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验探究中的三种和谐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实验教学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构建“动与静”、“手与脑”、“导与探”三种和谐的观点。
  关键词:动与静;手与脑;导与探
  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也在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一些农村课改试点学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而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由此又出现了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不和谐现象。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观的反思与批判和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动与静、“手与脑”、“导与探”相互和谐的观点。
  1.激发思维,构建动与静的和谐
  在课改课堂中,“动”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表达交流的过程;“静”是指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可以说,“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而“静”则有利于学生思考的进一步深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言堂”死气沉沉,缺少科学课堂应有的生命气息和活力。在课改中,课堂出现了转机,但也有一些教师只是追求热热闹闹,往往整节课就是让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忙碌得很,根本就没有片刻的宁静,没有单独的思考时间。这种课改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作秀,这不是课改所需要的。
  实验探究并不排斥静态特征,探究中的“静”并不是绝对的静,“静”只是动作形式上的静,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实验中的静有助于教师进行精辟地讲解和学生专心听讲,深入思考。和谐的实验探究以静为前提和基础,由“静”孕育“动”,再由“动”过度到“静”,动静互补,相辅相成,使学生达到构建自身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学生发现了u>2f,f  2.开阔思维,构建手与脑的和谐
  科学家发现,手指与大脑之间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如果学生的手指很灵活,在学习中一定会更富有创造性,思维也会更加开阔。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多做实验,鼓励学生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做随堂实验,不断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比如学习摩擦力时,用力将像皮擦在写有铅笔的纸上滑动,有什么感觉?或者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有什么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引向理性,不能停留在实验现象上,要让学生动脑、动口,针对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交流中启迪思维,达到手与脑的和谐。
  3.引导思维,构建导与探的和谐
  实施课改以来,一些教师曾有过苦闷、彷徨,他们总是不知如何处理导与探之间的关系,想导时不敢多导,害怕成了“满堂灌”,不导又担心学生不理解。那么,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导与探的关系?笔者认为,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导。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就该适当地导,精心点拔,引导思考,启迪智慧,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和准备。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在导与不导之间,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寻找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让导与探恰到好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例如,学生在学习“土壤酸碱性测定”时,教师先出示两盆腊梅,并问学生:原来两株腊梅大小一样,长势相同,而现在为什么不相同?学生讨论,猜想出了一些原因,例如浇水的多少、施肥的多少、剪枝的问题、土壤酸碱性不同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由于两盆腊梅的土壤的酸碱性不一样,这就自然引出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导,学生偏离的思路又回到了正轨,可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当的导是必要的。
  二
  当然,要让实验探究过程和谐,光靠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讲,大胆思考,大胆辩论,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和谐的实验探究强调以学生为本。
  2.选择多元的评价
  和谐的实验探究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法。比如,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详细记载探究活动中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水平测试等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总之,在课改课堂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导与探,动与静、手与脑之间寻找契合点,使学生善思乐学,增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小学生作文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无话可说,写一篇文章50到100个字,或内容干巴无味,七零八落;或抄袭作文,七拼八凑;或成人味浓烈,写出的文章没有一点童趣。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让学生学习观察  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才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
回顾西方关于领导力和公共部门领导力相对较为分散的研究理论,可梳理出西方公共部门领导力的现状与研究脉络。未来公共部门领导力研究应做好三个方面的转变:从注重公共"领导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实现英语教学的减负增效仍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题。对此,本文将
摘 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例,分别从示范朗读、情境朗读以及反复朗读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艺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而朗读教学则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所谓朗读教学,就是指通过声音来传达文字内容,将原本平淡的文字内容描述得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更好地反映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良好的
《新课程标准总目录》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教师们有责任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
函数y=f(x)是否周期函数及其变式,在历年的高考题中频繁出现,该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又容易混淆,下面笔者从定义、变式方面理解、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便学生掌握及灵活应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借调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借调有利有弊,要慎用,更要防止其泛滥。借调弊端的防控措施有: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编制的调控作用;畅通人才进口和出