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文化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冲突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51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文化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为了揭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分析奥林匹克文化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涵义,并对奥林匹克文化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冲突问题加以阐述。
  
  一、提出问题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融入中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欣然走向世界。同时,值得考量的是,这种来自西方的强势文化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其对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怎样在吸收引进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避免一味地全盘接收来自西方的强势体育文化,保护好我国特有的农村体育文化,并将我国村落体育文化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文化的一大亮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奥林匹克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的诠释
  
  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农村体育文化是指在村落家族文化、村落宗教文化、村落社会文化、村落伦理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的“健康”体。
  
  三、奥林匹克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的冲突
  
  奥林匹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全球化的今天,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农村体育文化产生了强势的冲击,致使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农村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危机重重。
  (一)价值取向的冲突
  奥林匹克运动多元多层的体育文化结构和以竞争性运动项目为主导的体育形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竞争性、科学性和商品性等特色。奥林匹克体育突出“公平竞争”“重视抗争”,奥林匹克文化价值取向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在某一单项机能方面的潜力,显示外化的力量、健美与征服力,强烈追求征服自然和个性解放。
  农村体育文化注重“伦理”“追求和谐”,在我国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形成了“天下一统,定于一尊”的国家价值取向,形成了“家族至上,家外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形成了“偏重人伦,以情为贵”的伦理价值取向,形成了“保存天理,灭绝人欲”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我族中心,自给自足”的外交价值取向和“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目标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奥林匹克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产生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体系上冲突
  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农村体育在本质上是有巨大差异的两个体育体系。奥林匹克文化有成熟的体育思想理论、方法、组织、制度和规则,并有完备的物质设施作保证。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主要是针对人的特定需要构建的,古代哲学和医学理论所支撑的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具有局限性,且因农业社会经济状况和道德规范所限制而形成的不完备的与现代社会不匹配的体育组织、制度、规则和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奥林匹克运动的体系能够得到贯彻,各种活动能够付诸实施,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有一个结构完备、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而农村体育体系几乎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也较少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并没有自觉地将这些活动纳入到体育领域中来。可见,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体系之间存在悬殊差异。
  (三)传播中的冲突
  在2008北京奥运会申办及举办成功的同时,也使奥林匹克文化在占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论体系概念清晰,定义确切,其原理可通过科学实验予以验证,在传播中极易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接受。再加上其地域的开放性和项目的竞技性,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刹那间风靡全球。而农村体育理论体系的语词表述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概念含蓄模糊,缺乏确切定义,原理主观抽象,无法进行具体检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致使其在向其他民族和国家传播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异质文化的阻滞和碰撞,从而成为它走向世界的羁绊。可见,在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传播中,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播。
  
  四、小结
  
  奥林匹克文化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是完全的异质文化,其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奥运的成功申办及举办,将这个强势的主要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到中国,中国体育文化也向奥林匹克文化接近,不断融入奥林匹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会增,王向东.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
  [2]茹秀英.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
  [3]董广杰.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4]高彩云.奥林匹克文化与华夏体育文化的比较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通城一中体育组)
其他文献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共鸣,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运用各种语言行为对受众的情感传递,以达到与受众共鸣。其语言行为包括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及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主持人在电视画面上的形象包括发型、化妆、服装、仪态、肢体语言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有机组成构成了一个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主持人要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传递离不开有声语言的使用。  在电视节目传播的活动中,观众和主持人的交流,会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观众借助主持人的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高亢,浑厚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优美,悦耳的歌声如一只无形的手,拨动着观众的心弦,这里不是维也纳的金色大
电视广告强大的整合力量能够引导消费倾向,引领社会时尚潮流.研究电视广告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引导公众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及消费行为,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传播积极的
田野调查,英文为“fieldwork”,又译为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考察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人类学范畴的田野调查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田野调查”经由人类学家A.C.哈登的强调、博厄斯的倡导、里弗斯的践行,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上升到人类学方法论的高度。    一、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
民族精神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特点,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的主要精神倾向。而我们这里谈的民族精神主要指具有理性、辩证、人本主义等特征的精神。在自然灾害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融合,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赞同,那么,这种高度的认同是否说明现实中真的存在普世伦理道德吗?  针对杜林在他的著作中对整个科学发起
本刊文 [1 ]将文 [2 ]的关于抛物线的一个几何性质推广到了椭圆及双曲线中 ,几个结论综合起来是与圆锥曲线对称轴有关的一个性质 .但文[1 ]中所述的性质只涉及到曲线焦点所在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地矿工作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市场的主体。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使企业持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是地勘团队面临的新课题。企业是靠人来经营管理的,稳定人心、凝聚力量要靠统一思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逐步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将推动地矿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十世纪70年代
鲍德里亚在中提出,“消费社会”是以围绕商品消费为主导组织起来的社会,我们正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已经不是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而只是商品具有的符号
元代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文人,堪与唐诗、宋词一争高下,在文坛上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明代的戏曲似乎黯然失色了不少,但众多的沙粒中总会隐藏着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