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管评办分离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加强对中职学校的事中事后监管?中职学校又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将外部评估压力转变为学校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内容和流程。中职学校必须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做好重点诊改工作。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開展诊改,要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靠自身保障,质量的保障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思想。
(一)诊改的含义和任务
诊改,是诊断与改进。所谓诊断,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引领学校构建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诊改,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评估,即评价、估量、测算。测重事后,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价评估,是评判已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比较教育部即将实施的诊改方案与以往的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不同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诊改更注重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制定专业建设目标,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诊改方案体现出来的专家进场抽样查核的形式,也与评估有较大的区别,将更注重专业剖析和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专家进校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校前先登陆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查核学校自检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专家进校时,通过与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访谈,剖析专业和听课,进一步把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校方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根据专家把脉建议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专家再次进场复核学校对存在问题改进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依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实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质量的提升一般靠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而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中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压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这两种压力目前呈现不平衡状态,以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提升的思路、举措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一)诊改是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教育教学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也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更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法定义务。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方,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找差距,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需要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诊改的应运而生,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指导。
(二)诊改是从规模到质量转变的突破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新世纪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达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基本持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师资、设备设施等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成为普遍问题。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三)诊改是提升教学工作地位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事实上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个人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有门槛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生选择中职空间大了,一把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二是不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校长为了经费多方奔波;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短时间内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作用不大。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包含了6大项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学校在自诊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与思路的自诊
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要诊断学校实际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二)教学工作状态的自诊
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招生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诊断专业建设状态;通过已制定课程标准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数、规划教材使用比等核查课程建设状态;通过校领导听课、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评教、学生迟到、缺课率等诊断点考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三)师资队伍建设状态的自诊
主要从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方面。除诊断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结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外,更加注重专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和教师教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兼职教师在专业配置中的数量和承担校内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资源建设状态的自诊
包括教學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教学投入侧重于诊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和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等;教学资源中关注纸质和电子图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和数量也是重要诊断项。
(五)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的自诊
包括校企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和质量监控状态三个要素。校企合作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企业捐赠、输送兼职教师数量、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和校企研发成果等情况;学校管理制度除要求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外,还关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依法办学情况和校园安全卫生等;质量监控主要观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质量年度报告、督导工作和评教覆盖面等。
(六)需求反馈的自诊
主要从学生、用人单位和地市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学生职业能力鉴定和技能比赛结果等方面观测。用人单位反馈方面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转岗率、升迁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这些诊断点的依据,是2009年以来教育部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最低要求,其中“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设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诊改是真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构建“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四、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的关键点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诊改工作,从省级层面创建省级数据管理平台、制定诊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诊改专家库、培训专家队伍等方面,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我省有700多所中职学校,单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工作量很大,势必有不到之处,也有悖于开展诊改工作的初衷。因此,作为质量提升主体的中职学校,应该将诊改作为学校内部保质量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回归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促使职业学校进一步树立质量战略思想,要搞好诊改工作,关键是中职学校自上而下观念的转变:从教育行政部门要查核学校转变为学校自查监控,从外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质量提升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要有“不抓教学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观念,在其位谋其职。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和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
(二)做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种评估中更侧重硬件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诊改,学校要建立校本化教学诊改制度,通过明确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明确诊改的具体内容,建立诊改机制,并将其列入质量保证体系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来抓。
(三)建立教学诊改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诊改平台数据源头采集的实施势必要求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建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校本诊断专家和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诊改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诊改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04-07
[2] 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開展诊改,要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靠自身保障,质量的保障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思想。
(一)诊改的含义和任务
诊改,是诊断与改进。所谓诊断,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引领学校构建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诊改,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评估,即评价、估量、测算。测重事后,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价评估,是评判已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比较教育部即将实施的诊改方案与以往的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不同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诊改更注重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制定专业建设目标,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诊改方案体现出来的专家进场抽样查核的形式,也与评估有较大的区别,将更注重专业剖析和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专家进校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校前先登陆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查核学校自检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专家进校时,通过与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访谈,剖析专业和听课,进一步把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校方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根据专家把脉建议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专家再次进场复核学校对存在问题改进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依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实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质量的提升一般靠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而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中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压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这两种压力目前呈现不平衡状态,以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提升的思路、举措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一)诊改是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教育教学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也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更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法定义务。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方,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找差距,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需要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诊改的应运而生,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指导。
(二)诊改是从规模到质量转变的突破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新世纪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达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基本持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师资、设备设施等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成为普遍问题。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三)诊改是提升教学工作地位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事实上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个人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有门槛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生选择中职空间大了,一把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二是不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校长为了经费多方奔波;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短时间内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作用不大。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包含了6大项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学校在自诊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与思路的自诊
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要诊断学校实际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二)教学工作状态的自诊
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招生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诊断专业建设状态;通过已制定课程标准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数、规划教材使用比等核查课程建设状态;通过校领导听课、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评教、学生迟到、缺课率等诊断点考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三)师资队伍建设状态的自诊
主要从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方面。除诊断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结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外,更加注重专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和教师教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兼职教师在专业配置中的数量和承担校内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资源建设状态的自诊
包括教學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教学投入侧重于诊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和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等;教学资源中关注纸质和电子图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和数量也是重要诊断项。
(五)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的自诊
包括校企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和质量监控状态三个要素。校企合作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企业捐赠、输送兼职教师数量、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和校企研发成果等情况;学校管理制度除要求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外,还关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依法办学情况和校园安全卫生等;质量监控主要观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质量年度报告、督导工作和评教覆盖面等。
(六)需求反馈的自诊
主要从学生、用人单位和地市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学生职业能力鉴定和技能比赛结果等方面观测。用人单位反馈方面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转岗率、升迁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这些诊断点的依据,是2009年以来教育部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最低要求,其中“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设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诊改是真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构建“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四、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的关键点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诊改工作,从省级层面创建省级数据管理平台、制定诊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诊改专家库、培训专家队伍等方面,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我省有700多所中职学校,单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工作量很大,势必有不到之处,也有悖于开展诊改工作的初衷。因此,作为质量提升主体的中职学校,应该将诊改作为学校内部保质量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回归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促使职业学校进一步树立质量战略思想,要搞好诊改工作,关键是中职学校自上而下观念的转变:从教育行政部门要查核学校转变为学校自查监控,从外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质量提升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要有“不抓教学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观念,在其位谋其职。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和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
(二)做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种评估中更侧重硬件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诊改,学校要建立校本化教学诊改制度,通过明确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明确诊改的具体内容,建立诊改机制,并将其列入质量保证体系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来抓。
(三)建立教学诊改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诊改平台数据源头采集的实施势必要求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建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校本诊断专家和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诊改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诊改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04-07
[2] 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