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阵地的化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根据本学科教学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教学改革,从而进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是以打知识基础、训练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主线,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知识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各种能力的统一过程。初中化学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行创新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刚接触化学这门新学科时,他们很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总想试一试,把这其中的奥妙看明白,尤其是实验,简单的变色、发光、产生沉淀等现象便会让学生吃惊不已,认为这一课程充满了神秘色彩,急于想揭开“魔术”的秘密,总想自己也能动手做到。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不断给学生逐个解开疑点,让他们通过“试一试”、“想一想”,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利用化学史实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史教学,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应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到一些东西,对他们的思维和心理、思想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对于自然科学,人们往往认为它的发展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只是少数科学家群体内的一些争论与变化,它对于社会变革的价值往往为人所忽视。讲授化学史知识时,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现在纸面上看来很简单的事实,在化学的发展上也许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先驱者们当时得出的有些结论现在看来是不完整的或是错误的,应给学生指出,这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比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验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教学应当把前人积累的化学科学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进一步变成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要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直观的形成感性认识,而学生的认识从抽象思维进入实践,就需要亲自动手了。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作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亲自实验比教师演示效果更好,学生旁观者转化为当事者,其学习积极性高,观察现象更清晰,思考问题更努力,认识理论更深刻,记忆知识更牢固,而且还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设置科学探究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探索研究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中,学生通过质疑,提出猜想,制定探究计划,设计与控制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得出初步的结论,并适时对探究的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对探究中提出的失误及时补救修正,最后,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
探究从问题开始,然而学生除了不敢提出问题外,更多的是不懂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在化学课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使学生明白怎样问,问什么。例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从实验现象,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等。
3.通过家庭小实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活动课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有时同一实验会因家庭实验条件各异,而产生的实验现象有所不同,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他们定要问个究竟,怎么相同的条件相同实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呢?有些现象书本未提及的,教师也未提及的,却在实验中出现了,可以培养学生去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内,在“导”字上下功夫,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纠正上重在导评,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根据本学科教学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教学改革,从而进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是以打知识基础、训练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主线,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知识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各种能力的统一过程。初中化学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行创新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刚接触化学这门新学科时,他们很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总想试一试,把这其中的奥妙看明白,尤其是实验,简单的变色、发光、产生沉淀等现象便会让学生吃惊不已,认为这一课程充满了神秘色彩,急于想揭开“魔术”的秘密,总想自己也能动手做到。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不断给学生逐个解开疑点,让他们通过“试一试”、“想一想”,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利用化学史实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史教学,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应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让学生领略到一些东西,对他们的思维和心理、思想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对于自然科学,人们往往认为它的发展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只是少数科学家群体内的一些争论与变化,它对于社会变革的价值往往为人所忽视。讲授化学史知识时,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现在纸面上看来很简单的事实,在化学的发展上也许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先驱者们当时得出的有些结论现在看来是不完整的或是错误的,应给学生指出,这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比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验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教学应当把前人积累的化学科学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进一步变成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要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直观的形成感性认识,而学生的认识从抽象思维进入实践,就需要亲自动手了。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作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亲自实验比教师演示效果更好,学生旁观者转化为当事者,其学习积极性高,观察现象更清晰,思考问题更努力,认识理论更深刻,记忆知识更牢固,而且还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设置科学探究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探索研究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中,学生通过质疑,提出猜想,制定探究计划,设计与控制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得出初步的结论,并适时对探究的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对探究中提出的失误及时补救修正,最后,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
探究从问题开始,然而学生除了不敢提出问题外,更多的是不懂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在化学课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使学生明白怎样问,问什么。例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从实验现象,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等。
3.通过家庭小实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活动课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有时同一实验会因家庭实验条件各异,而产生的实验现象有所不同,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他们定要问个究竟,怎么相同的条件相同实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呢?有些现象书本未提及的,教师也未提及的,却在实验中出现了,可以培养学生去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内,在“导”字上下功夫,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纠正上重在导评,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