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并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学会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走进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这也充分说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为我所用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做到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由此说明,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针对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1.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先提出以下生活问题:体育课上,老师拿来8个篮球分给12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老师说:"男女生平均分,男同学4个,女同学4个,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该怎么办?"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有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公平、合理的分法呢?这样,在生活矛盾中引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热情,又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2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让学生用卷笔刀把圆柱体的铅笔卷成圆锥体,再把卷成圆锥体的这截铅笔切下来,然后让学生思考:切下来的圆锥体跟刚才的圆柱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求数学知识,情绪高涨,求知欲强。
总之,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模拟生活画面,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2.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前人在生活中累积的经验或总结出来的规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识记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采撷数学实例,以达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2.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现行教材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且灵活性大。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者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改编,努力把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如果按照课本中"矿泉水销售量"的内容进行教学,就不太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我将内容改为:"调查收集本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类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假如'六•一'儿童节让你为本班同学买水果,你会怎么买?为什么?"由于靠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了。又如,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后,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腰围、臂长,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正常发育情况。这样,学生眼中的数学就不再枯燥,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了。
2.2 回归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把数学的价值体现出来。实践证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好的理解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采摘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生活实例:"妈妈要买10双袜子,甲商店挂着这样的牌子:每双3元,买4双送1双。乙商店挂着这样的牌子:每双3元,满10双按70%算。妈妈应该到哪家商店买比较便宜?"或"有9位同学一起去公园玩,看见公园门口这样写着:每张票10元,10人以上打八折。请问他们该如何买票最合算?"由于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非常熟悉,既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又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3 开展数学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将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数学活动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沟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完"圆的面积"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求出校园内圆柱体(如柱子、树木)的占地面积"等活动。学完"比例的知识"之后,让学生"求出教学楼、古树的高度,尝试画校园平面图"等等。这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便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若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实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处理问题。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如果按原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例题改为:"每户人家一天大约扔掉7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扔掉几个塑料袋?如果这幢居民楼有28户人家,一年要扔掉几个塑料袋?"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感到有趣、不难,并且能从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把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例子的题目融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并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7月第1版.
[2] 《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3月、6月.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这也充分说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为我所用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做到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由此说明,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针对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1.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先提出以下生活问题:体育课上,老师拿来8个篮球分给12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老师说:"男女生平均分,男同学4个,女同学4个,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该怎么办?"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有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公平、合理的分法呢?这样,在生活矛盾中引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热情,又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2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让学生用卷笔刀把圆柱体的铅笔卷成圆锥体,再把卷成圆锥体的这截铅笔切下来,然后让学生思考:切下来的圆锥体跟刚才的圆柱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求数学知识,情绪高涨,求知欲强。
总之,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模拟生活画面,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2.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前人在生活中累积的经验或总结出来的规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识记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采撷数学实例,以达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2.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现行教材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且灵活性大。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者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改编,努力把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如果按照课本中"矿泉水销售量"的内容进行教学,就不太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我将内容改为:"调查收集本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类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假如'六•一'儿童节让你为本班同学买水果,你会怎么买?为什么?"由于靠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了。又如,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后,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腰围、臂长,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正常发育情况。这样,学生眼中的数学就不再枯燥,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了。
2.2 回归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把数学的价值体现出来。实践证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好的理解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采摘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生活实例:"妈妈要买10双袜子,甲商店挂着这样的牌子:每双3元,买4双送1双。乙商店挂着这样的牌子:每双3元,满10双按70%算。妈妈应该到哪家商店买比较便宜?"或"有9位同学一起去公园玩,看见公园门口这样写着:每张票10元,10人以上打八折。请问他们该如何买票最合算?"由于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非常熟悉,既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又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3 开展数学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将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数学活动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沟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完"圆的面积"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求出校园内圆柱体(如柱子、树木)的占地面积"等活动。学完"比例的知识"之后,让学生"求出教学楼、古树的高度,尝试画校园平面图"等等。这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便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若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实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处理问题。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如果按原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例题改为:"每户人家一天大约扔掉7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扔掉几个塑料袋?如果这幢居民楼有28户人家,一年要扔掉几个塑料袋?"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感到有趣、不难,并且能从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把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例子的题目融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并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7月第1版.
[2] 《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3月、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