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经30年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80后”为代表的受教育者在危机面前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要总结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成效; 推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9-0047-02
自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正式确立至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30年发展和不断改革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形成了严谨独立的科学体系,广大德育工作者围绕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标、规格、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德育和人的发展,高校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高校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高校德育队伍建设,高校生思想品德考评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力指导和推进了高校德育的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针对各个不同时期高校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加以引导。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生历经成才热、改革热、参政议政热、经商热、休闲热、出国热等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能不断改革探索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帮助高校生圆满完成个体社会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2008年,中国经历了雪灾、“3·14”事件、奥运火炬受阻、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考验,以“80后”为主的新一代高校生和社会青年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感动了中国和世界。这无疑得益于中国3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我们要以新时期为契机,继续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诉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0年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从此,高校德育工作也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邓小平作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一系列指示。同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1981年夏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把这门科学建立起来。同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会议不仅制订了高校德育科学研究的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组织起来,开展研究”。1984年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订了1985—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会后开始出版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从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校德育,实现高校德育科学化,建设高校德育学的热潮。党的十七大根据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新视角。强调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发展的方向。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今年以来,“80后”群体在大灾和各种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面临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以及步入社会初期所表现出的抑郁、焦虑、脆弱等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依赖、物质滥用等。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诸多方面原因有着重要的关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
1.加强高校生“理性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点。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加强“理性爱国”教育,引导高校生用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去应对国际矛盾,合法、理性地表达爱国诉求。首先,教育学生将爱国热情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生要牢记使命和责任,刻苦学习钻研,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帮助祖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者。其次,要教育学生注意把握好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动机是人们有意识地追求某种行为目的或预期目标时的主观意向和心理状态。它是指导人们行动,从而追求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的内在精神力量。效果是指人们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客观结果,它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事实价值。动机和效果是构成人们某种行为及人生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动机与效果并不都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情况。在当前情况下,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就是要把握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节奏,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努力学习及今后努力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上来。
2.积极引导,确立主导价值观。价值观缺失,仍旧是现代高校生的重要问题。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首先应确立一套完整的主导价值观,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合理继承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价值观中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等合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乃至全社会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引导。据2008年6月18日人民网新闻报道,北京大学学工部表示,为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参与灾后重建,对于志愿到灾区工作的毕业生,学校将按照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表彰,并会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这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适时地进行变革,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社会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头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加强应急教育、危机教育。现代高校生大多缺乏直面各种灾难的经验和应对技巧,要加强高校生的应急教育、危机教育。一方面加强生存技能培训。比如在军训内容中加入一些生存训练、防灾救生的训练,如游泳和水中救助、火灾逃生、楼宇逃生、止血和人工呼吸、荒野求生等等,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冷静、积极地应对。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生面对灾难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高校生们在逆境中坚强生存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责任编辑史小今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成效; 推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9-0047-02
自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正式确立至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30年发展和不断改革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形成了严谨独立的科学体系,广大德育工作者围绕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标、规格、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德育和人的发展,高校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高校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高校德育队伍建设,高校生思想品德考评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力指导和推进了高校德育的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针对各个不同时期高校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加以引导。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生历经成才热、改革热、参政议政热、经商热、休闲热、出国热等各种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能不断改革探索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帮助高校生圆满完成个体社会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2008年,中国经历了雪灾、“3·14”事件、奥运火炬受阻、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考验,以“80后”为主的新一代高校生和社会青年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感动了中国和世界。这无疑得益于中国3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我们要以新时期为契机,继续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诉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0年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从此,高校德育工作也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邓小平作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一系列指示。同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1981年夏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把这门科学建立起来。同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德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会议不仅制订了高校德育科学研究的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组织起来,开展研究”。1984年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订了1985—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会后开始出版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从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校德育,实现高校德育科学化,建设高校德育学的热潮。党的十七大根据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新视角。强调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发展的方向。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今年以来,“80后”群体在大灾和各种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面临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于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以及步入社会初期所表现出的抑郁、焦虑、脆弱等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依赖、物质滥用等。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诸多方面原因有着重要的关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
1.加强高校生“理性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点。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加强“理性爱国”教育,引导高校生用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去应对国际矛盾,合法、理性地表达爱国诉求。首先,教育学生将爱国热情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生要牢记使命和责任,刻苦学习钻研,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帮助祖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者。其次,要教育学生注意把握好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动机是人们有意识地追求某种行为目的或预期目标时的主观意向和心理状态。它是指导人们行动,从而追求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的内在精神力量。效果是指人们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客观结果,它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事实价值。动机和效果是构成人们某种行为及人生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动机与效果并不都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情况。在当前情况下,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就是要把握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节奏,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努力学习及今后努力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上来。
2.积极引导,确立主导价值观。价值观缺失,仍旧是现代高校生的重要问题。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首先应确立一套完整的主导价值观,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合理继承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价值观中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等合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乃至全社会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引导。据2008年6月18日人民网新闻报道,北京大学学工部表示,为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参与灾后重建,对于志愿到灾区工作的毕业生,学校将按照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表彰,并会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这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适时地进行变革,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社会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头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加强应急教育、危机教育。现代高校生大多缺乏直面各种灾难的经验和应对技巧,要加强高校生的应急教育、危机教育。一方面加强生存技能培训。比如在军训内容中加入一些生存训练、防灾救生的训练,如游泳和水中救助、火灾逃生、楼宇逃生、止血和人工呼吸、荒野求生等等,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冷静、积极地应对。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生面对灾难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高校生们在逆境中坚强生存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责任编辑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