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5日,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强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作工作报告。袁贵仁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全民继续教育。三是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四是提升办学要素水平。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袁贵仁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摘自“教育部网站”)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召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新型教育智库如何全面投入这场深刻变革?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1月14日召开,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发布了近期科研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会议并讲话。郝平指出,过去5年,教育规划纲要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教育科研系统全面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全力支撑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指导、全面评估监测教育整体发展等,发挥了新型教育智库作用。未来5年,是彰显教育科研作用、做大做强教育智库的黄金时期。要坚持创新,提升科学化水平;加强协调,提升整体性水平;注重绿色,提升可持续水平;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追求共享,提高社会化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召开
1月13日,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举办,旨在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教育重点任务,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教研工作重点任务。从会上获悉,今后,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教研员职业标准及教研员队伍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建设教研员培训基地,启动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研员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利民指出,教研工作在深化基础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研系统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研工作的动力;坚持开放包容,增强教研队伍自身活力;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整体能力;坚持协调合作,促进教研工作形成合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刘延东:教育督导工作督落实促公平保质量
1月4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突出督导工作重点,抓住关键,完善机制,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刘延东要求,必须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真督实查是教育督导的核心要求,督导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要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加点“辣味”,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督导体制机制,创新督导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加大约谈问责和结果公开力度,提高督导实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1月19日,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陈云贤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陈云贤指出,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体现,不仅要提供新的环境和手段,更要引领和带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十三五”时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现代化的能力,为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摘自“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一线
2015年12月23日,2015年东莞市中小学慕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举行。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展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双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2015年6月,东莞市教育局公布了全市慕课试点学校,长安镇振安中学是试点学校之一。长安镇大力支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 教育”实施路径,重点实施了五项教育信息化工程,启动三项信息化领域改革试点,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设信息化骨干队伍,打造长安镇慕课教育平台。 陈东:省委省政府现在有两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我认为教育创强是个先导工程,教育先行必然促进创新驱动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创强争先一定要整合资源,发挥后发优势。
记者:那么您认为揭阳在教育这块应该在哪方面发力?哪块可以作为突破口?
陈东:第一,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揭阳近年来投入创强资金36.16亿,其中政府投入29.07亿,社会投入7.09亿。作为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是当仁不让的。同时,揭阳的民资民力也比较雄厚,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我们政府与社会双轮并举,发动社会投入7.09亿。社会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认识的提升,还有情感的投入,让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担当的重任。
第二,硬投入与软投入并举。揭阳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新增校园面积335.1万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14.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用房118.8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82.9万平方米,新增计算机12.96万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8.59亿元。仅仅是硬件上的投入还不够,同时需要软投入。揭阳与华南师范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投入350万元来提升教育师资水平,改造教育模式。
第三,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与“互联网 ”并举。揭阳教育要发挥后发地区优势,应该在“互联网 ”领域有重大突破。我们正规划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通教育共建“互联网 教育”示范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15年一贯制新校,并在空港经济区选择初中、小学各1所学校进行改造。
第四,教育开放与潮汕文化特色教育的彰显并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应当以教育成果的共享为先导。作为最善于走出去的揭阳也应该把教育开放作为自己变后发劣势为优势的重大探索。一方面,我们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和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创办中国第一所双元制应用科技大学,并且得到教育部、中联部、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一批德国华裔的教育家担任我们揭阳的市长教育顾问、局长教育顾问、县区教育顾问和校长教育顾问。我们还聘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前常务副校长曾庆忠为揭阳市教育局的教育顾问。
当然,在潮汕地区教育创强还要有一个鲜明的旗帜,就是潮汕文化特色。这里包括潮汕走出去的红头船精神。这种创新创造的精神一定要在创强工作中发扬光大。
第五,教育创强要校内建设与校外建设并举。教育创强不能仅仅盯着校内。我们提出实施十万电商人才培训,在军埔电商村创建全国电商免费培训基地。让学生们在产业当中学产业。
记者:在振兴粤东西北进程中,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两大抓手,揭阳的教育“创强争先”工作如何与之协调并发挥作用?
陈东:一切事业都是人的事业,人才的摇篮是学校。我们将坚持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着力推动学校进园区、园区办学校。我们强调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工厂在大树底下、家庭在工厂旁边、孩子在父母身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新城,要有培育产业人才的职业学校,也要有满足孩子成长的普通学校。比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我们将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创办科技应用大学,同时联合德国教育机构创办“互联网 ”、15年一贯制的中德双语学校,让揭德两地的孩子交朋友;在军埔村我们集聚职业学校打造全国电商培训基地,同时要在村里办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年青人在这里成家立业。
记者观察:
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揭阳有思考、有特色,重实际、重开放,没有简单复制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挖掘后发地区的特色及优势。“中德合作”“电商村”“互联网 ”……显然,在教育这个平台的每一个舞步都彰显着揭阳这座年轻城市对于振兴发展的勃勃雄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采访对应地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引子
这是你的游子
我的家
远方的人儿为你牵挂
海滨邹鲁如诗如画
仰望文光塔听听侨乡神话
这是你的温暖
我的家
一瞬万里春秋冬夏
再吻天风海涛
看看晨曦浪花
飞翔大海屋檐下
美丽的潮阳我的爱
山水有韵薮渊深悠
恋恋人间这美丽的家
这缤纷的果实是游子寸草之心的报答
——《美丽潮阳我的爱》(潮阳城市形象宣传曲)
潮阳,海滨邹鲁、千年古邑。
潮阳“三瑰宝”:英歌舞舞姿古朴、雄浑、粗犷,被称为“民间舞蹈的精华”“中国舞蹈之根”; 笛套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被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剪纸刀法精细,线条清秀均匀,艺术风格精巧秀丽、多维巧思,属民间艺术绝活。
潮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潮剧、木雕、石雕等工艺和贵屿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唐宋名贤韩愈、文天祥等曾流寓潮阳。唐末潮阳县令吴驹为纪念韩愈两度潮阳有移邑治、置乡校的旷世功绩,于后溪古渡建造了韩愈渡江亭,撰联曰:“开理学渊源诗书长昭日月,化蛮烟瘴雨壑廓功垂潮阳。”
潮阳每年的“潮之春”迎春文化节元宵灯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惠民盛典。每一届“潮之春”元宵灯会都吸引几十万群众参与。
以大峰祖师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深深扎根在潮阳民间信仰的土壤中。“施爱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峰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内外潮人。
潮阳也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户籍人口近180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120多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乡亲有120多万,故历来有海内外“三个潮阳”的说法。
壹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镜头二:潮阳区举办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
2015年3月4日,中共潮阳区委宣传部、团潮阳区委、区教育局联合在潮阳棉城中学举办潮阳区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暨“学雷锋月”启动仪式。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池小玲,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出席活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领导以及各镇街道教育组、团委、区直学校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棉城中学高一级学生作为全区中小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启动仪式上,区领导为获得2014年“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先进单位颁发奖牌,表彰他们在过去一年为潮阳公益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棉城中学的师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由邓志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公益诗朗诵《慈善,我为你而歌》,情感激昂、气势恢宏,极富感染力。在学校音乐专业班的学生们精妙舞蹈协作下,肖立曼、肖棉、林东津三位老师演唱了潮阳城市形象歌曲《美丽潮阳我的爱》。悠扬动人的歌声,炫丽精彩的演出,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全体学生誓言积极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
活动还进行了现场爱心募捐活动。学生们将爱心款放入捐款箱,将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图书放到捐书处。《让世界充满爱》的悠扬歌声在全场飘扬。
活动最后,领导嘉宾和学生都在“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的签名条上签名。整个活动热烈而有序,为2015年的公益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奠定基础。
大力实施反哺工程,进一步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既是潮阳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为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创造了良好契机。
为培养中小学生从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潮阳区委、区政府从2013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倡导“一人一元捐”“一人捐一书”“一人一感想”“一人一好事”“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人一元捐”活动:为动员广大青少年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弘扬公益慈善精神,潮阳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社会氛围。募集的捐款全部统一缴到团区委办公室,团区委将捐款汇总缴至潮阳公益基金会。
“一人捐一书”活动:以潮阳区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为载体,以“我为图书馆捐一本书”为主题,发动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图书馆捐赠图书,让书香共享、知识相传。
“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围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主题,开展“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全方位深刻认识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升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人一好事” 活动:让更多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传承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学校志愿者服务队为依托,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及周边集中进行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志愿精神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校园环境美化行动。
潮阳区“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潮阳区各级各类学校共募集到学生捐款71.79万元,捐书162060册,涌现好人好事14.38万件,有20.5万人次学生投身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
肆
镜头三:潮师高级中学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
2016年1月7日晚,潮师高级中学体育馆灯光璀璨,热闹非凡,高一级“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在此隆重举行。
本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融合音乐、舞蹈、吟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比赛伊始,在古典雄浑的音乐背景下,高一(10)班的三位同学穿着汉服走上舞台,伴着悠扬的箫声翩翩起舞。紧接着高一(10)班全班以独特的诵读形式,把《将进酒》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面出场的高一(12)班更是以其铿锵有力的气势、充沛饱满的感情、自信大方的诵读,用一首《少年中国说》表达出了当代中国少年的勇气与担当,在赛场上掀起了一轮高潮,迎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声情并茂,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悠远绵长,时而动人心弦;集体朗诵气势磅礴,个人展示抒发豪情。台上演绎着美妙的古典诗词,台下不时送上满堂喝彩。
此次“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旨在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既培养了同学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让他们享受了阅读背诵经典诗文的快乐,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激发了全校师生捧起书本、以经典为友、与阅读同行的热情,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内外。
镜头四: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
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彰显百年老校底蕴。2014年6月28日上午,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棉生,潮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新造,原潮阳市市长、潮阳一中校友会会长许慈生,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姚欣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育荣,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区委办、区政府办有关负责人,区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校长,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展示仪式。
活动展示仪式上,郑少燕校长指出,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文化校园的构建当中去,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和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仅彰显百年老校“文化立校”的教育品位,也能够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贡献力量。
马文玲常务副区长在致辞中指出,潮阳一中作为潮阳的最高学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育人环境,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希望学校将“启智养正”这一国学教育核心理念深化运用到学科课程、校园活动、德育工作和社团文体活动中去,让广大师生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 大约20多年前,正是应试教育方兴未艾之时,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几乎进行的都是标准答案的训练,社会也都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考试流水线下,万生一面,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刘志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大胆尝试,在自己所任教的生物课和负责的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新观点、新思维、新看法和新尝试。他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同学,不管对否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别说在20年前,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课堂都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这样的理念都丝毫不落伍。
2000年9月,他调到了九江镇中学,在这里,他所倡导的科技教育迅速得到了学校的认同,与学校领导、科组团队、一帮学生粉丝不谋而合,“科技教育,创新点亮”这粒种子,在他们努力汗水的浇灌与智慧爱心的呵护下,扎根,发芽,吐叶,拔节,茁壮成长。就这样,九江镇中学的科技教育在刘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由特色项目到学校品牌,由学校品牌到学校文化,令到学校的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处。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刘志伟也通过科技教育实现了由一个普通教师到名师的嬗变,由一个草根教师到杏坛大咖的逆袭。而就在他成长的经历过程,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在农村中学,所以,总感觉,梳理与感悟刘志伟的成长,对于无数在一线坚持的教师们,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坚守,追求教育理想
当然,没有谁成长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刘志伟的成长,同样如此。只是,当面对困难或是坎坷时,他选择理性的坚守与智慧的突围。
1994年之前,刘志伟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为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拿到了本科文凭,被调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担任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停的追求,也不断的收获。书教得不错,学生高考的各项指标也还行,他的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但当时由于高考改革,生物这一科目不再参加高考,那么就意味着学校的生物教师超额,要分流。最终,他便由高中学校调到一所初级中学。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从高中调到初中,这是“被贬”,是很难接受的。但对刘志伟而言,却接受得非常坦然,甚至,他还有着几分窃喜,初中考试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科技教育。他对于科技教育的执着与投入由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也确如刘志伟所想,调到初中任教后,他的科技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刘志伟办公室有一幅版画,画中的人物全部以Q版的形象出现,刘志伟被学生簇拥着排在中间,笑容灿烂无比。这幅版画是毕业生们留给刘志伟的礼物,它寓意老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从教多年,刘志伟总是以发现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激发孩子创造发明的能力是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正因如此,刘志伟在这项教学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洒下了更多的汗水。
因为科技课程在初中阶段没有参考教材,所以,刘志伟作为学校这项课程的“总指挥”,自然承担起编写教材的重任。同时,他还要根据全国各种科技比赛项目选定参赛队员,培养队员。虽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对于第一次比赛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佛山市科技创新竞赛,当时他想挑选合适的参赛学生都很难,因为家长不同意,“他们觉得科技活动与学习无关,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很可能影响学习”。经过努力,刘志伟终于凑齐人数组成了一支团队,在“生物与环境科学”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于亲情和友情,他承认自己做得有所欠缺。儿子参加中考那年,填志愿时,其他家长都为孩子出谋划策,可刘志伟却因为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报考的事情。“他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因为这件事哭了。原因是别的家长都到现场填报,而我却没出现。”对此,刘志伟深感愧疚。
“虽然我无法常在孩子身边,可我常跟他讲,做人一定要身正,有担当,做一个有为和有出息的人。我觉得自己没帮孩子做了多少事,更多的是帮他树立人生理想与努力方向。”
创新,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而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创新是生命发展的本性,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刘志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讨论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我会非常高兴,并对每个提出解决方法的人都给100分。”正是这种鼓励创新思维的教育方式,使得刘志伟在近十年来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100人次,科技作品获国家专利69件,其中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或创造力大赛连续八年获金奖。还带领团队辅导学生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世界冠军四项、最佳创造力奖二项,创造了本项目比赛成绩的最好世界记录。
挖掘每个孩子的发明潜能。刘志伟认为,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原初一(3)班的小辉学习成绩中下游,但刘志伟却发现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辉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制作的“防热插头”还获得一等奖。于是刘志伟指导他进一步改进完善,获得首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2011年,从九江镇中学毕业的学生苏晟章在发明方面成绩出色,被美国伊利洛利大学破格录取。之前,苏晟章就是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在北京首届青少年创意大赛的纸箱车载人比赛中获金奖。
调皮学生更需要激励。在刘志伟的教育辞典中,没有“放弃”二字。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为的、可以造就的。2010年,刘志伟班上一位叫阿健的同学是一个出了名的“调皮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谈话后仍不见改变,其他老师都觉得头疼。刘志伟发现这个孩子有爱动脑、动手的优点,认为他在科技创造上一定能出成绩。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当时读初一的阿健参加第4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影响,他制作出一个防震屋参加比赛。在创作过程中,刘志伟只负责对他的构思进行引导,比如材料的选择、房屋结构设计等。阿健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银奖。第二年,第5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他创造的纸箱载人车获得金奖。“一个孩子的好坏不应该以调皮与否来论断,所谓调皮孩子实际是兴趣不同所致,我更愿意激发调皮学生的发明潜能,引导他们最终走向正确学习之路。”刘志伟认为。
学困生成了发明爱好者。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小超曾是刘志伟的一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上课很难集中精神,成绩非常糟糕,7门功课加到一起的总分还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刘志伟的科技课时却异常专注,时不时还有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小发明作品交给老师,比如将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会发光的。看到小超一上科技课就两眼放光、自信满满的刘志伟自然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地鼓励、引导小超,虽然小超最后没有在创新发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但刘志伟和他的科技课却让这样一位学困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信。这份收获,对于为师者的刘志伟而言,怕是再美好不过。
刘志伟高擎科技教育的大旗,在平凡中追求有为,在常规中努力创新,在前行中突破发展,他的成功便来得自然而然。
(本文图片由刘志伟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作工作报告。袁贵仁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全民继续教育。三是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四是提升办学要素水平。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袁贵仁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摘自“教育部网站”)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召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新型教育智库如何全面投入这场深刻变革?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1月14日召开,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发布了近期科研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会议并讲话。郝平指出,过去5年,教育规划纲要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教育科研系统全面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全力支撑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指导、全面评估监测教育整体发展等,发挥了新型教育智库作用。未来5年,是彰显教育科研作用、做大做强教育智库的黄金时期。要坚持创新,提升科学化水平;加强协调,提升整体性水平;注重绿色,提升可持续水平;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追求共享,提高社会化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召开
1月13日,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举办,旨在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教育重点任务,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教研工作重点任务。从会上获悉,今后,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教研员职业标准及教研员队伍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建设教研员培训基地,启动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研员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利民指出,教研工作在深化基础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研系统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研工作的动力;坚持开放包容,增强教研队伍自身活力;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整体能力;坚持协调合作,促进教研工作形成合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刘延东:教育督导工作督落实促公平保质量
1月4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突出督导工作重点,抓住关键,完善机制,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刘延东要求,必须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真督实查是教育督导的核心要求,督导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要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加点“辣味”,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督导体制机制,创新督导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加大约谈问责和结果公开力度,提高督导实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1月19日,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陈云贤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陈云贤指出,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体现,不仅要提供新的环境和手段,更要引领和带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十三五”时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现代化的能力,为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摘自“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一线
2015年12月23日,2015年东莞市中小学慕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举行。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展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双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2015年6月,东莞市教育局公布了全市慕课试点学校,长安镇振安中学是试点学校之一。长安镇大力支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 教育”实施路径,重点实施了五项教育信息化工程,启动三项信息化领域改革试点,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设信息化骨干队伍,打造长安镇慕课教育平台。 陈东:省委省政府现在有两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我认为教育创强是个先导工程,教育先行必然促进创新驱动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创强争先一定要整合资源,发挥后发优势。
记者:那么您认为揭阳在教育这块应该在哪方面发力?哪块可以作为突破口?
陈东:第一,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揭阳近年来投入创强资金36.16亿,其中政府投入29.07亿,社会投入7.09亿。作为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是当仁不让的。同时,揭阳的民资民力也比较雄厚,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我们政府与社会双轮并举,发动社会投入7.09亿。社会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认识的提升,还有情感的投入,让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担当的重任。
第二,硬投入与软投入并举。揭阳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新增校园面积335.1万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14.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用房118.8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82.9万平方米,新增计算机12.96万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8.59亿元。仅仅是硬件上的投入还不够,同时需要软投入。揭阳与华南师范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投入350万元来提升教育师资水平,改造教育模式。
第三,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与“互联网 ”并举。揭阳教育要发挥后发地区优势,应该在“互联网 ”领域有重大突破。我们正规划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通教育共建“互联网 教育”示范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15年一贯制新校,并在空港经济区选择初中、小学各1所学校进行改造。
第四,教育开放与潮汕文化特色教育的彰显并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应当以教育成果的共享为先导。作为最善于走出去的揭阳也应该把教育开放作为自己变后发劣势为优势的重大探索。一方面,我们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和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创办中国第一所双元制应用科技大学,并且得到教育部、中联部、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一批德国华裔的教育家担任我们揭阳的市长教育顾问、局长教育顾问、县区教育顾问和校长教育顾问。我们还聘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前常务副校长曾庆忠为揭阳市教育局的教育顾问。
当然,在潮汕地区教育创强还要有一个鲜明的旗帜,就是潮汕文化特色。这里包括潮汕走出去的红头船精神。这种创新创造的精神一定要在创强工作中发扬光大。
第五,教育创强要校内建设与校外建设并举。教育创强不能仅仅盯着校内。我们提出实施十万电商人才培训,在军埔电商村创建全国电商免费培训基地。让学生们在产业当中学产业。
记者:在振兴粤东西北进程中,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两大抓手,揭阳的教育“创强争先”工作如何与之协调并发挥作用?
陈东:一切事业都是人的事业,人才的摇篮是学校。我们将坚持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着力推动学校进园区、园区办学校。我们强调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工厂在大树底下、家庭在工厂旁边、孩子在父母身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新城,要有培育产业人才的职业学校,也要有满足孩子成长的普通学校。比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我们将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创办科技应用大学,同时联合德国教育机构创办“互联网 ”、15年一贯制的中德双语学校,让揭德两地的孩子交朋友;在军埔村我们集聚职业学校打造全国电商培训基地,同时要在村里办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年青人在这里成家立业。
记者观察:
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揭阳有思考、有特色,重实际、重开放,没有简单复制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挖掘后发地区的特色及优势。“中德合作”“电商村”“互联网 ”……显然,在教育这个平台的每一个舞步都彰显着揭阳这座年轻城市对于振兴发展的勃勃雄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采访对应地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引子
这是你的游子
我的家
远方的人儿为你牵挂
海滨邹鲁如诗如画
仰望文光塔听听侨乡神话
这是你的温暖
我的家
一瞬万里春秋冬夏
再吻天风海涛
看看晨曦浪花
飞翔大海屋檐下
美丽的潮阳我的爱
山水有韵薮渊深悠
恋恋人间这美丽的家
这缤纷的果实是游子寸草之心的报答
——《美丽潮阳我的爱》(潮阳城市形象宣传曲)
潮阳,海滨邹鲁、千年古邑。
潮阳“三瑰宝”:英歌舞舞姿古朴、雄浑、粗犷,被称为“民间舞蹈的精华”“中国舞蹈之根”; 笛套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被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剪纸刀法精细,线条清秀均匀,艺术风格精巧秀丽、多维巧思,属民间艺术绝活。
潮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潮剧、木雕、石雕等工艺和贵屿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唐宋名贤韩愈、文天祥等曾流寓潮阳。唐末潮阳县令吴驹为纪念韩愈两度潮阳有移邑治、置乡校的旷世功绩,于后溪古渡建造了韩愈渡江亭,撰联曰:“开理学渊源诗书长昭日月,化蛮烟瘴雨壑廓功垂潮阳。”
潮阳每年的“潮之春”迎春文化节元宵灯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惠民盛典。每一届“潮之春”元宵灯会都吸引几十万群众参与。
以大峰祖师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深深扎根在潮阳民间信仰的土壤中。“施爱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峰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内外潮人。
潮阳也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户籍人口近180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120多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乡亲有120多万,故历来有海内外“三个潮阳”的说法。
壹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镜头二:潮阳区举办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
2015年3月4日,中共潮阳区委宣传部、团潮阳区委、区教育局联合在潮阳棉城中学举办潮阳区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暨“学雷锋月”启动仪式。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池小玲,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出席活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领导以及各镇街道教育组、团委、区直学校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棉城中学高一级学生作为全区中小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启动仪式上,区领导为获得2014年“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先进单位颁发奖牌,表彰他们在过去一年为潮阳公益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棉城中学的师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由邓志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公益诗朗诵《慈善,我为你而歌》,情感激昂、气势恢宏,极富感染力。在学校音乐专业班的学生们精妙舞蹈协作下,肖立曼、肖棉、林东津三位老师演唱了潮阳城市形象歌曲《美丽潮阳我的爱》。悠扬动人的歌声,炫丽精彩的演出,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全体学生誓言积极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
活动还进行了现场爱心募捐活动。学生们将爱心款放入捐款箱,将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图书放到捐书处。《让世界充满爱》的悠扬歌声在全场飘扬。
活动最后,领导嘉宾和学生都在“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的签名条上签名。整个活动热烈而有序,为2015年的公益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奠定基础。
大力实施反哺工程,进一步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既是潮阳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为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创造了良好契机。
为培养中小学生从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潮阳区委、区政府从2013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倡导“一人一元捐”“一人捐一书”“一人一感想”“一人一好事”“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人一元捐”活动:为动员广大青少年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弘扬公益慈善精神,潮阳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社会氛围。募集的捐款全部统一缴到团区委办公室,团区委将捐款汇总缴至潮阳公益基金会。
“一人捐一书”活动:以潮阳区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为载体,以“我为图书馆捐一本书”为主题,发动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图书馆捐赠图书,让书香共享、知识相传。
“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围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主题,开展“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全方位深刻认识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升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人一好事” 活动:让更多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传承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学校志愿者服务队为依托,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及周边集中进行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志愿精神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校园环境美化行动。
潮阳区“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潮阳区各级各类学校共募集到学生捐款71.79万元,捐书162060册,涌现好人好事14.38万件,有20.5万人次学生投身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
肆
镜头三:潮师高级中学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
2016年1月7日晚,潮师高级中学体育馆灯光璀璨,热闹非凡,高一级“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在此隆重举行。
本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融合音乐、舞蹈、吟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比赛伊始,在古典雄浑的音乐背景下,高一(10)班的三位同学穿着汉服走上舞台,伴着悠扬的箫声翩翩起舞。紧接着高一(10)班全班以独特的诵读形式,把《将进酒》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面出场的高一(12)班更是以其铿锵有力的气势、充沛饱满的感情、自信大方的诵读,用一首《少年中国说》表达出了当代中国少年的勇气与担当,在赛场上掀起了一轮高潮,迎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声情并茂,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悠远绵长,时而动人心弦;集体朗诵气势磅礴,个人展示抒发豪情。台上演绎着美妙的古典诗词,台下不时送上满堂喝彩。
此次“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旨在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既培养了同学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让他们享受了阅读背诵经典诗文的快乐,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激发了全校师生捧起书本、以经典为友、与阅读同行的热情,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内外。
镜头四: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
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彰显百年老校底蕴。2014年6月28日上午,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棉生,潮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新造,原潮阳市市长、潮阳一中校友会会长许慈生,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姚欣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育荣,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区委办、区政府办有关负责人,区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校长,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展示仪式。
活动展示仪式上,郑少燕校长指出,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文化校园的构建当中去,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和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仅彰显百年老校“文化立校”的教育品位,也能够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贡献力量。
马文玲常务副区长在致辞中指出,潮阳一中作为潮阳的最高学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育人环境,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希望学校将“启智养正”这一国学教育核心理念深化运用到学科课程、校园活动、德育工作和社团文体活动中去,让广大师生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 大约20多年前,正是应试教育方兴未艾之时,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几乎进行的都是标准答案的训练,社会也都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考试流水线下,万生一面,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刘志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大胆尝试,在自己所任教的生物课和负责的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新观点、新思维、新看法和新尝试。他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同学,不管对否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别说在20年前,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课堂都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这样的理念都丝毫不落伍。
2000年9月,他调到了九江镇中学,在这里,他所倡导的科技教育迅速得到了学校的认同,与学校领导、科组团队、一帮学生粉丝不谋而合,“科技教育,创新点亮”这粒种子,在他们努力汗水的浇灌与智慧爱心的呵护下,扎根,发芽,吐叶,拔节,茁壮成长。就这样,九江镇中学的科技教育在刘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由特色项目到学校品牌,由学校品牌到学校文化,令到学校的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处。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刘志伟也通过科技教育实现了由一个普通教师到名师的嬗变,由一个草根教师到杏坛大咖的逆袭。而就在他成长的经历过程,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在农村中学,所以,总感觉,梳理与感悟刘志伟的成长,对于无数在一线坚持的教师们,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坚守,追求教育理想
当然,没有谁成长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刘志伟的成长,同样如此。只是,当面对困难或是坎坷时,他选择理性的坚守与智慧的突围。
1994年之前,刘志伟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为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拿到了本科文凭,被调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担任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停的追求,也不断的收获。书教得不错,学生高考的各项指标也还行,他的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但当时由于高考改革,生物这一科目不再参加高考,那么就意味着学校的生物教师超额,要分流。最终,他便由高中学校调到一所初级中学。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从高中调到初中,这是“被贬”,是很难接受的。但对刘志伟而言,却接受得非常坦然,甚至,他还有着几分窃喜,初中考试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科技教育。他对于科技教育的执着与投入由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也确如刘志伟所想,调到初中任教后,他的科技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刘志伟办公室有一幅版画,画中的人物全部以Q版的形象出现,刘志伟被学生簇拥着排在中间,笑容灿烂无比。这幅版画是毕业生们留给刘志伟的礼物,它寓意老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从教多年,刘志伟总是以发现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激发孩子创造发明的能力是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正因如此,刘志伟在这项教学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洒下了更多的汗水。
因为科技课程在初中阶段没有参考教材,所以,刘志伟作为学校这项课程的“总指挥”,自然承担起编写教材的重任。同时,他还要根据全国各种科技比赛项目选定参赛队员,培养队员。虽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对于第一次比赛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佛山市科技创新竞赛,当时他想挑选合适的参赛学生都很难,因为家长不同意,“他们觉得科技活动与学习无关,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很可能影响学习”。经过努力,刘志伟终于凑齐人数组成了一支团队,在“生物与环境科学”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于亲情和友情,他承认自己做得有所欠缺。儿子参加中考那年,填志愿时,其他家长都为孩子出谋划策,可刘志伟却因为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报考的事情。“他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因为这件事哭了。原因是别的家长都到现场填报,而我却没出现。”对此,刘志伟深感愧疚。
“虽然我无法常在孩子身边,可我常跟他讲,做人一定要身正,有担当,做一个有为和有出息的人。我觉得自己没帮孩子做了多少事,更多的是帮他树立人生理想与努力方向。”
创新,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而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创新是生命发展的本性,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刘志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讨论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我会非常高兴,并对每个提出解决方法的人都给100分。”正是这种鼓励创新思维的教育方式,使得刘志伟在近十年来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100人次,科技作品获国家专利69件,其中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或创造力大赛连续八年获金奖。还带领团队辅导学生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世界冠军四项、最佳创造力奖二项,创造了本项目比赛成绩的最好世界记录。
挖掘每个孩子的发明潜能。刘志伟认为,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原初一(3)班的小辉学习成绩中下游,但刘志伟却发现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辉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制作的“防热插头”还获得一等奖。于是刘志伟指导他进一步改进完善,获得首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2011年,从九江镇中学毕业的学生苏晟章在发明方面成绩出色,被美国伊利洛利大学破格录取。之前,苏晟章就是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在北京首届青少年创意大赛的纸箱车载人比赛中获金奖。
调皮学生更需要激励。在刘志伟的教育辞典中,没有“放弃”二字。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为的、可以造就的。2010年,刘志伟班上一位叫阿健的同学是一个出了名的“调皮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谈话后仍不见改变,其他老师都觉得头疼。刘志伟发现这个孩子有爱动脑、动手的优点,认为他在科技创造上一定能出成绩。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当时读初一的阿健参加第4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影响,他制作出一个防震屋参加比赛。在创作过程中,刘志伟只负责对他的构思进行引导,比如材料的选择、房屋结构设计等。阿健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银奖。第二年,第5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他创造的纸箱载人车获得金奖。“一个孩子的好坏不应该以调皮与否来论断,所谓调皮孩子实际是兴趣不同所致,我更愿意激发调皮学生的发明潜能,引导他们最终走向正确学习之路。”刘志伟认为。
学困生成了发明爱好者。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小超曾是刘志伟的一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上课很难集中精神,成绩非常糟糕,7门功课加到一起的总分还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刘志伟的科技课时却异常专注,时不时还有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小发明作品交给老师,比如将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会发光的。看到小超一上科技课就两眼放光、自信满满的刘志伟自然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地鼓励、引导小超,虽然小超最后没有在创新发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但刘志伟和他的科技课却让这样一位学困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信。这份收获,对于为师者的刘志伟而言,怕是再美好不过。
刘志伟高擎科技教育的大旗,在平凡中追求有为,在常规中努力创新,在前行中突破发展,他的成功便来得自然而然。
(本文图片由刘志伟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