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教师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让学生素质提高的使者。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合作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忽视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时机,不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自己观点,和同行交流。
1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加强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觉中自悟、自得。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收器”向“熟读深思子自明”的主动地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输出设备”,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活受罪”的恶性循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生字时,围绕学生提出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学不了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的生字进行教学,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调节,那样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也可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3 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無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这些观点收起来,而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或者把它当作资料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船员,是游客,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进行的。
教师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4 激励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有一句话说得好: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并肯定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互指导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教师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让学生素质提高的使者。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教师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让学生素质提高的使者。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合作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忽视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时机,不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自己观点,和同行交流。
1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加强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觉中自悟、自得。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收器”向“熟读深思子自明”的主动地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输出设备”,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活受罪”的恶性循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生字时,围绕学生提出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学不了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的生字进行教学,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调节,那样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也可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3 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無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这些观点收起来,而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或者把它当作资料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船员,是游客,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进行的。
教师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4 激励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有一句话说得好: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并肯定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互指导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教师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让学生素质提高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