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笔者代上一节校本课,课名为《新诗欣赏》。
七(4)班教室,三三两两地坐着十几个男女生,等待其他学生的到来。这是一个跨年级的临时组合班级,30余人,有高一、高二的学生,也有初一、初二的学生。
笔者展示了4幅图片。第一张图出现在屏幕上时,有学生说:“这不是学校的敏行楼和洁行楼吗?”看到第三张图时,学生们眼里放光,他们大概惊奇于那只鸽子居然毫不畏惧地站在教室门口,还扭头张望着教室里的什么。
笔者说:“根据这4张图片,我们写首诗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什么方法技巧,甚至不用担心自己写的是不是诗。一行、两行、三行,可以,十行、二十行也可以。总之,只管写。”笔者试图打消他们的顾虑。
几分钟后,八(8)班女生薛亚阁望了望我,她应该是写好了,笔者走过去看,题目是“我是一只小鸽子”。笔者念了出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回望,
在拐角处等你。
有学生说,《再别康桥》啊,语气里似乎有一点点不屑。
《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本里的。显然,她在模仿徐志摩。写作,为什么不可以从模仿开始?何况,颇有诗意的第四句是属于她自己的句子。
往教室后面走,笔者看到了另一首詩,题目也是“一只小鸽子”:
一只小鸽子,
伴着琅琅的书声,
飞进学校。
它东张西望,
似乎在寻找什么。
它飞到了教室门口,
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
瞧,它走远了,
是吃饱了东西快跑吗?
满纸飘着童趣,这是七(4)班梁馨语写的。笔者请她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静静听着。笔者说,什么叫好的诗歌?这就是。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稍微修改一下,让它诗味更浓一些。”
有学生说:“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改为“喂,小鸽子,你是肚子饿了吗”;有学生建议,将最后一节改为“呀,它大摇大摆地走了/它不理我”。
……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品味着。
最后,笔者让教室安静下来,他们需要时间回味。
七(4)班教室,三三两两地坐着十几个男女生,等待其他学生的到来。这是一个跨年级的临时组合班级,30余人,有高一、高二的学生,也有初一、初二的学生。
笔者展示了4幅图片。第一张图出现在屏幕上时,有学生说:“这不是学校的敏行楼和洁行楼吗?”看到第三张图时,学生们眼里放光,他们大概惊奇于那只鸽子居然毫不畏惧地站在教室门口,还扭头张望着教室里的什么。
笔者说:“根据这4张图片,我们写首诗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什么方法技巧,甚至不用担心自己写的是不是诗。一行、两行、三行,可以,十行、二十行也可以。总之,只管写。”笔者试图打消他们的顾虑。
几分钟后,八(8)班女生薛亚阁望了望我,她应该是写好了,笔者走过去看,题目是“我是一只小鸽子”。笔者念了出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回望,
在拐角处等你。
有学生说,《再别康桥》啊,语气里似乎有一点点不屑。
《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本里的。显然,她在模仿徐志摩。写作,为什么不可以从模仿开始?何况,颇有诗意的第四句是属于她自己的句子。
往教室后面走,笔者看到了另一首詩,题目也是“一只小鸽子”:
一只小鸽子,
伴着琅琅的书声,
飞进学校。
它东张西望,
似乎在寻找什么。
它飞到了教室门口,
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
瞧,它走远了,
是吃饱了东西快跑吗?
满纸飘着童趣,这是七(4)班梁馨语写的。笔者请她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静静听着。笔者说,什么叫好的诗歌?这就是。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稍微修改一下,让它诗味更浓一些。”
有学生说:“低着头,是在找什么吃的吗”改为“喂,小鸽子,你是肚子饿了吗”;有学生建议,将最后一节改为“呀,它大摇大摆地走了/它不理我”。
……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品味着。
最后,笔者让教室安静下来,他们需要时间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