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隧道工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其施工安全与管理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隧道工程的复杂性和其它不确定性因素,隧道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而严重。基于此,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探讨了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施工;事故原因;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安全施工是衡量隧道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重要设备的安全,且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必须贯彻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近几年来,隧道建设发展迅速,隧道建设长度也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因其施工中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工程工期。因此,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隧道工作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一、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从近些年来的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来看,隧道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等级高并且危险性很大,隧道工程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火工品、触电伤人、机械伤害、交通伤害以及塌方等方面。其中因塌方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的比率是最大的,一下就针对塌方事故,阐述一下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1、施工场地的地质灾害
因施工场地的地质灾害而引起的安全事故是非常多,通常在施工人员进行隧道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面对施工场地地质不良时,仍然采取实现设计好的施工方法,而没有针对不良的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就会发生很多的施工安全事故。如涌水、瓦斯、突水突泥等因素而引起的事故。
2、隧道支护强度下降引起安全事故
基岩自身结构的承载力、初期支护层、超前支护加固层以及二衬和仰拱所谓成的拱圈是承载隧道围岩的压力的主要结构,而隧道的支护的设计是要根据隧道围岩的压力才能确定隧道的支护的参数的,但是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施工人员对钻爆时的作业过程控制不到位,钻爆时经常会导致岩层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围岩结构的承载能力;二是在进行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的施工时,施工时经常少放了钢筋、钢架和锚杆等关键的材料,施工的过程不规范,也会导致隧道制度的强度的下降。隧道支护强度的下降就会导致支护无法承载上部围岩的强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塌方事故的发生。
3、项目开挖方法不正确、监控测量不到位引起安全事故
根据隧道工程不同的围岩的级别,确定最为合理的开挖方法是很重要的工作,隧道工程不同的地质条件是有不同的开挖方法的,比较常见的开挖方法有中隔壁法、台阶法、交叉中隔壁法、全断面开挖法、侧壁导坑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方法。如果施工时选择的开挖方法是不合适的,就很可能导致塌方事故的产生。另外引起塌方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施工方便和盲目的追赶工期进度,开挖时扩大了进尺和开挖断面,从而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距离被盲目的拉大了,封闭工作就不能够及时的完成了。以监控测量作为施工的辅助手段是新奥法的施工要求,通过这些辅助手段能够对支护变形情况、应力的变化情况等数据进行及时的监测,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的情况,能够尽早的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负责监控测量的人员随意编造数据的情况在隧道工程中是大量存在的。
二、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1、完善安全组织机构
我国隧道施工的主要组织机构是由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基层单位组成。因此也就应该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即应该有公司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安全监督组织,基层安全管理组织。各安全管理组织中的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经验,应熟悉隧道施工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另外,像电工、电焊工、爆破工等特殊作业工种人员应持有相应的上岗证才能作业。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公司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应定期对隧道的施工进行抽查,项目经理部和基层安全管理组织应对隧道每道工序的施工进行安全监督。
2、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管理体系是做好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好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确保施工安全。我国隧道施工一般采取新奥法施工,其主要工序由开挖和支护两部分组成。
了解隧道施工对做好安全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新奥法施工的开挖部分包括打眼和放炮两部分,打眼时应控制好打眼的数量,打眼的位置,防止少打眼的现象出现,同时应该经常询问打钻工人的打钻情况,看是否出现卡钻、抵钻的情况,以判断围岩完整性,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相关单位,为制定合理的施工和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爆破时应控制好炸药量,以减少超挖、欠挖现象的出现,控制好掘进尺度,爆破前应将隧道内施工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出渣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对隧道围岩进行支护,支护主要包括初次支护和二次衬砌,按照新奥法原理,初次支护承担围岩的绝大部分压力,二次衬砌主要起着安全储备和美观的作用,初次支护的施工主要包括立钢支撑、打锚杆、挂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各管理机构应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立钢支撑时,应严格控制好钢支撑的间距,检查钢支撑各部位是否焊接牢靠;打锚杆时,应该做好的监督工作包括监督好打入锚杆的个数、长度和打人角度,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并要防止破碎围岩掉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喷射混凝土时,应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通风量,为喷射混凝土的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并及时观察喷射混凝土是否出现开裂等不良现象,异常状况时,应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相关单位,并制定相应对策,以防止支护后围岩发生失稳状况而造成的事故。对于二次衬砌的施作,应控制其施作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控制好施工的时间,即当围岩稳定后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3、制定地质灾害处理与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
由于隧道施工的特殊性,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当发生塌方、突泥等地质灾害时,应杜绝施工人员的蛮干,施工单位也不要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施工方案,而应将情况及时的反映至业主和设计单位,经过多方商议后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由四方共同探讨确定,并对所采取的施工方案进行效果评价,判断所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由于隧道施工属于地下工程作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较多,如电气设备漏电可能造成施工人员触电,围岩掉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为了减少这些意外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施工单位应事先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当意外事故已发生并已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施工单位能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对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提前预防。要想真正做好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整治的施工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的意识,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的异常的情况,施工人员应马上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解决异常的情况。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工程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好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所有的重点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隧道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利用综合技术管理手段防止隧道坍塌[J].山西建筑.2011(10)
[2] 趙鸿德.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流程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04)
[3] 蔡立永.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之我见[J].科技风.2009(24)
关键词:隧道施工;事故原因;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安全施工是衡量隧道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重要设备的安全,且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必须贯彻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近几年来,隧道建设发展迅速,隧道建设长度也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因其施工中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工程工期。因此,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隧道工作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一、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从近些年来的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来看,隧道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等级高并且危险性很大,隧道工程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火工品、触电伤人、机械伤害、交通伤害以及塌方等方面。其中因塌方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的比率是最大的,一下就针对塌方事故,阐述一下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1、施工场地的地质灾害
因施工场地的地质灾害而引起的安全事故是非常多,通常在施工人员进行隧道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面对施工场地地质不良时,仍然采取实现设计好的施工方法,而没有针对不良的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就会发生很多的施工安全事故。如涌水、瓦斯、突水突泥等因素而引起的事故。
2、隧道支护强度下降引起安全事故
基岩自身结构的承载力、初期支护层、超前支护加固层以及二衬和仰拱所谓成的拱圈是承载隧道围岩的压力的主要结构,而隧道的支护的设计是要根据隧道围岩的压力才能确定隧道的支护的参数的,但是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施工人员对钻爆时的作业过程控制不到位,钻爆时经常会导致岩层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围岩结构的承载能力;二是在进行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的施工时,施工时经常少放了钢筋、钢架和锚杆等关键的材料,施工的过程不规范,也会导致隧道制度的强度的下降。隧道支护强度的下降就会导致支护无法承载上部围岩的强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塌方事故的发生。
3、项目开挖方法不正确、监控测量不到位引起安全事故
根据隧道工程不同的围岩的级别,确定最为合理的开挖方法是很重要的工作,隧道工程不同的地质条件是有不同的开挖方法的,比较常见的开挖方法有中隔壁法、台阶法、交叉中隔壁法、全断面开挖法、侧壁导坑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方法。如果施工时选择的开挖方法是不合适的,就很可能导致塌方事故的产生。另外引起塌方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施工方便和盲目的追赶工期进度,开挖时扩大了进尺和开挖断面,从而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距离被盲目的拉大了,封闭工作就不能够及时的完成了。以监控测量作为施工的辅助手段是新奥法的施工要求,通过这些辅助手段能够对支护变形情况、应力的变化情况等数据进行及时的监测,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的情况,能够尽早的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负责监控测量的人员随意编造数据的情况在隧道工程中是大量存在的。
二、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1、完善安全组织机构
我国隧道施工的主要组织机构是由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基层单位组成。因此也就应该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即应该有公司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安全监督组织,基层安全管理组织。各安全管理组织中的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经验,应熟悉隧道施工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另外,像电工、电焊工、爆破工等特殊作业工种人员应持有相应的上岗证才能作业。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公司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应定期对隧道的施工进行抽查,项目经理部和基层安全管理组织应对隧道每道工序的施工进行安全监督。
2、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管理体系是做好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好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确保施工安全。我国隧道施工一般采取新奥法施工,其主要工序由开挖和支护两部分组成。
了解隧道施工对做好安全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新奥法施工的开挖部分包括打眼和放炮两部分,打眼时应控制好打眼的数量,打眼的位置,防止少打眼的现象出现,同时应该经常询问打钻工人的打钻情况,看是否出现卡钻、抵钻的情况,以判断围岩完整性,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相关单位,为制定合理的施工和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爆破时应控制好炸药量,以减少超挖、欠挖现象的出现,控制好掘进尺度,爆破前应将隧道内施工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出渣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对隧道围岩进行支护,支护主要包括初次支护和二次衬砌,按照新奥法原理,初次支护承担围岩的绝大部分压力,二次衬砌主要起着安全储备和美观的作用,初次支护的施工主要包括立钢支撑、打锚杆、挂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各管理机构应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立钢支撑时,应严格控制好钢支撑的间距,检查钢支撑各部位是否焊接牢靠;打锚杆时,应该做好的监督工作包括监督好打入锚杆的个数、长度和打人角度,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并要防止破碎围岩掉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喷射混凝土时,应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通风量,为喷射混凝土的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并及时观察喷射混凝土是否出现开裂等不良现象,异常状况时,应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相关单位,并制定相应对策,以防止支护后围岩发生失稳状况而造成的事故。对于二次衬砌的施作,应控制其施作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控制好施工的时间,即当围岩稳定后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3、制定地质灾害处理与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
由于隧道施工的特殊性,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当发生塌方、突泥等地质灾害时,应杜绝施工人员的蛮干,施工单位也不要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施工方案,而应将情况及时的反映至业主和设计单位,经过多方商议后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由四方共同探讨确定,并对所采取的施工方案进行效果评价,判断所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由于隧道施工属于地下工程作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较多,如电气设备漏电可能造成施工人员触电,围岩掉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为了减少这些意外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施工单位应事先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当意外事故已发生并已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施工单位能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对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提前预防。要想真正做好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整治的施工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的意识,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的异常的情况,施工人员应马上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解决异常的情况。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工程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好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所有的重点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隧道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利用综合技术管理手段防止隧道坍塌[J].山西建筑.2011(10)
[2] 趙鸿德.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流程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04)
[3] 蔡立永.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之我见[J].科技风.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