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从“兴趣、引导、探究”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有效教育,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笔者以理论结合实例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发展 兴趣 研究 引导 教学方法 创意 探究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扬长避短,充分展示其优势,使学生好学、会学,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学科中必须提高有效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如何激发兴趣——要充分研究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但学生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学生究竟在想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让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优势劣势,学习基础的状况,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再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研究。
其次,研究学生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目标、重点难点,确立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分层次的教学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回答问题,都能对几个问题,从而树立其自信心,在自然而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如世界史中“资产阶级的革命”这一主题贯穿了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内容多而繁杂,对基础薄弱、认知能力较慢的学生,我列出基本的框架结构,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革命的导火线、爆发的标志、革命中斗争的双方、主要领导人、重要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革命的结果和意义。在学生准确掌握这些知识后,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学生便迎刃而解了,他们会主动与以上的知识点、框架结构类比到这两国的知识内容,进行有兴趣的自主学习,而对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在备课中我设计了进一步的方案,添加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比较,法国革命中《马赛曲》产生背景与中国《义勇军进行曲》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人民推动作用之比较等。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尽量做到历史教学在面向大多数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从而大大培养、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并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要求。
2. 如何保持兴趣——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适宜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教育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经常用到的如: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是:图文并茂,音像再现,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一方法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也可以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临场创意出来的。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引导学生会学历史
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会读课文、材料、图片、地图、实物教具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逐步锻炼学生独立提取知识要点的能力。通常说课文小字、史料往往是补充说明正文的论据,其作用往往是为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学生读材料时应注意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人物、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掌握了这一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主动分析问题,帮助其正确解答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能帮助记忆、强化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如: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中,首先进行探索的西欧各国有哪些?人物是谁?要求学生掌握探索的路线。
我制作了课件,首先依次显示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其次,按照探索新航路的国家分类,逐个显示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路线用不同颜色标明,讲述到哪里,线路就延伸到哪里,经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海峡、地名依次显示。这种方法既吸引了学生,又加深了对路线图的印象,哪怕不看图,他们都能一一道来。这张图已深深烙印在了脑海中了。学会掌握这些内容,就会通过很好的把握图的含义来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帮助学生探究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应打破常规,不要只局限于单纯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总运用这种方式则会显得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探究。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主动运用以掌握的历史的方法手段,对知识中的困惑进行探究、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质疑课文中的内容,敢于质疑史料。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这正是历史教学变教师主动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转折过程。使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制作的课件要适于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的学。这一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以上便是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个人对有效教育的一点感悟,也希望能很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中效果较为明显。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发展 兴趣 研究 引导 教学方法 创意 探究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扬长避短,充分展示其优势,使学生好学、会学,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学科中必须提高有效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如何激发兴趣——要充分研究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但学生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学生究竟在想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让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优势劣势,学习基础的状况,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再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研究。
其次,研究学生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目标、重点难点,确立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分层次的教学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回答问题,都能对几个问题,从而树立其自信心,在自然而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如世界史中“资产阶级的革命”这一主题贯穿了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内容多而繁杂,对基础薄弱、认知能力较慢的学生,我列出基本的框架结构,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革命的导火线、爆发的标志、革命中斗争的双方、主要领导人、重要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革命的结果和意义。在学生准确掌握这些知识后,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学生便迎刃而解了,他们会主动与以上的知识点、框架结构类比到这两国的知识内容,进行有兴趣的自主学习,而对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在备课中我设计了进一步的方案,添加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比较,法国革命中《马赛曲》产生背景与中国《义勇军进行曲》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人民推动作用之比较等。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尽量做到历史教学在面向大多数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从而大大培养、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并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要求。
2. 如何保持兴趣——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适宜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教育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经常用到的如: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是:图文并茂,音像再现,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一方法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也可以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临场创意出来的。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引导学生会学历史
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会读课文、材料、图片、地图、实物教具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逐步锻炼学生独立提取知识要点的能力。通常说课文小字、史料往往是补充说明正文的论据,其作用往往是为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学生读材料时应注意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人物、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掌握了这一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主动分析问题,帮助其正确解答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能帮助记忆、强化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如: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中,首先进行探索的西欧各国有哪些?人物是谁?要求学生掌握探索的路线。
我制作了课件,首先依次显示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其次,按照探索新航路的国家分类,逐个显示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路线用不同颜色标明,讲述到哪里,线路就延伸到哪里,经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海峡、地名依次显示。这种方法既吸引了学生,又加深了对路线图的印象,哪怕不看图,他们都能一一道来。这张图已深深烙印在了脑海中了。学会掌握这些内容,就会通过很好的把握图的含义来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帮助学生探究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应打破常规,不要只局限于单纯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总运用这种方式则会显得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探究。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主动运用以掌握的历史的方法手段,对知识中的困惑进行探究、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质疑课文中的内容,敢于质疑史料。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这正是历史教学变教师主动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转折过程。使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制作的课件要适于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的学。这一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以上便是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个人对有效教育的一点感悟,也希望能很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中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