顾及自己的感受,甚至在自己刚刚病愈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回家,因此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盼望孩子有所出息的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质疑“养儿防老“的想法是否正确。
第二天孩子终于回家了,面对母亲的责备,他反说是母亲不讲理,说好了第二天回家,当天就回来了,分明是不信任他,所以他就偏不按母亲的要求回家。在这个案例中,母亲为了孩子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负责:为了孩子,工作可以不要;为了孩子,可以少吃、少穿;为了孩子,可以放弃自我。她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里家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她病了,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她关心孩子一样的关心自己、惦记自己。
这个案例中孩子刚刚处于青少年的逆反期,属于“懂理不懂事”的阶段。母亲病了外出看医生,孩子发现没人管了,自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不在家好好学习了;母亲病好回家了,
他不及时回家关心母亲,因为他觉得母亲没有按常理出牌,打乱了他的玩耍计划,所以母亲要他回家,他偏不回家,母亲要约束他,他偏不接受,即使明明知道是错的。
这个案例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很不恰当,抛开其他事不说,就她外出看病放孩子一人在家这件事而言,孩子天性就贪玩、好奇又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突然间没有了约束的情况下,孩子完全有可能外出上网吧。对次,母亲有怀疑,有担心是正常的。母亲要做的事是亡羊补牢,加强管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而不是对过去的事探个究竟,分出真假。母亲为了获得真相而采用“一个谎言去验证另一个谎言”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这个不当教育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给孩子提供了外出玩耍的机会,给孩子提供了不回家的“正当理由”。
我们惋惜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不当,我们责备这个孩子不争气、不懂事的同时要提醒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有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家庭、社会、环境等众多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或许无法回避,但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是可以尽量避免的。在众多的客观因素中家庭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每个家庭可以克服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家长,家长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老师,也是对他们进行终身教育的老师。家长教育方式优劣、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
响着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开家长会时,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管严点,因为孩子最听老师
的话,家里谁的话都不听”。像这种在家“无法无天,我行我素,谁的话都不听”,在学校却表现良好,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的青少年学生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那就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催生了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因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知道家长和孩子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有着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裂开的感情,都知道每个家长对孩子
有着“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慈母之心、慈父之情。孩子不接受家长的一片好心,不领悟家长的良苦用心,不是他们不懂事.不是他们没有感情、没有人性,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促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产生了抵触情绪,才出现了孩子在家在校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两面性”特点。
有鉴于此,家庭教育的执行者们在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期时,一定要克服“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年龄落差和意识冲突,一定要克服自己心理、性格、认知能力等方面
的不足,一定要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修养,积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给孩子多些信任、多些关爱,多些鼓励和多些赞美。同时,负责执行学校教育的班主任老师也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
要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要在孩子与家长的冲突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倘如此,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是完全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不当教育;催化剂
我朋友班上有一个三口之家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和孩子留守在家,母亲为照顾孩子学习在家全职做家务。母子俩平时关系很不错,有点像朋友。母亲外表上颇为文静,但性子急。孩子和母亲性格相似,还有点吃软不吃硬的特点。现在读初二了,学习成绩一般,喜欢上网,每天回家都要用母亲的手机玩会游戏。母亲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孩子要吃什么菜,她就给做什么菜;遇到自己不会做的菜,就上网查也要给做出来。但是他坚决反对孩子外出玩耍,他天天就在家里等着孩子回家,守着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将来有所出息,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一天母亲生病了,去医院看医生,因为路远来回不方便,要在亲戚家住几天,家里就只有孩子一个人。平时孩子就爱上网,现在没家长看管了,上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对此,母亲心里很不安,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
母亲不在家的这几天,天天用电话和孩子保持联系。一天晚上,母子俩电话交谈后十分钟,母亲再次给孩子打电话,孩子再也没有接电话。他连续拨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人接,母亲猜想孩子是离家上网吧去了。第二天晚上打电话时,孩子对没有接电话的解释是睡着了。母亲非常不相信,觉得孩子在撒谎,昨晚一定是去网吧了,于是母亲决定病好后回家探个究竟。母亲回到家里后打电话告诉孩子说要第二天才回家,自己却在孩子晚自习快下课时,偷偷躲在他家附近,想看看孩子回家后究竟干什么。可是,下课时间过了很久,一直不见孩子没有回家的身影,母亲开始着急起来,不断地拨打孩子的手机,可孩子就是不接听。母亲像热锅上的蚂蚁左等右等,半小时后,终于等来了孩子的电话。孩子电话告诉她,自己今晚不回家了,要去同学家住,理由是家里水管在滴水,不方便洗漱。母亲一听急了,孩子长这么大,还从没从来还从没有在外过过夜。她一方面担心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觉得孩子一定要去网吧。于是就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要孩子回家,可是孩子一会说晚了,一会说路远不方便就是偏不回家。这下母亲更急了,找遍了她所有知道的所有网吧,就是没有找到孩子。母亲想去孩子同学家看看,但是路不熟;想給孩子同学家电话,可惜没有孩子同学家的电话号码;想给班主任电话,又觉得麻烦班主任,
而且也不愿意把这个事给班主任说,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就这样刚刚病愈的母亲在家里,熬过伤心与不安的一夜。
这一夜,母亲想了很多,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孩子却不领情,不顾及自己的感受,甚至在自己刚刚病愈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回家,因此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盼望孩子有所出息的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质疑“养儿防老“的想法是否正确。
第二天孩子终于回家了,面对母亲的责备,他反说是母亲不讲理,说好了第二天回家,当天就回来了,分明是不信任他,所以他就偏不按母亲的要求回家。在这个案例中,母亲为了孩子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负责:为了孩子,工作可以不要;为了孩子,可以少吃、少穿;为了孩子,可以放弃自我。她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里家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她病了,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她关心孩子一样的关心自己、惦记自己。
这个案例中孩子刚刚处于青少年的逆反期,属于“懂理不懂事”的阶段。母亲病了外出看医生,孩子发现没人管了,自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不在家好好学习了;母亲病好回家了,
他不及时回家关心母亲,因为他觉得母亲没有按常理出牌,打乱了他的玩耍计划,所以母亲要他回家,他偏不回家,母亲要约束他,他偏不接受,即使明明知道是错的。
这个案例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很不恰当,抛开其他事不说,就她外出看病放孩子一人在家这件事而言,孩子天性就贪玩、好奇又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突然间没有了约束的情况下,孩子完全有可能外出上网吧。对次,母亲有怀疑,有担心是正常的。母亲要做的事是亡羊补牢,加强管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而不是对过去的事探个究竟,分出真假。母亲为了获得真相而采用“一个谎言去验证另一个谎言”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这个不当教育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给孩子提供了外出玩耍的机会,给孩子提供了不回家的“正当理由”。
我们惋惜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不当,我们责备这个孩子不争气、不懂事的同时要提醒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有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家庭、社会、环境等众多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或许无法回避,但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是可以尽量避免的。在众多的客观因素中家庭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每个家庭可以克服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家长,家长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老师,也是对他们进行终身教育的老师。家长教育方式优劣、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
响着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开家长会时,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管严点,因为孩子最听老师
的话,家里谁的话都不听”。像这种在家“无法无天,我行我素,谁的话都不听”,在学校却表现良好,是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的青少年学生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那就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催生了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因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知道家长和孩子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有着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裂开的感情,都知道每个家长对孩子
有着“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慈母之心、慈父之情。孩子不接受家长的一片好心,不领悟家长的良苦用心,不是他们不懂事.不是他们没有感情、没有人性,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促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产生了抵触情绪,才出现了孩子在家在校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两面性”特点。
有鉴于此,家庭教育的执行者们在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期时,一定要克服“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年龄落差和意识冲突,一定要克服自己心理、性格、认知能力等方面
的不足,一定要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修养,积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给孩子多些信任、多些关爱,多些鼓励和多些赞美。同时,负责执行学校教育的班主任老师也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
要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要在孩子与家长的冲突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倘如此,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是完全可以减少和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