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同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不难看出《指南》各领域的目标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联,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实现《指南》各领域目标的机会,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围绕社会领域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这一目标开展了“好朋友”主题活动。
一、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有固定的同伴,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能主动发起或加入同伴的游戏或活动中,交朋友开始有比较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交往圈子,好朋友之间经常形影不离,户外活动、区域游戏都要在一起。因此,在幼儿交往需要最积极的时期,我们开展了“好朋友”这一主题活动,希望能够增进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和默契程度,引导幼儿了解到好朋友的重要性,感受到友情能带给大家各种各样的快乐。
以《指南》目标中——“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为引领,我们开展了体育游戏“两人三足”。游戏从三个环节入手,层层递进。首先,感受困难: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在操场上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取两人三足的形式再次走一个来回,请幼儿讨论前后感受。初步体验两人三足行走的不方便;其次,适应困难:带领幼儿在户外自由练习两人三足,寻找默契,找到合适的方法。在不断磨合、反复练习后,幼儿掌握了动作要领,很自然地相互搂着,口中喊着“1、2、1......”大步走;最后,战胜困难:设置障碍情境,先绕过奶粉桶,然后共同走过独木桥,再踏过呼啦圈,直至终点。三个游戏环节中幼儿都能与同伴共同协商、遇到困难一起克服,增进了孩子们的友谊。
二、在自由、自主、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1.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游戏;2.重复性行为,即幼儿对刚获得的经验或刚学会的一种技能所表现的游戏方法;3.尝试性行为,不再满足于现状,尝试提高自身原有的水平。就情况而言,教育建议中也指出:“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一)投放适宜的材料,给幼儿产生合作的机会
为了在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合作的情境,并提供适宜的合作材料,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行为。
在表演游戏中,我们投放头饰、手偶、服装等材料一份,当参与游戏的孩子同时去争演一个角色时,有限的材料促使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再如:在小吃店、烧烤吧等美食街,投放菜单、锅碗、成品食物、半成品材料、抹布等游戏材料。游戏开始,幼儿之间就要分工合作,谁当掌勺的,谁负责发放菜单,招呼客人的;在没有客人的时候,谁负责准备食品材料(半成品),谁负责卫生及招揽生意等。游戏中需要幼儿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服务工作,共同推进游戏的进行和游戏情节的深入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也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
1.学习合作语言。
自我中心特点明显、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幼儿平时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而这些友好的语言正是合作开始的引子。因此,在游戏的开头及评价环节,老师要经常利用一些情境让幼儿学习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来帮你,好吗?”“我们猜拳好吗”等等,这些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促进游戏顺利开展。除此以外,还应让他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在幼儿游戏时,老师常常会以同伴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情绪,促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2.学会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遇到困难了不知如何协商和合作,教师需适时地介入,隐性地教会孩子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幼儿在遇到矛盾时,慢慢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策略。
三、尝试跨班开展区域游戏,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
跨班区域游戏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我们利用和对面大班相邻的位置优势,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探究和交往的发展特点,开展了跨班区域游戏活动。因为是初期,我们暂时先以组为单位,以周为时间,进行两个班的跨班游戏,即一周交换一组,在别的班进行各区域游戏活动。邻班的幼儿从游戏准备环节就融入进来,与本班幼儿结伴,向他介绍班级的游戏区,或者邻班的幼儿选择区域后,班级相对应的孩子也伴着他们一起,听从老师讲述本班的游戏规则、新投放材料的介绍、活动时的要求等等。
那么如何让幼儿尽快熟悉游戏规则呢?首先老师必须熟悉相邻班的游戏规则,在两个班幼儿游戏中渗透、培养和建立新型的游戏规则,继而更好地促进游戏有序地开展。这些规则主要包括操作材料的摆放和爱护、游戏的规则、文明礼貌行为、合作交往、凭标志牌进区游戏等方面。比如:进区时要先看看有没有标志牌,椅子是否满座等;进区时要主动向指导老师问好;进区后要先看一看、记一记各种玩具、材料的标记和摆放的位置,以便玩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游戏时不高声讲话、不到处奔跑,以免影响别人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在每周教研活动时,就本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与把握,同时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样一来,一直让老师们头疼的区域活动成为了大家愉悦交流的话题,大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调整区域的设置、寻找材料,结果还搞得吃力不讨好。现在每次区域活动时,老师们感觉轻松了,也更愿意去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了,由此也体现了一个互补双赢的过程。 幼儿在角色交往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在游戏交往中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才能协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提高合作、协调能力,这也正是《指南》精神之所在。
四、“大带小”混龄户外活动,拓展了幼儿“好朋友”的范围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与同伴,特别是不同年龄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今大都市的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人际交往上具有一些不利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混龄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带小式的多元分组活动,可以以大带小,由大班或中班幼儿充当活动的领导者和榜样,帮助和带动小班幼儿。活动形式多样,可以分集体及部分参与,过程中采取动静交替的方法,如户外体育游戏、绘本阅读等等活动。活动流程如下:
1.邀请弟弟妹妹。
活动开始,大班的哥哥姐姐去邀请小班弟弟妹妹,走进教室,找到一个弟弟或妹妹,拉着他们的手,小心谨慎地下楼梯,关注弟弟妹妹的安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大手牵小手的画面,很温暖、很友爱。
2.动静交替、分组活动。
一半幼儿大带小进行绘本阅读;另一半开展体育器械游戏。阅读中幼儿三三两两促膝相坐,认真倾听哥哥姐姐的讲述;游戏中哥哥姐姐专注地指导,不断地鼓励,场景很温馨。
3.班级互动,参与哥哥姐姐的活动。
走进大班,参加哥哥姐姐的节日庆典、生日会等。
通过一年的大带小混龄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一起游戏和活动,其谦让和友好的行为增加了,关心意识、责任感和榜样的作用增强了。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如同兄弟姐妹一般。这种家庭式的成长环境,非常有利于不同的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往、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混龄活动中,幼儿既有同龄的伙伴,又有异龄伙伴,克服了独生子女缺少异龄同伴的缺陷。在活动中,大班的幼儿照顾着弟弟妹妹,引导他们进行活动,同时也控制自己的行为,给弟弟妹妹做出好的样子,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传递给较小的幼儿,真正达到了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各自得到发展的目的。
正如《指南》中指出,把幼儿自主的“学”作为出发点,则会从《指南》中的目标、年龄典型的表现、教育建议的整体把握中,找到生活、游戏与幼儿之间密切联系的依据。
一、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有固定的同伴,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能主动发起或加入同伴的游戏或活动中,交朋友开始有比较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交往圈子,好朋友之间经常形影不离,户外活动、区域游戏都要在一起。因此,在幼儿交往需要最积极的时期,我们开展了“好朋友”这一主题活动,希望能够增进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和默契程度,引导幼儿了解到好朋友的重要性,感受到友情能带给大家各种各样的快乐。
以《指南》目标中——“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为引领,我们开展了体育游戏“两人三足”。游戏从三个环节入手,层层递进。首先,感受困难: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在操场上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取两人三足的形式再次走一个来回,请幼儿讨论前后感受。初步体验两人三足行走的不方便;其次,适应困难:带领幼儿在户外自由练习两人三足,寻找默契,找到合适的方法。在不断磨合、反复练习后,幼儿掌握了动作要领,很自然地相互搂着,口中喊着“1、2、1......”大步走;最后,战胜困难:设置障碍情境,先绕过奶粉桶,然后共同走过独木桥,再踏过呼啦圈,直至终点。三个游戏环节中幼儿都能与同伴共同协商、遇到困难一起克服,增进了孩子们的友谊。
二、在自由、自主、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1.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游戏;2.重复性行为,即幼儿对刚获得的经验或刚学会的一种技能所表现的游戏方法;3.尝试性行为,不再满足于现状,尝试提高自身原有的水平。就情况而言,教育建议中也指出:“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一)投放适宜的材料,给幼儿产生合作的机会
为了在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合作的情境,并提供适宜的合作材料,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行为。
在表演游戏中,我们投放头饰、手偶、服装等材料一份,当参与游戏的孩子同时去争演一个角色时,有限的材料促使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再如:在小吃店、烧烤吧等美食街,投放菜单、锅碗、成品食物、半成品材料、抹布等游戏材料。游戏开始,幼儿之间就要分工合作,谁当掌勺的,谁负责发放菜单,招呼客人的;在没有客人的时候,谁负责准备食品材料(半成品),谁负责卫生及招揽生意等。游戏中需要幼儿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服务工作,共同推进游戏的进行和游戏情节的深入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也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
1.学习合作语言。
自我中心特点明显、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幼儿平时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而这些友好的语言正是合作开始的引子。因此,在游戏的开头及评价环节,老师要经常利用一些情境让幼儿学习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来帮你,好吗?”“我们猜拳好吗”等等,这些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促进游戏顺利开展。除此以外,还应让他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在幼儿游戏时,老师常常会以同伴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情绪,促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2.学会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遇到困难了不知如何协商和合作,教师需适时地介入,隐性地教会孩子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幼儿在遇到矛盾时,慢慢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策略。
三、尝试跨班开展区域游戏,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
跨班区域游戏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我们利用和对面大班相邻的位置优势,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探究和交往的发展特点,开展了跨班区域游戏活动。因为是初期,我们暂时先以组为单位,以周为时间,进行两个班的跨班游戏,即一周交换一组,在别的班进行各区域游戏活动。邻班的幼儿从游戏准备环节就融入进来,与本班幼儿结伴,向他介绍班级的游戏区,或者邻班的幼儿选择区域后,班级相对应的孩子也伴着他们一起,听从老师讲述本班的游戏规则、新投放材料的介绍、活动时的要求等等。
那么如何让幼儿尽快熟悉游戏规则呢?首先老师必须熟悉相邻班的游戏规则,在两个班幼儿游戏中渗透、培养和建立新型的游戏规则,继而更好地促进游戏有序地开展。这些规则主要包括操作材料的摆放和爱护、游戏的规则、文明礼貌行为、合作交往、凭标志牌进区游戏等方面。比如:进区时要先看看有没有标志牌,椅子是否满座等;进区时要主动向指导老师问好;进区后要先看一看、记一记各种玩具、材料的标记和摆放的位置,以便玩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游戏时不高声讲话、不到处奔跑,以免影响别人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在每周教研活动时,就本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与把握,同时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样一来,一直让老师们头疼的区域活动成为了大家愉悦交流的话题,大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调整区域的设置、寻找材料,结果还搞得吃力不讨好。现在每次区域活动时,老师们感觉轻松了,也更愿意去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了,由此也体现了一个互补双赢的过程。 幼儿在角色交往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在游戏交往中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才能协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提高合作、协调能力,这也正是《指南》精神之所在。
四、“大带小”混龄户外活动,拓展了幼儿“好朋友”的范围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与同伴,特别是不同年龄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今大都市的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人际交往上具有一些不利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混龄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带小式的多元分组活动,可以以大带小,由大班或中班幼儿充当活动的领导者和榜样,帮助和带动小班幼儿。活动形式多样,可以分集体及部分参与,过程中采取动静交替的方法,如户外体育游戏、绘本阅读等等活动。活动流程如下:
1.邀请弟弟妹妹。
活动开始,大班的哥哥姐姐去邀请小班弟弟妹妹,走进教室,找到一个弟弟或妹妹,拉着他们的手,小心谨慎地下楼梯,关注弟弟妹妹的安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大手牵小手的画面,很温暖、很友爱。
2.动静交替、分组活动。
一半幼儿大带小进行绘本阅读;另一半开展体育器械游戏。阅读中幼儿三三两两促膝相坐,认真倾听哥哥姐姐的讲述;游戏中哥哥姐姐专注地指导,不断地鼓励,场景很温馨。
3.班级互动,参与哥哥姐姐的活动。
走进大班,参加哥哥姐姐的节日庆典、生日会等。
通过一年的大带小混龄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一起游戏和活动,其谦让和友好的行为增加了,关心意识、责任感和榜样的作用增强了。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如同兄弟姐妹一般。这种家庭式的成长环境,非常有利于不同的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往、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混龄活动中,幼儿既有同龄的伙伴,又有异龄伙伴,克服了独生子女缺少异龄同伴的缺陷。在活动中,大班的幼儿照顾着弟弟妹妹,引导他们进行活动,同时也控制自己的行为,给弟弟妹妹做出好的样子,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传递给较小的幼儿,真正达到了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各自得到发展的目的。
正如《指南》中指出,把幼儿自主的“学”作为出发点,则会从《指南》中的目标、年龄典型的表现、教育建议的整体把握中,找到生活、游戏与幼儿之间密切联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